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治兒耳後月蝕瘡,黃連末傅之。
又方:小兒鼻下兩道赤者名日?,亦名赤鼻疳。
鼻以米泔洗,傅黃連末,日三四度,佳。
《衍義》曰:黃連,今人多用治痢,蓋熱以苦燥之義。
下俚但見腸虛滲洩,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
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緻危困。
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血#17,乃不必盡劑也。
或虛而冷,則不須服。
餘如《經#18》。
蒺藜子 秦州同州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
主惡血,破症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可作摩粉。
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
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
一名旁道#19,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
生馮翊平澤或道傍。
七月、八月采實,暴幹。
烏頭為之使。
《圖經》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傍。
七月、八月采實,暴幹。
又冬釆。
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
此《詩》謂牆有茨者。
郭璞注《爾雅》雲: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
古方雲蒺藜子皆用刺者,治風明目最良。
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雲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
兼主痔漏,及婦人發乳,帶下。
《藥性論》雲: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
治諸風疬瘍#20,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産,去躁熱,不入湯用。
陶隐居雲: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
長安最饒,人行多着木屐。
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
《易》雲:據于蒺藜。
言其兇傷。
今按《别本》注雲:《本經》雲溫,《别錄》雲寒。
此藥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則其溫也。
《日華子》雲:治贲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堕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洩精,溺血。
入藥不計丸散,并炒去刺用。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淨揀,擇了蒸,從午至酉,出,日幹。
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幹用。
《神仙秘旨》雲:服蒺藜子一碩,當七八月熟時收,日幹,舂去刺,然後杵為末。
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
服之一年已後,冬不寒,夏不熱。
服之二年,老者複少,發白複黑,齒落重生。
服之三年,身輕長生。
《外台秘要方》:補肝散:治三十年失明。
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幹搗散。
食後水服方寸匕。
又方: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幹作灰。
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治一切丁腫。
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醋和封頭上,如破,塗之佳。
《千金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
以蒺藜子苗煮湯洗之,立差。
《千金翼方》同。
《梅師方》:治難産礙胎在腹中,如已見兒,并胞衣不出,胎死。
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
米湯下一匙,相去四五裡不下,再服。
《衍義》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牆上,有小黃花,結芒刺,此正是牆有茨者。
花收摘,陰幹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
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
黃紫花,作莢,結子如羊内腎。
補腎藥,今人多用。
風家惟用刺蒺藜。
黃耆 憲州 味甘,微溫。
無毒。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癞疾,五痔鼠瘘,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生白水者冷,補。
其莖葉療渴,及筋舉,癰腫疽瘡。
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幹。
惡龜甲。
《圖經》雲: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
根長二三寸#21已來。
獨莖,作叢生,枝幹去地二三寸。
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
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
八月中采根用。
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
木耆不通用。
唐˙許裔言#22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太後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
裔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差。
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
藥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
使善醫者,知所取法焉。
《藥性論》雲:黃耆,一名王孫。
治發背,内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
生隴西者下,補五髒。
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熱用之。
陶隐居雲:第一出隴西叨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
《唐本》注雲:葉似羊齒,或如蒺藜。
獨莖,或作叢生。
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複采用。
《日華子》雲:黃耆,惡白鮮皮。
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疬瘿#23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産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并治頭風,熱毒赤目等。
藥中補益,呼為羊肉。
又雲:白水耆,涼,無毒。
排膿,治血及煩間熱毒,骨蒸勞。
功次黃耆。
赤水耆,涼,無毒。
治血,退熱毒,餘功用并同上。
木耆,涼,無毒。
治煩,排膿。
力微于黃耆,遇關即焙幹#24之。
《别說》雲:謹按黃耆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耆。
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
若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耆,然黃耆本皆柔韌,若僞者,但以幹脆為别爾。
《聖惠方》:治肺壅得吐。
以黃耆二兩,杵為細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
《梅師方》:補肺排膿。
以黃耆六兩,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孫用和方》:治腸風瀉血。
黃耆、黃連等分,右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席延賞方》: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舌咽幹,又不可服涼藥。
好黃耆四兩,甘草一兩,為末。
每服三錢,如茶點、羹、粥中亦可服。
肉苁蓉 味甘、酸、鹹,微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補中。
除莖中寒熱痛,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症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久服輕身。
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
五月五日采,陰幹。
《圖經》曰:舊說是野馬遺山#25落地所生。
今西人雲大木門#26及土正#27垣中多生此,非遊牡#28之所而乃有者,則知自有種類耳。
或疑其初生于馬瀝,後乃滋殖,如茜根生于人血之類是也。
草苁蓉,性溫,補男子。
疑即是此物。
今人鮮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見于此。
《藥性論》雲:肉苁蓉,臣。
益髓,悅顔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日禦過倍大補益。
主赤白下,補精敗,面黑,勞傷。
用苁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陶隐居雲:代郡雁門屬并州,多馬處便有,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
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
又方:小兒鼻下兩道赤者名日?,亦名赤鼻疳。
鼻以米泔洗,傅黃連末,日三四度,佳。
《衍義》曰:黃連,今人多用治痢,蓋熱以苦燥之義。
下俚但見腸虛滲洩,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
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緻危困。
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血#17,乃不必盡劑也。
或虛而冷,則不須服。
餘如《經#18》。
蒺藜子 秦州同州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
主惡血,破症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可作摩粉。
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
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
一名旁道#19,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
生馮翊平澤或道傍。
七月、八月采實,暴幹。
烏頭為之使。
《圖經》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傍。
七月、八月采實,暴幹。
又冬釆。
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
此《詩》謂牆有茨者。
郭璞注《爾雅》雲: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
古方雲蒺藜子皆用刺者,治風明目最良。
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雲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
兼主痔漏,及婦人發乳,帶下。
《藥性論》雲: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
治諸風疬瘍#20,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産,去躁熱,不入湯用。
陶隐居雲: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
長安最饒,人行多着木屐。
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
《易》雲:據于蒺藜。
言其兇傷。
今按《别本》注雲:《本經》雲溫,《别錄》雲寒。
此藥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則其溫也。
《日華子》雲:治贲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堕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洩精,溺血。
入藥不計丸散,并炒去刺用。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淨揀,擇了蒸,從午至酉,出,日幹。
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幹用。
《神仙秘旨》雲:服蒺藜子一碩,當七八月熟時收,日幹,舂去刺,然後杵為末。
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
服之一年已後,冬不寒,夏不熱。
服之二年,老者複少,發白複黑,齒落重生。
服之三年,身輕長生。
《外台秘要方》:補肝散:治三十年失明。
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幹搗散。
食後水服方寸匕。
又方: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幹作灰。
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治一切丁腫。
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醋和封頭上,如破,塗之佳。
《千金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
以蒺藜子苗煮湯洗之,立差。
《千金翼方》同。
《梅師方》:治難産礙胎在腹中,如已見兒,并胞衣不出,胎死。
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
米湯下一匙,相去四五裡不下,再服。
《衍義》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牆上,有小黃花,結芒刺,此正是牆有茨者。
花收摘,陰幹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
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
黃紫花,作莢,結子如羊内腎。
補腎藥,今人多用。
風家惟用刺蒺藜。
黃耆 憲州 味甘,微溫。
無毒。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癞疾,五痔鼠瘘,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生白水者冷,補。
其莖葉療渴,及筋舉,癰腫疽瘡。
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幹。
惡龜甲。
《圖經》雲: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
根長二三寸#21已來。
獨莖,作叢生,枝幹去地二三寸。
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
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
八月中采根用。
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
木耆不通用。
唐˙許裔言#22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太後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
裔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差。
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
藥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
使善醫者,知所取法焉。
《藥性論》雲:黃耆,一名王孫。
治發背,内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
生隴西者下,補五髒。
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熱用之。
陶隐居雲:第一出隴西叨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
《唐本》注雲:葉似羊齒,或如蒺藜。
獨莖,或作叢生。
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複采用。
《日華子》雲:黃耆,惡白鮮皮。
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疬瘿#23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産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并治頭風,熱毒赤目等。
藥中補益,呼為羊肉。
又雲:白水耆,涼,無毒。
排膿,治血及煩間熱毒,骨蒸勞。
功次黃耆。
赤水耆,涼,無毒。
治血,退熱毒,餘功用并同上。
木耆,涼,無毒。
治煩,排膿。
力微于黃耆,遇關即焙幹#24之。
《别說》雲:謹按黃耆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耆。
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
若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耆,然黃耆本皆柔韌,若僞者,但以幹脆為别爾。
《聖惠方》:治肺壅得吐。
以黃耆二兩,杵為細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
《梅師方》:補肺排膿。
以黃耆六兩,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孫用和方》:治腸風瀉血。
黃耆、黃連等分,右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席延賞方》: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舌咽幹,又不可服涼藥。
好黃耆四兩,甘草一兩,為末。
每服三錢,如茶點、羹、粥中亦可服。
肉苁蓉 味甘、酸、鹹,微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補中。
除莖中寒熱痛,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症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久服輕身。
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
五月五日采,陰幹。
《圖經》曰:舊說是野馬遺山#25落地所生。
今西人雲大木門#26及土正#27垣中多生此,非遊牡#28之所而乃有者,則知自有種類耳。
或疑其初生于馬瀝,後乃滋殖,如茜根生于人血之類是也。
草苁蓉,性溫,補男子。
疑即是此物。
今人鮮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見于此。
《藥性論》雲:肉苁蓉,臣。
益髓,悅顔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日禦過倍大補益。
主赤白下,補精敗,面黑,勞傷。
用苁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陶隐居雲:代郡雁門屬并州,多馬處便有,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
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