卷之十

關燈
《圖經》曰:絡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間,今在處有之。

    官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間,種以為飾。

    葉圓如細橘,正青,冬夏不凋。

    其莖蔓延,莖節着處,即生根須,包絡石,以此得名。

    又雲:薜荔治背癰。

    晟頃寓宜興縣,張渚鎮有一老舉人聚村學,年七十餘,忽一日患發背,村中無他醫藥,急取薜荔葉,爛研汁,和蜜飲數升,以其滓傅瘡上,後以他藥傅貼,遂愈。

    醫者雲:其本蓋得薜荔之力,乃知《圖經》所載不妄。

     陶隐居雲:不識此藥,仙、俗方法都無用者,或雲是石類。

    既雲或生人間,則非石,猶如石斛等,系石以為名爾。

     陳藏器雲:絡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風,變白宜老。

    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

    生山之陰,與#50薜荔相似。

    更有木蓮、石血、地錦等十餘種藤,并是其類,大略皆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衰。

    若呼石血為絡石,殊誤爾。

    石血葉尖,一頭赤,絡石葉圓,正青。

    地錦,味甘,溫,無毒。

    主破老血,産後血結,婦人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

    并煎服之。

     《唐本》注雲:此物生陰濕#51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52,其莖蔓延繞樹石側。

    若在石間者,葉細厚而圓短;繞樹生者,葉大而薄。

    以其包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

     雷公雲:凡采得後,用粗布拭葉上莖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時,出,切,日幹任用。

     《外台秘要方》: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

    以絡石草二兩,水一升,煎取三大盞,去滓,細細吃,須臾即通。

     蘼蕪 味辛,溫,無毒。

    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

    久服通神。

    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

    一名薇蕪,一名茳蓠,芎藭苗也。

    生雍州川澤及冤句。

    四月、五月采葉,暴幹。

     《圖經》曰:蘼蕪《說文》已具芎藭條下。

     陶隐居雲:今出曆陽,處處亦有,人家多種之。

    葉似蛇床而香,騷人借以為譬,方藥用甚稀。

     《唐本》注雲:此有二種:一種似芹葉,一種似蛇床。

    香氣淚似,用亦不殊爾。

     禹錫雲:按《爾雅》雲:蕲苣,蘼蕪。

    注:香草,葉小如萎狀。

    疏引郭雲:如萎蔫之狀。

     《廣志》曰:蘼蕪,香草。

    魏武帝以藏衣中。

     郭璞贊曰:蘼蕪香草,亂之蛇床,不隕其貴,自烈以芳。

     營#53實 味酸,溫、微寒,無毒。

    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

    久服輕身益氣。

    根止洩痢腹痛,五髒客熱,除邪逆氣,疽癰,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複肌。

    一名薔薇,一名牆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

    生零陵川谷及蜀郡。

    八月、九月采,陰幹。

     《藥性論》雲:薔薇,使,味苦。

    子,治頭瘡白秃,主#54五髒客熱。

     陶隐居雲: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

    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日華子》雲:白薔薇根,味苦、澀,冷,無毒。

    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牙齒痛,治邪氣,通血經,止赤白痢,腸風瀉血,惡瘡疥癬,小兒疳風#55肚痛。

    野白者用良。

     雷公雲:今薔薇也。

    凡采得,去根并用粗布拭黃毛了,用刀于槐砧上細剉,用漿水拌令濕,蒸一宿,至明出,日幹用。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即薔薇也。

    葛洪治金創#56方:用薔薇灰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

     《外台秘要方》:治鲠及刺不出。

    薔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癰腫發背及癰疖已潰爛,疼痛。

    薔薇殼更炙熨之,即愈。

    又方:治小兒疳痢,行數暴多。

    生薔薇根洗争切,以适多少濃煎汁,稍稍飲之差。

     《肘後方》:治口瘡。

    以根避風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易。

    《聖惠方》同。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竟 #1又方:晦明軒本作『續十全方』。

     #2匙:晦明軒本作『匕』。

     #3其:晦明軒本作『真』。

     #4泣:原作『此』,據晦明軒本改。

     #5附:原作『用』,據晦明軒本改。

     #6耳:晦明軒本作『惡』。

     #7服:晦明軒本作『平』。

     #8而:晦明軒本作『西』。

     #9縣最:原作『現敢』,據晦明軒本改。

     #10粗:原作『分』,據晦明軒本改。

     #11擊:原作『系』,據晦明軒本改。

     #12囚:晦明軒本作『因』。

     #13昔:原作『若』,據晦明軒本改。

     #14升:原作『丹』,據晦明軒本改。

     #15用:晦明軒本作『五』。

     #16頓:晦明軒本作『頻』。

     #17血:晦明軒本作『止』。

     #18經:原作『虛』,據晦明軒本改。

     #19道:晦明軒本作『通』。

     #20瘍:原作『傷』,據晦明軒本改。

     #21寸:晦明軒本作『尺』。

     #22言:晦明軒本作『宗』。

     #23瘿:原作『瘦』,據晦明軒本改。

     #24焙幹:晦明軒本作『倍用』。

     #25山:晦明軒本作『瀝』。

     #26門:晦明軒本作『間』。

     #27正:晦明軒本作『塹』。

     #28牡:晦明軒本作『牝』。

     #29陳:『陳』上原有『以』字,且接『陶隐居』文後,今據晦明軒本删『以】字,另分段。

     #30鮮:晦明軒本作『繕』。

     #31殊:原作『味』,據晦明軒本改。

     #32莖:晦明軒本作『痙』。

     #33爵:晦明軒本作『郁』。

     #34思:晦明軒本作『志』。

     #35臉上:晦明軒本作『重舌』。

     #36炒:晦明軒本作『抄』。

     #37者:原作『昔』,據晦明軒本改。

     #38隐:晦明軒本『隐』下有『居所引』三字。

     #39有,寄:晦明軒本作『府、舒』。

     #40神:晦明軒本作『腳』。

     #41一: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2以:晦明軒本作『似】。

     #43綠:晦明軒本作『緣』。

     #44對:晦明軒本『對』下有『蒸』字。

     #45草:晦明軒本作『菘』。

     #46延:晦明軒本作『廷』。

     #47緻:晦明軒本作『言』。

     #48緻:晦明軒本作『戲』。

     #49小: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50與:原作『南』,據晦明軒本改。

     #51濕:『濕』下原有『幹』字,據晦明軒本删。

     #52圓:原作『丸』,據晦明軒本改。

    下一『圓』字同。

     #53營:原作『蕪』,據晦明軒本改。

     #54主:原作『使』,據晦明軒本改。

     #55風:晦明軒本作『蟲』。

     #56創:原脫,據晦明軒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