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添,汁盡為度。

    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禹錫雲:太一禹餘糧,一名禹哀。

    神農、岐伯、雷公:甘,平。

    一季氏:小寒。

    扁鵲:甘,無毒。

    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

    九月采,或無時! 白石英 味甘、辛,微溫,無毒。

    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療肺痿,下氣,利小便,補五髒,通日月光。

    久服輕身長年,耐寒熱。

    生華陰山谷及太山。

    大如指,長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12有光。

    其黃端白棱名黃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

    二月采,亦無時。

    惡馬目毒公。

     《圖經》曰:白石英,生華陰山.谷及太山。

    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

    蘇恭以澤州者為勝。

    今亦澤州出焉。

    大抵長而白澤,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

    長五六寸者彌佳。

    其黃色如金在端者,名黃石英。

    赤端白後者,名赤石英。

    青端赤後者,名青石英。

    黑澤而有光者,名黑石英。

    二月采,亦雲無時。

    古人服食,惟白石英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

    其黃、赤、青、黑四種,《本經》雖有名,而方家都不見用者。

     《藥性論》雲:白石英,君。

    能治肺癰吐膿,治嗽逆上氣,疸黃。

     陶隐居雲:今醫家用新安所出,極細長白澈者。

    壽陽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

    《仙經》大小并有用,惟須精白無瑕雜者。

    如此說,則大者為佳。

    其四色英,今不複用。

     禹錫雲:按吳氏雲:白石英,神農:甘。

    岐伯、黃帝、雷公、扁鵲:無毒。

    生太山,形如紫石英。

     《日華子》雲:五色石英,平。

    治心腹邪氣,女人心腹痛,鎮心,療胃中冷氣,益毛發,悅顔色,治驚悸,安魂定魄,壯陽道,下乳,通亮者為上。

    其補益随藏色而治,青者治肝,赤治心,黃治脾,白治肺,黑治腎。

     《聖惠方》:治腹堅脹滿,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兩,槌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鬥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

    如吃酒少,随性飲之。

    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簡要濟衆方》:治心不安,驚#13,善忘,上膈風熱化痰。

    白石英一兩,朱砂一兩,同研為散。

    每服五錢,食後、夜卧,金銀湯調下。

     《衍義》曰:白石英,狀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

    紫、白二石英,當攻疾,可暫煮汁用,未聞久服之益。

    張仲景之意,隻令?咀,不為細末者,豈無意焉。

    其久服,更宜詳審。

     紫石英 味甘、辛,溫,無毒。

    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

    久服溫中,輕身延年。

    生太山山谷。

    采無時。

    長石為之使,得茯苓、人參、芍藥共療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共療霍亂,畏扁青、附子,不欲駝甲、黃連、麥句姜。

     《圖經》曰:紫石英,生太山山谷,今嶺南及會稽山中亦有之。

    謹按:《吳普本草》雲:紫石英,生太山及會稽,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

     陶隐居雲:今第一用太山石,色重澈#14,下有根。

    次出雹零山,亦好。

    又有南城石,無根。

    又有青綿石,色亦重黑,不明徹。

    又有林邑石,腹裹必有一物如眼。

    吳興石四面纔有紫色,無光澤。

    會稽諸暨石,形色如石燕#15子。

    先時并雜用。

    今丸散家采擇,惟太山最勝,餘處者,可作丸酒餌。

    《仙經》不正用,而為俗方所重也。

     《日華子》雲:紫石英,治癰腫毒等,醋淬搗為末,生姜、米醋煎,傅之。

    摩亦得。

     《衍義》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勻。

    張仲景治風熱瘈瘲及驚痫瘈瘲風引湯: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幹姜、大黃、龍齒、牡蛎、甘草、滑石等分,混合?咀,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量多少溫呷,不用滓,服之無不效者。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

    主黃疸,洩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

    五石脂各随五色補五髒。

    生南山之陽山谷中。

     禹錫雲:按《蜀本》雲:今義陽山甚有之,一本南陽山谷中也。

     青石脂 味酸,平,無毒。

    主養肝膽氣,明目,療黃疸,洩痢腸#16澼,女子帶下百病,及疽痔,惡瘡。

    久服補髓,益氣,不饑,延年。

    生齊區山及海崖。

    采無時。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溫,無毒。

    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洩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産難,胞衣不出。

    久服補髓,好顔色,益智,不饑,輕身延年。

    生濟南、射陽及太山之陰。

    采無時。

    惡大黃,畏芫花。

     《圖經》曰:赤石脂,生濟南、射陽及太山之陰。

    蘇恭雲:濟南太山不聞出者,惟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并有,及宜州諸山亦出,今出潞州。

    以色理鮮膩者為勝,采無時。

     《唐本》注雲:此石濟南太山不聞出者,今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及慈州呂鄉縣并有,色理鮮膩,宜州諸山亦有。

    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力勝鐘乳。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赤石脂,君,惡松脂,補五髒虛乏。

     《千金翼》論曰: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于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稍加至三匕。

    服盡一斤,終身不吐淡水。

    又不下痢,補五髒,令人肥健。

    有人痰飲,服諸藥不效,用此方愈。

     《鬥門經》雲:治小兒疳瀉。

    用赤石脂杵#17羅為末如面,以粥飲調半錢服,立差。

    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