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文頭如浮漚下#30者為勝,謂之丁頭代赭,采無時。
次條又有白垩,生邯鄲山谷,即畫家所用者,多而且賤,一名白善土。
胡居士雲:始興小桂縣鄉有白善,俗方稀用。
今處處皆有,人家往往用以院衣。
《山海經˙西山經》石?之山#31,其陰灌水出焉,而北流于愚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郭璞注雲:赭,赤土也#32。
今人以朱塗牛角,雲以辟惡。
又雲:大次之山,其陽多垩。
又《北山經》:天池之山,其中多黃垩。
又《中山經》:蔥襲#33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黃垩。
注雲:言有雜色之垩也。
然則赭以西土者為貴,垩有五色,入藥惟白者取#34。
陶隐居雲:舊說雲是代郡城門下土。
江東久#35絕,頃魏國所獻,猶是彼間赤土爾,非複真物,此于俗用乃疏,而為仙方之要,并與戎鹽、鹵鹹皆是急須。
《唐本》注雲:此石多從代州來,雲山中采得,非城門下土,又言生齊地山谷。
今齊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紅、青者。
其赤者,亦如雞冠且潤澤,土人惟采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此物與代州出者相似,古來用之。
今靈州嗚沙縣界河北,平地掘深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雞肝,大勝齊、代者#36。
《日華子》雲:代赭,畏附子。
止吐血,鼻衂,腸風,痔瘘,月經不止,小兄驚痫,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禹錫雲:謹按《藥性論》雲:代赭,使,雁門城土,幹姜為使。
味甘,平。
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
味溫#37,服之辟鬼魅。
蕭炳雲:代赭,臣。
《鬥門方》:治小腸氣。
用血師一兩,米醋一升,以火燒血師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為度,搗羅如面。
用湯調下一大錢,即差,如神矣。
血師即代赭也。
石燕 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
婦人難産,兩手各把一枚,立驗。
出零陵。
《圖經》曰:石燕,出零陵郡,今永州祁陽縣江傍沙灘上有之。
形似蚶而小,其實石也。
或雲生山洞中,因雷雨則飛出,堕于沙上而化為石,未審的否。
今人催生,令産婦兩手各握一枚,須臾子則下。
《唐本》注雲:俗雲因雷雨則從石穴中出,随雨飛堕者,妄也。
永州祁陽縣西北百一十五裡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
形似蚶而小,堅重如石也。
陳藏器雲:石燕,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飲之。
自死者鼻,不如落崖死者良。
唐本先附。
《日華子》雲:石燕,涼,無毒。
出南土穴中,凝強#38似石者佳。
禹錫雲:謹按《蜀本》作蛹,注雲:《爾雅》雲:螺,小者蛹音含。
禹錫等謹按:蕭炳雲:别有乳洞中食乳有命者,亦名石燕,似蝙蝠口方,生氣物也。
《食療》雲: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
餘月采者,隻堪治病,不堪食也。
又,治法:取石燕一十#39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鬥,浸三日,即每夜卧時飲一兩盞,随性也。
甚能補益,進飲食,令人健力。
《聖惠方》:治傷寒,小腹脹滿,小便不通。
用石燕搗羅為末,不計時候,蔥白湯調半錢,得通為度。
《簡要濟衆方》:治淋疾。
石燕子七個,搗如黍米粒大,新桑根白皮三兩,到如豆粒,同拌#40令勻,分作七貼。
用水一盞煎一貼,取半盞去滓,溫服,空心、午前、至夜各一服。
《衍義》曰:石燕,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則石也。
既無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飛出,何故隻堕沙灘上?此說近妄。
《唐本》注:永州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
形似蚶而小,重如石,則此自是二#41物,餘說不可取。
治虛積藥中多用。
铛墨 主蠱毒中惡,血暈吐血。
以酒或水細研,溫服之。
亦塗金瘡,生肌止血。
瘡在面,切勿塗之,黑入肉如印,此铛下墨是也。
禹錫雲:謹按《蜀本》雲:铛墨無毒。
東壁土 主下部瘡,脫肛。
陶隐居雲:此屋之東壁上土爾,當取東壁之東邊,謂當先見日光,刮取用之。
亦療小兒風臍,又可除油污衣,勝石灰、滑石。
赤銅屑 以醋和如麥飯,袋盛,先刺腋下脈,去血,封之,攻腋臭神效。
又熬使極熱,投酒中,服五合,日三,主賊風反折。
又燒赤銅五斤,内酒二鬥中百遍,服同前,主賊風甚驗。
禹錫雲:謹按《日華子》雲:銅屑,味苦,平,微毒。
明目,治風眼,接骨焊齒,療女人血氣及心痛。
錫銅鏡鼻臣禹錫等謹按月閉通用藥雲:錫銅鏡鼻,平。
主女子血閉,症瘕,伏腸,絕孕及伏屍邪氣。
生桂陽山谷。
陶隐居雲:此物與胡粉異類,而今共條,當以其非止成一藥,故雲附見錫品中也。
古無純銅作鏡者,皆用錫雜之。
《别錄》用銅鏡鼻,即是今破古銅鏡鼻爾。
用之當燒令赤,内酒中飲之。
若置醞中出入百過,亦可搗也。
鉛與錫,《本經》雲生桂陽,今則乃出臨賀,猶是分桂陽所置。
鉛與錫相以,而入用大異。
《日華子》雲:古鑒,平,微毒#42。
井底砂 至冷,治湯火燒瘡用之。
《千金方》蠍螫人,以井底泥塗傅之,溫則易之。
戎鹽 味鹹,寒,無毒。
主明目、目痛,益氣,堅#43肌骨,去毒蠱,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
一名胡鹽。
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
北海青、南海赤。
十月采。
陶隐居雲:今俗中不複見鹵鹹,惟魏國所獻虜鹽即是。
河東大鹽,形如結冰圓強,味鹹、苦。
《日華子》雲:戎鹽,平。
助水髒,益精氣,除五髒症結,心腹積東,痛瘡疥癬等。
即西蕃所出。
《衍義》曰:戎鹽,成垛,裁之如枕,細白,味甘、鹹。
亦功在卻血。
腎,治目中瘀赤、澀昏。
大鹽 味甘、鹹,寒,無毒。
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
令人吐。
生那鄹及何東池澤。
漏蘆為之使。
禹錫雲:按蕭炳雲:大鹽,臣。
《衍義》曰:大鹽,新者不苦,久則鹹苦。
今解州鹽池所出者,皆成鬥子,其形大小不等,久亦苦。
海水煎成者,但味和。
二鹽互有得失。
入藥及金銀作,多用大鹽及解鹽。
傍海之人多黑色,蓋日食魚鹽,此走血之驗也。
齒縫中血出,鹽湯嗽之,及接藥入腎。
北虜以鹽淹屍,使不腐。
鹵鹹 味苦、鹹,寒,無毒。
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五髒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
生河東鹽池。
陶隐居雲:是煎鹽釜下凝滓。
《唐本》注雲:鹵鹹既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
此是堿土名鹵鹹,今人熟皮用之。
漿水 味甘、酸,微溫,無毒。
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痢,消宿食。
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髒。
粟米新熟白花者佳。
煎令醋止嘔喊,白人膚體
次條又有白垩,生邯鄲山谷,即畫家所用者,多而且賤,一名白善土。
胡居士雲:始興小桂縣鄉有白善,俗方稀用。
今處處皆有,人家往往用以院衣。
《山海經˙西山經》石?之山#31,其陰灌水出焉,而北流于愚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郭璞注雲:赭,赤土也#32。
今人以朱塗牛角,雲以辟惡。
又雲:大次之山,其陽多垩。
又《北山經》:天池之山,其中多黃垩。
又《中山經》:蔥襲#33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黃垩。
注雲:言有雜色之垩也。
然則赭以西土者為貴,垩有五色,入藥惟白者取#34。
陶隐居雲:舊說雲是代郡城門下土。
江東久#35絕,頃魏國所獻,猶是彼間赤土爾,非複真物,此于俗用乃疏,而為仙方之要,并與戎鹽、鹵鹹皆是急須。
《唐本》注雲:此石多從代州來,雲山中采得,非城門下土,又言生齊地山谷。
今齊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紅、青者。
其赤者,亦如雞冠且潤澤,土人惟采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此物與代州出者相似,古來用之。
今靈州嗚沙縣界河北,平地掘深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雞肝,大勝齊、代者#36。
《日華子》雲:代赭,畏附子。
止吐血,鼻衂,腸風,痔瘘,月經不止,小兄驚痫,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禹錫雲:謹按《藥性論》雲:代赭,使,雁門城土,幹姜為使。
味甘,平。
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
味溫#37,服之辟鬼魅。
蕭炳雲:代赭,臣。
《鬥門方》:治小腸氣。
用血師一兩,米醋一升,以火燒血師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為度,搗羅如面。
用湯調下一大錢,即差,如神矣。
血師即代赭也。
石燕 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
婦人難産,兩手各把一枚,立驗。
出零陵。
《圖經》曰:石燕,出零陵郡,今永州祁陽縣江傍沙灘上有之。
形似蚶而小,其實石也。
或雲生山洞中,因雷雨則飛出,堕于沙上而化為石,未審的否。
今人催生,令産婦兩手各握一枚,須臾子則下。
《唐本》注雲:俗雲因雷雨則從石穴中出,随雨飛堕者,妄也。
永州祁陽縣西北百一十五裡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
形似蚶而小,堅重如石也。
陳藏器雲:石燕,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飲之。
自死者鼻,不如落崖死者良。
唐本先附。
《日華子》雲:石燕,涼,無毒。
出南土穴中,凝強#38似石者佳。
禹錫雲:謹按《蜀本》作蛹,注雲:《爾雅》雲:螺,小者蛹音含。
禹錫等謹按:蕭炳雲:别有乳洞中食乳有命者,亦名石燕,似蝙蝠口方,生氣物也。
《食療》雲: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
餘月采者,隻堪治病,不堪食也。
又,治法:取石燕一十#39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鬥,浸三日,即每夜卧時飲一兩盞,随性也。
甚能補益,進飲食,令人健力。
《聖惠方》:治傷寒,小腹脹滿,小便不通。
用石燕搗羅為末,不計時候,蔥白湯調半錢,得通為度。
《簡要濟衆方》:治淋疾。
石燕子七個,搗如黍米粒大,新桑根白皮三兩,到如豆粒,同拌#40令勻,分作七貼。
用水一盞煎一貼,取半盞去滓,溫服,空心、午前、至夜各一服。
《衍義》曰:石燕,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則石也。
既無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飛出,何故隻堕沙灘上?此說近妄。
《唐本》注:永州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
形似蚶而小,重如石,則此自是二#41物,餘說不可取。
治虛積藥中多用。
铛墨 主蠱毒中惡,血暈吐血。
以酒或水細研,溫服之。
亦塗金瘡,生肌止血。
瘡在面,切勿塗之,黑入肉如印,此铛下墨是也。
禹錫雲:謹按《蜀本》雲:铛墨無毒。
東壁土 主下部瘡,脫肛。
陶隐居雲:此屋之東壁上土爾,當取東壁之東邊,謂當先見日光,刮取用之。
亦療小兒風臍,又可除油污衣,勝石灰、滑石。
赤銅屑 以醋和如麥飯,袋盛,先刺腋下脈,去血,封之,攻腋臭神效。
又熬使極熱,投酒中,服五合,日三,主賊風反折。
又燒赤銅五斤,内酒二鬥中百遍,服同前,主賊風甚驗。
禹錫雲:謹按《日華子》雲:銅屑,味苦,平,微毒。
明目,治風眼,接骨焊齒,療女人血氣及心痛。
錫銅鏡鼻臣禹錫等謹按月閉通用藥雲:錫銅鏡鼻,平。
主女子血閉,症瘕,伏腸,絕孕及伏屍邪氣。
生桂陽山谷。
陶隐居雲:此物與胡粉異類,而今共條,當以其非止成一藥,故雲附見錫品中也。
古無純銅作鏡者,皆用錫雜之。
《别錄》用銅鏡鼻,即是今破古銅鏡鼻爾。
用之當燒令赤,内酒中飲之。
若置醞中出入百過,亦可搗也。
鉛與錫,《本經》雲生桂陽,今則乃出臨賀,猶是分桂陽所置。
鉛與錫相以,而入用大異。
《日華子》雲:古鑒,平,微毒#42。
井底砂 至冷,治湯火燒瘡用之。
《千金方》蠍螫人,以井底泥塗傅之,溫則易之。
戎鹽 味鹹,寒,無毒。
主明目、目痛,益氣,堅#43肌骨,去毒蠱,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
一名胡鹽。
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
北海青、南海赤。
十月采。
陶隐居雲:今俗中不複見鹵鹹,惟魏國所獻虜鹽即是。
河東大鹽,形如結冰圓強,味鹹、苦。
《日華子》雲:戎鹽,平。
助水髒,益精氣,除五髒症結,心腹積東,痛瘡疥癬等。
即西蕃所出。
《衍義》曰:戎鹽,成垛,裁之如枕,細白,味甘、鹹。
亦功在卻血。
腎,治目中瘀赤、澀昏。
大鹽 味甘、鹹,寒,無毒。
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
令人吐。
生那鄹及何東池澤。
漏蘆為之使。
禹錫雲:按蕭炳雲:大鹽,臣。
《衍義》曰:大鹽,新者不苦,久則鹹苦。
今解州鹽池所出者,皆成鬥子,其形大小不等,久亦苦。
海水煎成者,但味和。
二鹽互有得失。
入藥及金銀作,多用大鹽及解鹽。
傍海之人多黑色,蓋日食魚鹽,此走血之驗也。
齒縫中血出,鹽湯嗽之,及接藥入腎。
北虜以鹽淹屍,使不腐。
鹵鹹 味苦、鹹,寒,無毒。
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五髒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
生河東鹽池。
陶隐居雲:是煎鹽釜下凝滓。
《唐本》注雲:鹵鹹既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
此是堿土名鹵鹹,今人熟皮用之。
漿水 味甘、酸,微溫,無毒。
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痢,消宿食。
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髒。
粟米新熟白花者佳。
煎令醋止嘔喊,白人膚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