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是貨易并使金。
錢#30性多寒,生者有毒,熟者無毒,主癫痫,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骨蒸勞極渴,主利五藏邪氣,補心,并入薄于丸散服。
《異志》雲:金生麗水。
《山海經》說:諸山出金極多,不能備錄。
蔡州出瓜子金,雲南山出顆塊金,在山石間采之。
黔南、遂府、吉州水中并産麸金。
又《嶺表錄此》#31雲:廣州治涯縣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麸金片,遂多養收屎饕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至富矣。
《寶藏論》:凡金有二十件:雄黃金、雌黃金、曾青金、硫黃金、土中金、生鐵金、熟鐵金、生銅金、偷石金、沙子金、土碌砂子金、金母砂子金、白錫金、黑鉛金、朱砂金,已上十五件,惟隻有還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麸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餘外并皆是假。
《衍義》曰:金屑,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如玉漿之義同。
二經不解屑為末盡,蓋須烹煉,鍛屑為薄,方可研屑入藥。
陶隐居雲:凡用銀屑,以水銀和成泥,若非鍛屑成薄,焉能以水銀和成泥也?獨不言金屑,亦其阙也。
生金有毒,至于殺人,仍為難解。
有中其毒者,惟鹧鸪肉可解,若不經鍛屑,則不可用。
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
銀屑 味辛,平,有毒。
主安五髒,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
久服輕身長年。
生永昌。
采無時。
《圖經》曰:文具金屑條下。
陶隐居雲:銀之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是生石中,煉餌法亦相似。
今醫方合鎮心丸用之,不可正服爾。
為屑,當以水銀研令消也。
永昌本屬益州,今屬甯州。
《仙經》又有服煉法,此當無正主療,故不為本草所載。
古者名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
今銅有生熟,煉熟者柔赤,而本草并無用。
今銅青及大錢皆入方用,并是生銅,應在下品之例也。
《唐本》注雲: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兼出水中。
方家用銀屑,當取見成銀薄,以水銀消之為泥。
合消石及鹽研為粉,燒出水銀,淘去鹽石,為粉極細,用之乃佳。
不得已磨取屑爾。
且銀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為勝,此外多錫穢為劣。
高麗作帖者雲,非銀礦所出,然色妬#32不如虢州者。
又有黃銀,《本經》不載,俗雲:為器辟惡,乃為瑞物。
禹錫雲:謹按《藥性論》雲:銀屑,君。
銀薄同。
主定志,去驚痫,小兒癫疾狂走之病。
《子母秘錄》:妊娠卒腰背痛如折。
銀一兩,水三升,煎取二升,飲之。
青霞子雲:《金液還丹論》:銀破冷除風。
《衍義》曰:銀屑,金條中已解屑義,銀本出于礦,須煎煉而成,故名熟銀,所以于後别立生銀條也。
其用與熟銀大同。
世有術士,能以朱砂而成者,有鉛、汞而成者,有焦銅而成者,何複更有造化之氣?豈可更入藥?既有此類,不可不區别。
其生銀,即是不自礦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謂之老翁須,亦取像而言之耳。
然銀屑經言有毒,生銀經言無毒。
釋者漏略不言。
蓋生銀已生發于外,無蘊郁之氣,故無毒。
礦銀尚蘊蓄于石中,郁結之氣,全未敷暢,故言有毒。
亦惡錫。
生銀 寒,無毒。
主熱狂驚悸,發痫恍惚,夜卧不安,讝音詹語,邪氣,鬼祟。
服之明目,鎮心,安神定志。
小兒諸熱丹毒,并以水磨服,功勝紫雪。
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文理粗錯,自然者真。
《圖經》曰:文具金屑條下。
禹錫雲:謹按陳藏器雲:生銀味辛。
《日華子》雲:冷,微毒。
畏石亭脂、磁石。
治小兒沖惡,熱毒煩悶。
并水磨服,忌生血。
又雲:朱砂銀,冷,無毒。
畏石亭脂、磁石、鐵。
延年益色,鎮心安神,止驚悸,辟邪。
治中惡蠱毒,心熱煎煩,憂忘虛劣。
忌一切血。
靈砂 味甘,性溫,無毒。
主五髒百病,養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滿,益精神,殺精魅惡鬼氣。
久服通神明,不老輕身神仙,令人心靈。
一名二氣砂。
水銀一兩,硫黃六铢,細研,先炒作青砂頭,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如束針絞者,成就也。
惡磁石,畏鹹水。
水銀粉 味辛,冷,無毒。
畏磁石、石黃。
通大腸,轉小兒疳,并瘰疬,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齄,風瘡燥#33癢。
又名汞粉、輕粉、峭粉,忌一切血。
新補。
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經驗方》:治小兒吃泥及膿肚。
膩粉一分,用沙糖溲丸如麻子大。
空心米飲下一丸,瀉出土,差。
《孫用和方》:治虛風。
不二散:膩粉一兩,用湯煎五度如茶腳,熳上焙幹,麝香半兩,細研如粉,每服一字,溫水調。
但是風,臨時服半錢或一錢匕,看虛實加臧。
又方:治血痢。
膩粉五錢,定粉三錢,同研,用水浸蒸餅心少許,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七元或十元。
艾一枝,水一盞,煎湯下,艾湯多亦妙。
《衍義》曰:水銀粉,下涎藥,并小兒涎潮、瘛瘲多用。
然不可常服及過多,多則有損兼行。
若兼驚,則尤須審謹。
蓋驚為心氣不足,不可下,下之裹虛,驚氣入心不可治。
若其人本虛,便須禁此一物,謹之至也。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三竟 #1岩:晦明軒本作『岩』。
#2正:晦明軒本作『貞』。
#3?:原作『協』,據晦明軒本改。
#4胴:晦明軒本作『脂』。
#5杯:晦明軒本作『石』。
#6皮:晦明軒本作『肛』。
#7治遍身風二靈散:晦明軒本作『治偏頭痛至靈散』。
#8金:『金』下原衍『苗今有』三字,據晦明軒本删。
#9刑:晦明軒本作『形』。
#10鹽:疑當作『臨』。
#11背:晦明軒本作『皆』。
#12水中:晦明軒本作『中水』。
#13榻:晦明軒本作『搨』。
#14篦:晦明軒本作『粗』。
#15用:晦明軒本作『則』。
#16撚:晦明軒本作『抖』。
#17衣:晦明軒本作『頭』。
#18挺:晦明軒本作『梃』 #19傅信:晦明軒本作『經驗』。
#20嗽:晦明軒本作『漱』。
#21一镒:此二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2止:晦明軒本作『上』。
#23亦:原作『赤』,據晦明軒本改。
#24末:原作『木』,據晦明軒本改。
#25撰:晦明軒本作『噀』。
#26朔:晦明軒本作『嗍』。
#27釋:晦明軒本作『稀』。
#28者:晦明軒本『者』上有『用』字。
#29海:晦明軒本作『廣』。
#30錢:晦明軒本作『金』。
#31此:晦明軒本作『異』。
#32妬:晦明軒本作『青』。
#33燥:晦明軒本作『瘙』。
卷四玉石部中品
錢#30性多寒,生者有毒,熟者無毒,主癫痫,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骨蒸勞極渴,主利五藏邪氣,補心,并入薄于丸散服。
《異志》雲:金生麗水。
《山海經》說:諸山出金極多,不能備錄。
蔡州出瓜子金,雲南山出顆塊金,在山石間采之。
黔南、遂府、吉州水中并産麸金。
又《嶺表錄此》#31雲:廣州治涯縣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麸金片,遂多養收屎饕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至富矣。
《寶藏論》:凡金有二十件:雄黃金、雌黃金、曾青金、硫黃金、土中金、生鐵金、熟鐵金、生銅金、偷石金、沙子金、土碌砂子金、金母砂子金、白錫金、黑鉛金、朱砂金,已上十五件,惟隻有還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麸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餘外并皆是假。
《衍義》曰:金屑,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如玉漿之義同。
二經不解屑為末盡,蓋須烹煉,鍛屑為薄,方可研屑入藥。
陶隐居雲:凡用銀屑,以水銀和成泥,若非鍛屑成薄,焉能以水銀和成泥也?獨不言金屑,亦其阙也。
生金有毒,至于殺人,仍為難解。
有中其毒者,惟鹧鸪肉可解,若不經鍛屑,則不可用。
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
銀屑 味辛,平,有毒。
主安五髒,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
久服輕身長年。
生永昌。
采無時。
《圖經》曰:文具金屑條下。
陶隐居雲:銀之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是生石中,煉餌法亦相似。
今醫方合鎮心丸用之,不可正服爾。
為屑,當以水銀研令消也。
永昌本屬益州,今屬甯州。
《仙經》又有服煉法,此當無正主療,故不為本草所載。
古者名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
今銅有生熟,煉熟者柔赤,而本草并無用。
今銅青及大錢皆入方用,并是生銅,應在下品之例也。
《唐本》注雲: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兼出水中。
方家用銀屑,當取見成銀薄,以水銀消之為泥。
合消石及鹽研為粉,燒出水銀,淘去鹽石,為粉極細,用之乃佳。
不得已磨取屑爾。
且銀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為勝,此外多錫穢為劣。
高麗作帖者雲,非銀礦所出,然色妬#32不如虢州者。
又有黃銀,《本經》不載,俗雲:為器辟惡,乃為瑞物。
禹錫雲:謹按《藥性論》雲:銀屑,君。
銀薄同。
主定志,去驚痫,小兒癫疾狂走之病。
《子母秘錄》:妊娠卒腰背痛如折。
銀一兩,水三升,煎取二升,飲之。
青霞子雲:《金液還丹論》:銀破冷除風。
《衍義》曰:銀屑,金條中已解屑義,銀本出于礦,須煎煉而成,故名熟銀,所以于後别立生銀條也。
其用與熟銀大同。
世有術士,能以朱砂而成者,有鉛、汞而成者,有焦銅而成者,何複更有造化之氣?豈可更入藥?既有此類,不可不區别。
其生銀,即是不自礦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謂之老翁須,亦取像而言之耳。
然銀屑經言有毒,生銀經言無毒。
釋者漏略不言。
蓋生銀已生發于外,無蘊郁之氣,故無毒。
礦銀尚蘊蓄于石中,郁結之氣,全未敷暢,故言有毒。
亦惡錫。
生銀 寒,無毒。
主熱狂驚悸,發痫恍惚,夜卧不安,讝音詹語,邪氣,鬼祟。
服之明目,鎮心,安神定志。
小兒諸熱丹毒,并以水磨服,功勝紫雪。
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文理粗錯,自然者真。
《圖經》曰:文具金屑條下。
禹錫雲:謹按陳藏器雲:生銀味辛。
《日華子》雲:冷,微毒。
畏石亭脂、磁石。
治小兒沖惡,熱毒煩悶。
并水磨服,忌生血。
又雲:朱砂銀,冷,無毒。
畏石亭脂、磁石、鐵。
延年益色,鎮心安神,止驚悸,辟邪。
治中惡蠱毒,心熱煎煩,憂忘虛劣。
忌一切血。
靈砂 味甘,性溫,無毒。
主五髒百病,養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滿,益精神,殺精魅惡鬼氣。
久服通神明,不老輕身神仙,令人心靈。
一名二氣砂。
水銀一兩,硫黃六铢,細研,先炒作青砂頭,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如束針絞者,成就也。
惡磁石,畏鹹水。
水銀粉 味辛,冷,無毒。
畏磁石、石黃。
通大腸,轉小兒疳,并瘰疬,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齄,風瘡燥#33癢。
又名汞粉、輕粉、峭粉,忌一切血。
新補。
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經驗方》:治小兒吃泥及膿肚。
膩粉一分,用沙糖溲丸如麻子大。
空心米飲下一丸,瀉出土,差。
《孫用和方》:治虛風。
不二散:膩粉一兩,用湯煎五度如茶腳,熳上焙幹,麝香半兩,細研如粉,每服一字,溫水調。
但是風,臨時服半錢或一錢匕,看虛實加臧。
又方:治血痢。
膩粉五錢,定粉三錢,同研,用水浸蒸餅心少許,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七元或十元。
艾一枝,水一盞,煎湯下,艾湯多亦妙。
《衍義》曰:水銀粉,下涎藥,并小兒涎潮、瘛瘲多用。
然不可常服及過多,多則有損兼行。
若兼驚,則尤須審謹。
蓋驚為心氣不足,不可下,下之裹虛,驚氣入心不可治。
若其人本虛,便須禁此一物,謹之至也。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三竟 #1岩:晦明軒本作『岩』。
#2正:晦明軒本作『貞』。
#3?:原作『協』,據晦明軒本改。
#4胴:晦明軒本作『脂』。
#5杯:晦明軒本作『石』。
#6皮:晦明軒本作『肛』。
#7治遍身風二靈散:晦明軒本作『治偏頭痛至靈散』。
#8金:『金』下原衍『苗今有』三字,據晦明軒本删。
#9刑:晦明軒本作『形』。
#10鹽:疑當作『臨』。
#11背:晦明軒本作『皆』。
#12水中:晦明軒本作『中水』。
#13榻:晦明軒本作『搨』。
#14篦:晦明軒本作『粗』。
#15用:晦明軒本作『則』。
#16撚:晦明軒本作『抖』。
#17衣:晦明軒本作『頭』。
#18挺:晦明軒本作『梃』 #19傅信:晦明軒本作『經驗』。
#20嗽:晦明軒本作『漱』。
#21一镒:此二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2止:晦明軒本作『上』。
#23亦:原作『赤』,據晦明軒本改。
#24末:原作『木』,據晦明軒本改。
#25撰:晦明軒本作『噀』。
#26朔:晦明軒本作『嗍』。
#27釋:晦明軒本作『稀』。
#28者:晦明軒本『者』上有『用』字。
#29海:晦明軒本作『廣』。
#30錢:晦明軒本作『金』。
#31此:晦明軒本作『異』。
#32妬:晦明軒本作『青』。
#33燥:晦明軒本作『瘙』。
卷四玉石部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