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
《藥性論》雲: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
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中一切惡氣,不潔之疾。
《唐本》注雲:此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
俗雲颠刺、浣草者,形貌詺之。
雖作數名,終是一物。
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之也。
詺,音瞑。
《日華子》雲:貝母為使。
鎮心,潤五髒,益皮膚,悅顔色,補五勞七傷。
治肺氣并嗽,消痰,風痹,熱毒遊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楊損之雲:服天門冬,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
《抱樸子》雲: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或名巅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
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上;其生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
亦可服食,然喜令人下氣,為益又遲也。
服之百日,皆丁壯兼倍,快于術及黃精也。
杜紫微服之,禦八十妾,有男一百四十人#17。
《食療》雲:補虛勞,治肺勞,止渴,去熱風。
可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後服之。
若曝幹,入蜜丸尤佳。
《外台秘要》:治風癫引脅牽痛,發作則吐,耳如蟬嗚。
天門冬去心、皮,曝幹搗篩,酒服方寸匕。
孫真人#18《枕中記》:天門冬,釀酒服之,去症瘕積聚,風痰癫狂,三蟲伏屍,除瘟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饑,百日還年卻老。
《道書》雲:欲不畏寒,取天門冬、茯苓等分為末,服方寸匕,日再服。
大寒時,單衣汗出。
《列仙傳》:赤頂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發複出。
《神仙傳》: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門冬,在人間二百餘年。
《修真秘旨方》:神仙,服天門冬三十斤,細切,陰幹,搗末。
每服三錢,酒調下,日五六服。
二百日後怡泰,拘急者緩,羸劣者強;三百日身輕;三年走及奔馬。
《衍義》曰:天門冬,麥門冬之類,雖曰去心,不可浸出脂液。
其不知者,乃以湯浸一二時,柔即柔矣,然氣味都盡。
用之不效。
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洩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
餘如二經。
甘草國老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久服輕身延年。
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潞草。
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
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幹十日成。
術、幹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羌花、甘遂、海藻四物。
《圖經》曰:有人中烏頭、巴豆毒#19,甘草入腹即定。
崔元亮《海上方》治發背秘法,李北海雲此方神授,極奇秘。
以甘草三大兩,生搗,别篩末,大麥面九兩,于一大盤中相和攪令勻,取之#20好酥少許,别撚入藥,令勻,百沸水溲如餅劑,方圓大于瘡一分,熱傅腫上,以油斤#21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
已成膿水自出,未成腫便内消。
《藥性論》雲:主腹中冷痛,治驚痫,除腹脹滿,補益五髒,制諸藥毒,養腎氣内傷,令人陰痿。
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陶隐居雲:河西、上郡不複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夷中來。
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
抱罕,羌地名。
亦有火炙幹者,理多虛疏。
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複好。
青州間亦有,不如。
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可用。
此草最為衆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日華子》雲: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養精氣,壯筋骨,解冷熱,入藥炙用。
雷公雲:凡使,甘草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
孫真人雲:主一切傷寒。
甘草如指長,炙,細剉,童子小便一升,煎取七合,空心服,日再服之。
《金匮玉函》雲:治誤飲馔中毒者。
未審中何毒,隻急煎甘草、荠苨湯服之,入口便活。
又方:治小兒中蠱欲死。
甘草半兩剉,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作二服,當吐蠱出。
《傷寒類要》:治傷寒三二日咽痛者。
與甘草二兩炙,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
又方:傷寒脈結代者,心悸動方。
甘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二。
《姚和衆方》:治小兒尿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廣利方》:治肺痿久咳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
甘草十二分炙,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甘草末一錢匕,攪令散服。
《禦藥院方》:治二三日咽痛,可與甘草湯去滓,日三服。
《百一方》:小兒初生,未可與朱、蜜#22取甘草一指#23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纏綿點兄口中,可#24一蚬殼止,兒當快吐胸中惡汁,後待兒饑渴,更與之。
若兩服不吐,盡一合止#25,得吐惡汁,兒智惠無病。
又方:中蠱,生煮甘草服之,吐疾#26出,若平生預服防蠱者,宜熟炙甘草煮服之。
若中蠱毒即内消,不令吐也,神驗。
又方:食牛羊肉中毒者,煮甘草汁服之一二升,當愈。
《經驗方》:崔宣州衍傳赤白痢方。
甘草一尺,炙擘破,以淡漿水蘸三二度,又
《藥性論》雲: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
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中一切惡氣,不潔之疾。
《唐本》注雲:此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
俗雲颠刺、浣草者,形貌詺之。
雖作數名,終是一物。
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之也。
詺,音瞑。
《日華子》雲:貝母為使。
鎮心,潤五髒,益皮膚,悅顔色,補五勞七傷。
治肺氣并嗽,消痰,風痹,熱毒遊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楊損之雲:服天門冬,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
《抱樸子》雲: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或名巅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
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上;其生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
亦可服食,然喜令人下氣,為益又遲也。
服之百日,皆丁壯兼倍,快于術及黃精也。
杜紫微服之,禦八十妾,有男一百四十人#17。
《食療》雲:補虛勞,治肺勞,止渴,去熱風。
可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後服之。
若曝幹,入蜜丸尤佳。
《外台秘要》:治風癫引脅牽痛,發作則吐,耳如蟬嗚。
天門冬去心、皮,曝幹搗篩,酒服方寸匕。
孫真人#18《枕中記》:天門冬,釀酒服之,去症瘕積聚,風痰癫狂,三蟲伏屍,除瘟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饑,百日還年卻老。
《道書》雲:欲不畏寒,取天門冬、茯苓等分為末,服方寸匕,日再服。
大寒時,單衣汗出。
《列仙傳》:赤頂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發複出。
《神仙傳》: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門冬,在人間二百餘年。
《修真秘旨方》:神仙,服天門冬三十斤,細切,陰幹,搗末。
每服三錢,酒調下,日五六服。
二百日後怡泰,拘急者緩,羸劣者強;三百日身輕;三年走及奔馬。
《衍義》曰:天門冬,麥門冬之類,雖曰去心,不可浸出脂液。
其不知者,乃以湯浸一二時,柔即柔矣,然氣味都盡。
用之不效。
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洩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
餘如二經。
甘草國老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久服輕身延年。
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潞草。
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
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幹十日成。
術、幹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羌花、甘遂、海藻四物。
《圖經》曰:有人中烏頭、巴豆毒#19,甘草入腹即定。
崔元亮《海上方》治發背秘法,李北海雲此方神授,極奇秘。
以甘草三大兩,生搗,别篩末,大麥面九兩,于一大盤中相和攪令勻,取之#20好酥少許,别撚入藥,令勻,百沸水溲如餅劑,方圓大于瘡一分,熱傅腫上,以油斤#21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
已成膿水自出,未成腫便内消。
《藥性論》雲:主腹中冷痛,治驚痫,除腹脹滿,補益五髒,制諸藥毒,養腎氣内傷,令人陰痿。
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陶隐居雲:河西、上郡不複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夷中來。
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
抱罕,羌地名。
亦有火炙幹者,理多虛疏。
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複好。
青州間亦有,不如。
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可用。
此草最為衆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日華子》雲: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養精氣,壯筋骨,解冷熱,入藥炙用。
雷公雲:凡使,甘草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
孫真人雲:主一切傷寒。
甘草如指長,炙,細剉,童子小便一升,煎取七合,空心服,日再服之。
《金匮玉函》雲:治誤飲馔中毒者。
未審中何毒,隻急煎甘草、荠苨湯服之,入口便活。
又方:治小兒中蠱欲死。
甘草半兩剉,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作二服,當吐蠱出。
《傷寒類要》:治傷寒三二日咽痛者。
與甘草二兩炙,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
又方:傷寒脈結代者,心悸動方。
甘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二。
《姚和衆方》:治小兒尿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廣利方》:治肺痿久咳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
甘草十二分炙,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甘草末一錢匕,攪令散服。
《禦藥院方》:治二三日咽痛,可與甘草湯去滓,日三服。
《百一方》:小兒初生,未可與朱、蜜#22取甘草一指#23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纏綿點兄口中,可#24一蚬殼止,兒當快吐胸中惡汁,後待兒饑渴,更與之。
若兩服不吐,盡一合止#25,得吐惡汁,兒智惠無病。
又方:中蠱,生煮甘草服之,吐疾#26出,若平生預服防蠱者,宜熟炙甘草煮服之。
若中蠱毒即内消,不令吐也,神驗。
又方:食牛羊肉中毒者,煮甘草汁服之一二升,當愈。
《經驗方》:崔宣州衍傳赤白痢方。
甘草一尺,炙擘破,以淡漿水蘸三二度,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