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下 天名精 明州 味甘,寒,無毒。

    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麥句姜,一名蝦蟆藍,一名豕首,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

    一名彘顱,一名蟾蜍蘭,一名觐。

    生平原川#1澤,五月采。

    垣衣為之使。

     《圖經》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今江湖間皆有之。

    夏秋抽條,頗如薄荷,花紫白色,葉如菘菜而小,故南人謂之地菘。

    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

    狀如藍,故名蛤蟆藍。

    其味甘、辛,故名麥句姜,一名豕首。

    《爾雅》所謂茢薽,豕首是也。

    江東人用以熬炒蠶蛹。

    五月采此草。

    既名地菘,下品又有地菘。

     《藥性論》雲:麥句姜,使,味辛。

    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

     陶隐居雲:即今人呼為豨莶,亦名豨首。

    夏月搗汁服之,除熱病。

    味至苦,而雲甘,恐或非是。

     陳藏器雲:天名精,《本經》一名麥句姜。

    蘇雲:鹿活草也。

    《爾雅》雲:大鞠,蘧麥。

    注雲:麥句姜,蘧麥,即今之瞿麥,然終非麥句姜,《爾雅》注錯如此。

    陶公注鈎樟條雲:有一草,似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燼草,主#2金瘡,言劉燼昔曾用之。

    《異苑》雲:青州劉燼,宋元嘉中,射獐,剖五髒,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燼怪之拔草,便倒,如此三度。

    燼密錄此草種之,主傷折多愈,因以名焉。

    既有活鹿之名,雅與獐事相會。

    陶、蘇兩說俱是地菘,功狀既同,定非二物。

     《唐本》注雲:鹿活草是也。

    《别錄》一名天蔓菁,南人名為地菘,味甘、辛,故有姜稱;狀如藍,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

    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丁瘡,瘘痔,金瘡内射。

    身癢,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豨莶苦#3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類。

     《爾雅》雲:茢薽,豕首。

    釋曰:藥名也。

    一名麥秋#4姜。

    郭雲:江東豨首,可以炒蠶蛹者。

    《三蒼》雲:炒,熬也。

     決明子 眉州 滁州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

    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

    久服益精光,輕身。

    生龍門川澤。

    石決明生豫章。

    十月十日采,陰幹百日。

    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圖經》曰:決明子,生龍門川澤,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莳。

    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

    葉似苜蓿而大。

    七月有花,黃白花。

    其子作穗,如青綠豆而銳,十月十日采,陰幹百日。

     《藥性論》雲:決明,臣。

    利五髒,常可作菜食之。

    又除肝家熱,朝朝取一匙,挼令淨,空心吞之,百日夜見光。

     陶隐居雲:龍門乃在長安北。

    今處處有之。

    葉如茳芏,子形似馬蹄,呼為馬蹄決明。

    用之當搗細。

    又别有草決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也。

     《日華子》雲:馬蹄決明,助肝氣,益精。

    水調末塗消腫毒。

    協太陽穴治頭痛。

    又貼腦心止鼻洪。

    作枕勝黑豆,治頭風,明目也。

     禹錫雲:按《唐本》雲:石決明,是蚌蛤類,形似紫貝#5,附見别出在魚獸條中,皆主明目,故并有決明之名。

    俗方惟以療眼也,道術時須。

     《蜀本圖經》雲:葉似苜蓿而闊大,夏花,秋生子作角,實似馬蹄,俗名馬蹄決明。

    今出廣州、桂州,十月采子,陰幹。

     《外台秘要方》:治積年失明不識人。

    決明子二升杵散,食後以粥飲服方寸匕。

     《衍義》曰:決明子,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

    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

    今湖南、北人家園圃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或成段種。

    《蜀本圖經》曰:葉似苜蓿而闊大,甚為允當。

     丹參 随州 味苦,微寒,無毒。

    主心腹邪氣,腸嗚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

    久服利人。

    一名郄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

    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

    五月采根,暴幹。

    畏鹹水,反藜蘆。

     《圖經》曰:丹參,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随州亦有之。

    二月生苗,高一尺許。

    莖簳方棱,青色。

    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

    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

    根赤大如指,長亦尺餘,一苗數根。

    五月采,暴幹。

    又雲:冬月采者良,夏月采者虛惡。

     《藥性論》雲:丹參,臣,平。

    能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神。

     陶隐居雲:桐柏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

    今近道處處有。

    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

    酒漬飲之療風痹。

    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雲微寒,恐為謬矣。

     《日華子》雲: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瘿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又名山參。

     蕭炳雲: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有效。

     《聖惠方》:治寒疾#6,小腹及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

    丹參二#7兩,杵為散。

    每服熱酒調下二錢匕。

     《千金方》:治落胎,身下有血。

    丹參十二兩,以酒五升,煮取二#8升,溫服一升,溫三服。

     《梅師方》: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

    丹參八兩,細剉,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傅瘡上。

    《肘後方》同。

     茜根 味苦,寒,無毒。

    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

    久服益精氣,輕身。

    可以染绛。

    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鬼#9,一名倩。

    生喬山川谷。

    二月、三月采根,暴幹。

    畏鼠姑。

     《圖經》曰:陸機《草木疏》雲:茹藘,茅鬼#10,倩草也。

    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

    二三月采根,暴幹。

     《藥性論》雲:茜根,味甘。

    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用之。

     陶隐居雲:此則今染绛茜草也。

    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

    今俗道、經方不堪#11服用。

    此當以其為療少而豐賤故也。

    《詩》雲茹藘在坂者是。

     陳藏器雲:茜根,主蠱,煮汁服之。

    今之染绯者,字亦作倩。

    《周禮˙庶氏#12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

    嘉草、蘘荷與茜,主蠱為最也。

     《日華子》雲:味醶。

    止鼻洪,帶下,産後血運,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瘘,排膿,治瘡疖,洩精,尿血,撲損,瘀血,酒煎服。

    殺蠱毒,入藥剉、炒用。

     雷公雲: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隻是味酸澀,不入藥中用,若服,能令人患内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氣散。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染绯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

    令所在有,八月采根。

     《簡要濟衆方》:治吐血。

    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13七分,放冷,食後服。

     《傷寒類要方》:治中蠱毒,或吐下血如爛肝。

    茜草根、襄荷葉根各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