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孟诜雲:性平,去幹濕腳氣,大驗。

     《食醫心鏡》雲:治筋脈拘孿,久風濕痹,下氣,除骨中邪氣,利腸胃,消水腫,久服輕身,益氣力。

    薏苡人一升,搗為散。

    每服以水二升煮兩匙末作粥,空腹食之。

     《梅師方》:肺疾唾膿血,取薏苡人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許服之。

     《衍義》曰:意苡人,此李商隐《太倉銘》中所謂薏苡似珠,不可不虞者也。

    取人用。

    《本經》雲:微寒,主筋急拘攣。

    拘孿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

    此是因熱而拘孿也,故可用薏苡人。

    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澤瀉 齊州 味甘、鹹,寒,無毒。

    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髒,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髒痞滿,起陰氣,止洩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扁鵲雲:多服病人眼。

    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鹄瀉。

    生汝南池澤。

    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陰幹。

    畏海蛤、文蛤。

    葉,味鹹,無毒。

    主大風,乳汁不出,産難,強陰氣。

    久服輕身。

    五月采。

    實,味甘,無毒。

    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

    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

    九月采。

     《圖經》雲:澤瀉,生汝南池澤,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以漢中者為佳。

    春生苗,多有淺水中,葉似牛舌草,獨莖而長。

    秋開白花,作叢似谷精草。

    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陰幹。

    《素問》身熱解堕,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日酒風。

    治之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二指撮,為後飯。

    後飯者,飯後藥先,謂之後飯。

    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澤瀉湯主之。

    澤瀉五兩,朮二兩,水二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

    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

     《藥性論》雲:澤瀉,君,味苦。

    能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陶隐居雲:汝南郡屬豫州。

    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弋,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

    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

    葉狹長,叢生諸淺水中。

    《仙經》服食斷谷皆用之。

    身輕,能步行水上。

     《日華子》雲:治五勞七傷,主頭旋,耳虛嗚,筋骨孿縮,通小腸,止遺還,尿血,催生,難産,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

    葉,壯水髒,下乳,通血脈。

     《經驗方》:常服澤瀉,皂莢水煮爛,焙幹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空心以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甚妙。

    治腎髒風,生瘡尤良。

     《衍義》曰:澤瀉,其功尤長于行水。

    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别無他意。

    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複實?今人止洩精,多不敢用。

     薯蓣 滁州明州 味甘,溫,平,無毒。

    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髒,除煩熱,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諸。

    生嵩高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圖經》曰:北都、四明者為佳。

    春生苗,蔓延籬援。

    莖紫色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

    郭璞注雲:根似芋可食。

    今江南人單呼諸,語或有輕重耳。

    據此注,則薯蓣與諸乃一種。

    南北之産或有不同,故其形類差别。

    然字音殊、儲不同,蓋相傳之訛也。

    一名山芋。

     《藥性論》雲:薯蓣,臣。

    能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疼,鎮心神,安魂魄,開達心孔,多記事,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

     陶隐居雲:今近道在處有,東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

    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

     禹錫雲:謹按吳氏雲:薯蓣,一名諸薯,齊、越名山芋,一名修脆,一名兒草。

    神農:甘,小溫。

    桐君、雷公:甘,無毒。

    或生臨朐鐘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華白,七月實青黃,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黃,類芋也。

     《食醫心鏡》雲:主下焦虛冷,小便數,瘦損無力。

    生芋藥半斤,刮去皮,以刀切碎,研令細爛,于铛中着酒,酒沸下薯蓣,不得攪,待熟着鹽、蔥白,更添酒,空腹飲三二盞,妙。

     《聖惠方》:補虛損,益顔色。

    用薯蓣于砂盆中細研,然後下于铫中,先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次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空心飲之。

     茺蔚子 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

    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

    久服輕身。

    莖,主瘾疹癢,可作浴湯。

    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劄,一名貞蔚。

    生海濱池澤。

    五月采。

     《圖經》曰:皆雲蓷,益母也。

    故曾子見之感恩。

    劉歆亦謂:蓷,臭穢。

    臭穢即茺蔚也。

    《廣濟方》療小兒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差止,甚佳。

    又主難産,搗取汁七大合煎半,頓服,立下。

    無新者,以幹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陶隐居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