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處處有。

    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三棱。

    方用亦稀。

     《唐本》注雲:搗茺蔚莖傅丁腫,服汁使丁腫毒内消。

    又下子死腹中,主産後血脹悶#14,諸雜毒腫、丹油等腫。

    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

    中虺蛇毒,傅之良。

     陳藏器雲:此草,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

    又按《别本》注雲:其子狀如析蓂子而稍粗大,微有寒蒸#15,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下死胎也。

     《日華子》雲:治産後血脹,苗、葉同功。

    乃益母草子也。

    作節,節生花如雞冠,子黑色,九月采。

     《聖惠方》:治婦人勒乳痛成癰。

    益母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差。

    生搗爛用之亦得。

    又方:治産後血不下。

    益母搗絞汁,每服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攪勻服。

     《肘後方》:治婦人一切血病,産婦一切傷損。

    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淨,銀器内煉成膏,瓷器内封之,并以酒服之。

     《孫真人方》:治馬咬方,益母草細切,和醋炒,封之。

     《集驗方》:治婦人帶下赤白色。

    益母草花開時,采搗為末。

    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下。

     《丹房鏡源》雲:燒益母灰,用面湯溲,燒之偏#16,治面上風刺,亦制硫黃。

     《衍義》曰:茺蔚子,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淩冬不凋悴。

    唐武後曾#17燒此灰,入緊面藥。

     女萎亦名萎蕤 滁州舒州 味甘,平,無毒。

    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眦爛淚出。

    久服去面黑,好顔色,潤澤,輕身不老。

    一名熒,一名地節,一名玉竹,一名馬熏。

    生太山山谷及丘陵。

    立春後采,陰幹。

    畏鹵鹹。

     《圖經》曰:郭璞注雲:藥草也。

    亦無女萎之别名,疑别是一物,且《本經》中品,又别有女萎條。

    蘇恭雲:即此女萎,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黑字是萎蕤之功,觀古方書所用則似差别。

     《藥性論》雲:萎蕤,君。

    主時疾寒熱,内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陶隐居雲:按《本經》有女萎,無萎蕤,《别錄》無女萎,有萎蕤,而為用正同,惟名異爾。

    如此,女萎即應是萎蕤也。

    今處處有,其根似黃精而小異,服食家亦用之。

     《日華子》雲:除煩悶,止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

     雷公雲:凡使,勿用鈎吻并黃精,其二物相似。

    萎蕤隻是不同,有誤疾人,萎蕤節上有毛,莖斑,葉尖處有小黃點,采得先用竹刀刮上節皮了,洗淨,卻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幹用。

     蕭炳雲:萎蕤,補中益氣,出均州。

     《楊氏産乳方》:療久痢脫肛不止。

    取女萎切一升,燒熏之。

     防葵 襄州 味辛,甘、苦,寒,無毒。

    主疝瘕,腸洩,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癫痫,驚邪狂走,療五髒虛氣,小腹支滿,胪脹,口幹,除腎邪,強志。

    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

    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見鬼。

    一名梨蓋,一名房慈,一名爵離,一名農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

    生臨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

    三月三日采根,暴幹。

     《圖經》曰:陶隐居雲:與狼毒同根,但置水不沉耳。

    今乃用枯朽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三月三日采,六月開花即結實,采根為藥。

     《唐本》注雲:此藥上品,無毒,久服主邪氣驚狂之病。

    其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

    采依時者,亦能沉水,今乃用枯朽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陳藏器雲:按此二物,一是上品,而陶雲防葵與狼毒根同,但置水中不沉爾。

    然此二物,善惡不同,形質又别,陶既為此說,後人因而用之。

    防葵将以破堅積為下品之物,與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無甄别,此殊誤也。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狼毒,緣真似防葵,而驗之有異,效又不同,切須審之,恐誤疾人。

     禹錫雲:謹按《藥性論》雲:防葵,君,有小毒。

    能治疝氣,痃癖氣塊,膀胱宿水,血氣瘤大如碗,悉能消散。

    治鬼瘧,主百邪鬼魅精怪,通氣。

     《肘後方》:治癫狂疾。

    防葵末,溫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潤又小不仁為候。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八竟 #1的:晦明軒本作『酌』。

     #2冷:原作『令』,據晦明軒本改。

     #3冷:原作『令』,據晦明軒本改。

     #4止:晦明軒本作『吐出』。

     #5狀:晦明軒本作『大』。

     #6累:晦明軒本作『黑』。

     #7方:晦明軒本作『古』,屬下讀。

     #8牛:原作『一』,據晦明軒本改。

     #9特:晦明軒本作『持』。

     #10三:原作『二』,據晦明軒本改。

     #11錢:原作『綿』,據晦明軒本改。

     #12物:晦明軒本作『勿』。

     #13大:晦明軒本作『夫』。

     #14悶:原作『門』,據晦明軒本改。

     #15寒蒸:晦明軒本作『陳氣』。

     #16偏:晦明軒本作『遍』。

     #17曾:晦明軒本作『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