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極佳,亦可生啖。
芮芮河南間至多。
今第一出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
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
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
陳#29藏器序雲:強筋健髓,苁蓉、鮮#30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
此說出《幹甯記》。
《唐本》注雲:此注論草苁蓉,陶未見肉者。
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爾。
《本經》有肉苁蓉,功力殊#31勝。
比來醫人,時有用者。
《日華子》雲:治男陽不興,女陰不産,潤五髒,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洩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雷公雲:凡使,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
是此偏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不出。
凡使用,先須酒浸,并刷草了,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出肅州祿福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褊穿陰幹。
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鱗甲,根長尺餘。
據本草雲:即是野馬精餘瀝結成。
采訪人方知勃落樹下并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說誤耳。
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較微耳。
《衍義》曰:肉苁蓉,《圖經》以謂皮如松子,有鱗。
子字當為殼。
于義為允。
又曰:以酒淨洗,去黑汁作羹。
黑汁既去,氣味皆盡。
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
入藥,少則不效。
防風 同州齊州河中府 味甘、辛,溫,無毒。
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懑,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内莖#32。
久服輕身。
葉,主中風熱汗出。
一名銅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簡根,一名百蜚。
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邪、上蔡。
二月、十月采根,暴幹。
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藏風,殺附子毒,惡幹姜、藜蘆、白斂、芫花。
《圖經》雲: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
根上黃色,與蜀葵根淚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
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
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時蘿花。
實似胡荽而大。
二月、十月采根,暴幹。
關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
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暴幹。
亦療頭風眩痛。
《藥性論》雲:防風,臣。
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青州防風子,可亂荜撥。
陶隐居雲:郡縣無名沙苑。
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呀者。
爵#33州互市亦得之。
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俗用療風最要,道方時用。
《唐本》注雲: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
葉似牡蒿、附子苗等。
《别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
陶雲無沙苑,誤矣。
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日華子》雲: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癰緩,通利五髒,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思#34,勻氣脈。
《經驗後方》:治破傷風。
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
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
又方:治崩中。
防風去蘆頭,炙赤色,為末。
每服二錢,以面糊酒調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蒲黃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
生河東池澤,四月采。
《圖經》曰:蒲黃,生河東池澤,香,蒲黃苗也。
生南海池澤,今處處有之,而太山者為良。
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
至夏抽梗于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謂蒲捶,亦謂之蒲厘。
花黃,即花中蕊屑也。
細若金粉,當其欲開時,有便取之。
市廛間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貨賣,甚益小兒。
醫家又取其粉,下篩後有赤滓,謂之蒲萼。
入藥以澀腸止洩,殊勝。
陶隐居雲:此即蒲厘花上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療血,《仙經》亦用此。
《日華子》雲:蒲黃,治撲損血悶,排膿,瘡疖,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墜胎,血運,血症,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遊風腫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洩精,血痢。
此即是蒲上黃花。
入藥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
蒲黃篩下後有赤滓,名為萼。
炒用,甚澀腸,止瀉血血痢。
雷公雲:凡使,勿用松黃并黃蒿。
其二件全似,隻是味跙及吐人。
凡欲使蒲黃,須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焙令幹,用之妙。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蒲黃,君。
通經脈,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千金方》:治臉上#35,舌上生瘡,涎出。
以蒲黃傅之差。
又方:治丈夫陰下濕癢。
蒲黃末傅之良。
《肘後方》:治腸痔,每大便常血水。
服蒲黃方寸匕,日三服良。
《葛氏方》:忍小便久緻胞轉。
以蒲黃裹腰腎,令頭緻地,三度通。
《梅師方》:治産後血不下。
蒲黃三兩,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
《簡要濟衆方》:治吐血,唾血。
蒲黃一兩,搗為散。
每服三錢,溫酒或冷水調,妙。
《塞上方》:治鼠奶痔。
蒲黃末,空心溫酒下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治墜傷撲損,瘀血在内,煩悶。
蒲黃末,空心熱酒調下,三錢匕服。
催生:蒲黃、地龍、陳橘皮等分,地龍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黃,各為末,三處貼。
如經日不産,各炒#36一錢匕,新汲水調服,立産。
此常親用之,甚妙。
《衍義》曰:蒲黃,處處有,即蒲槌中黃粉也。
今京師謂槌為蒲棒。
初得細羅,取萼别貯,以備他用。
将蒲黃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髒虛熱,小兒尤嗜。
涉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
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香蒲 徐州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睢,一名醮。
生南海池澤。
《圖經》曰:文具蒲黃條下。
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俗人無采,彼土人亦不複識者#37。
江南貢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廟縮酒。
或雲是熏草,又雲是燕麥,此蒲亦相類爾。
《唐本》注雲:此即甘蒲,作薦者,春初生,用白為菹,亦堪蒸食。
山南名此蒲為香蒲,謂昌蒲為臭蒲。
陶隐#38菁茅,乃三脊茅也。
其燕麥、熏草、香茅,野俗皆識,都不為類此,并非例也。
蒲黃,即此香蒲花是也。
續斷 越州晉州 味苦、辛,微溫,無毒。
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傷,
芮芮河南間至多。
今第一出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
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
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
陳#29藏器序雲:強筋健髓,苁蓉、鮮#30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
此說出《幹甯記》。
《唐本》注雲:此注論草苁蓉,陶未見肉者。
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爾。
《本經》有肉苁蓉,功力殊#31勝。
比來醫人,時有用者。
《日華子》雲:治男陽不興,女陰不産,潤五髒,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洩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雷公雲:凡使,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
是此偏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不出。
凡使用,先須酒浸,并刷草了,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出肅州祿福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褊穿陰幹。
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鱗甲,根長尺餘。
據本草雲:即是野馬精餘瀝結成。
采訪人方知勃落樹下并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說誤耳。
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較微耳。
《衍義》曰:肉苁蓉,《圖經》以謂皮如松子,有鱗。
子字當為殼。
于義為允。
又曰:以酒淨洗,去黑汁作羹。
黑汁既去,氣味皆盡。
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
入藥,少則不效。
防風 同州齊州河中府 味甘、辛,溫,無毒。
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懑,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内莖#32。
久服輕身。
葉,主中風熱汗出。
一名銅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簡根,一名百蜚。
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邪、上蔡。
二月、十月采根,暴幹。
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藏風,殺附子毒,惡幹姜、藜蘆、白斂、芫花。
《圖經》雲: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
根上黃色,與蜀葵根淚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
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
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時蘿花。
實似胡荽而大。
二月、十月采根,暴幹。
關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
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暴幹。
亦療頭風眩痛。
《藥性論》雲:防風,臣。
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青州防風子,可亂荜撥。
陶隐居雲:郡縣無名沙苑。
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呀者。
爵#33州互市亦得之。
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俗用療風最要,道方時用。
《唐本》注雲: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
葉似牡蒿、附子苗等。
《别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
陶雲無沙苑,誤矣。
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日華子》雲: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癰緩,通利五髒,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思#34,勻氣脈。
《經驗後方》:治破傷風。
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
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
又方:治崩中。
防風去蘆頭,炙赤色,為末。
每服二錢,以面糊酒調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蒲黃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
生河東池澤,四月采。
《圖經》曰:蒲黃,生河東池澤,香,蒲黃苗也。
生南海池澤,今處處有之,而太山者為良。
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
至夏抽梗于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謂蒲捶,亦謂之蒲厘。
花黃,即花中蕊屑也。
細若金粉,當其欲開時,有便取之。
市廛間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貨賣,甚益小兒。
醫家又取其粉,下篩後有赤滓,謂之蒲萼。
入藥以澀腸止洩,殊勝。
陶隐居雲:此即蒲厘花上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療血,《仙經》亦用此。
《日華子》雲:蒲黃,治撲損血悶,排膿,瘡疖,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墜胎,血運,血症,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遊風腫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洩精,血痢。
此即是蒲上黃花。
入藥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
蒲黃篩下後有赤滓,名為萼。
炒用,甚澀腸,止瀉血血痢。
雷公雲:凡使,勿用松黃并黃蒿。
其二件全似,隻是味跙及吐人。
凡欲使蒲黃,須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焙令幹,用之妙。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蒲黃,君。
通經脈,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千金方》:治臉上#35,舌上生瘡,涎出。
以蒲黃傅之差。
又方:治丈夫陰下濕癢。
蒲黃末傅之良。
《肘後方》:治腸痔,每大便常血水。
服蒲黃方寸匕,日三服良。
《葛氏方》:忍小便久緻胞轉。
以蒲黃裹腰腎,令頭緻地,三度通。
《梅師方》:治産後血不下。
蒲黃三兩,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
《簡要濟衆方》:治吐血,唾血。
蒲黃一兩,搗為散。
每服三錢,溫酒或冷水調,妙。
《塞上方》:治鼠奶痔。
蒲黃末,空心溫酒下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治墜傷撲損,瘀血在内,煩悶。
蒲黃末,空心熱酒調下,三錢匕服。
催生:蒲黃、地龍、陳橘皮等分,地龍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黃,各為末,三處貼。
如經日不産,各炒#36一錢匕,新汲水調服,立産。
此常親用之,甚妙。
《衍義》曰:蒲黃,處處有,即蒲槌中黃粉也。
今京師謂槌為蒲棒。
初得細羅,取萼别貯,以備他用。
将蒲黃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髒虛熱,小兒尤嗜。
涉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
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香蒲 徐州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睢,一名醮。
生南海池澤。
《圖經》曰:文具蒲黃條下。
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俗人無采,彼土人亦不複識者#37。
江南貢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廟縮酒。
或雲是熏草,又雲是燕麥,此蒲亦相類爾。
《唐本》注雲:此即甘蒲,作薦者,春初生,用白為菹,亦堪蒸食。
山南名此蒲為香蒲,謂昌蒲為臭蒲。
陶隐#38菁茅,乃三脊茅也。
其燕麥、熏草、香茅,野俗皆識,都不為類此,并非例也。
蒲黃,即此香蒲花是也。
續斷 越州晉州 味苦、辛,微溫,無毒。
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