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以慢火炙之,後用生姜去皮半兩,二味以漿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梅師方》:治初得痢,冷熱赤白及霍亂。

    甘草一兩炙,豆蔻七個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服。

     《衍義》曰: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

    實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齒齧不破。

    今出河東西界,入藥須微炙;不爾,亦微涼。

    生則味不佳。

     生幹地黃 幹地黃味甘、苦,寒,無毒。

    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

    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

    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生者尤良。

     生地黃大寒。

    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堕墜踠折,瘀血,留血,衂鼻,吐血,皆搗飲之。

    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地髓,一名苄,一名芑。

    生鹹陽川澤黃土地者佳。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圖經》曰: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饦,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壁宮,後不複患矣。

    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果得。

    以置于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饦,亦與之,随即壞爛,由此得方。

    劉禹錫《傳信方》亦紀其事雲: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氣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已來,如蝦蟆狀,無目、足,微似有口,蓋謂此物所食,自此遂愈,食冷淘不用着鹽。

     《藥性論》雲:幹地黃,君。

    能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

    久服變白延年。

    治産後腹痛,上吐血不止。

    又雲:生地黃,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

    不利水道,能消瘀血。

    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陶隐居雲:鹹陽,即長安也。

    生渭城者乃有實子,實如小麥,淮南七精散用之。

    中間以彭城幹地黃最好,次曆陽,今用江甯闆橋者為勝。

     陳藏器雲:《本經》不言生幹及蒸幹。

    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幹即溫補,生幹則平宣,當依此用。

     《日華子》雲:幹地黃,助心膽氣,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衂,婦人崩中血運。

    又雲:生者水浸驗,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沉者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

    忌鐵器。

     《抱樸子》雲: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手上車弩。

     《淮南子》雲:地黃,主屬骨。

     《食療》雲:地黃,微寒。

    以蜜煎,或浸食,或煎湯,或酒飲,并炒#27。

    生則寒,主齒痛,唾血,折傷。

    葉可以羹。

     《外台秘要》:張文仲治骨蒸方。

    生地黃一升,搗取汁,三度搗絞汁盡,分再服。

    若利即減之,以身體涼為度。

     《千金方》:治牙齒根欲動脫。

    生地黃細剉,綿裹着齒上咂之,漬齒根,日三四,并咽汁,十日,大佳。

     《肘後方》:治耳中常嗚。

    生地黃截塞耳,數易之,以療為度。

    一雲以紙裹微灰火中煨之用,良。

     《百一方》:妊娠漏胎。

    生地黃汁令一升,漬酒四合,煮三五沸服之,不止又服。

    又方:治猘犬咬人,搗地黃汁飲之并塗瘡口,百度止。

     《梅師方》:治堕損筋骨,蹉跌骨碎破。

    搗生地黃熨熱,裹三日夜,數易。

    若血聚,以針決之。

    又方:治吐血神效方。

    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香二兩,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膠消服。

    又方:治乳癰。

    搗生地黃汁傅之,熱即易之,無不見效也。

     《孫兆方》:治鼻衂及膈上盛熱。

    幹地黃、龍腦、薄荷等分為末,冷水調下。

     《産寶方》:妊娠下血如月信,通恐胎幹#28方。

    幹地黃、幹姜等分為末,用酒調方寸匕。

     《衍義》曰:地黃,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細斑點,北人謂之牛奶子花。

    莖有微細短白毛。

    《經》隻言幹、生二種,不言熟者。

    如血虛勞熱,産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一須地黃者,生與生幹,常慮太寒,如此之類,故後世改用熟者。

     朮 味苦、甘,溫,無毒。

    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一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一名山薊,一名山姜,一名山連。

    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幹。

    防風、地榆為之使。

     《圖經》曰:以嵩山、茅山者為佳。

    春生苗,青色無桠。

    一名山薊,以其葉似薊也。

    莖作蒿簳狀,青#29色,長三二尺以來。

    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花者。

    入伏後結子,至秋而苗枯。

    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桠生。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幹。

    以大塊紫花者為勝。

     《藥性論》雲:白朮,君,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

    味甘、辛,無毒。

    能主大風?痹,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洩,主面光悅,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内冷痛,及胃氣虛冷痢。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山者勝。

    《仙經》雲:亦能除惡氣,彌災沙。

    丸散煎餌并有法。

    其苗又可作飲,甚香美,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