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妨悶。
白礬一兩,燒灰,鹽花一兩,二味細研,以箸頭點藥。
《子母秘錄》:治小兒風疹不止。
白礬十二分,暖熱酒投化,用馬尾搨#19酒塗之。
《禦藥院方》:治腳膝風濕,虛#20汗,少力,多疼痛及陰汗。
燒礬作灰,細研末,一匙頭,沸湯投之,淋洗痛處。
《衍義》曰:礬石,今坊州礬,務以野火燒過石,取以煎礬,色惟白,不逮晉州者。
皆不可多服。
損心肺,卻水故也。
水化書紙上,纔幹,水不能濡,故知其性卻水。
治涎藥多須者,用此意爾。
火枯為粉,貼嵚#21甲。
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消石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
主五髒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緻新,除邪氣,療五髒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瘘蝕瘡。
煉之如膏。
久服輕身。
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種石。
一名芒消。
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采無時。
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男女苑。
《圖經》曰:文具樸消條下。
《藥性論》雲:消石,君,惡曾青,畏粥。
味鹹,有小毒。
主項下瘰疬,瀉,得根出破血。
一名芒消。
燒之即成消石矣。
主破積,散堅結。
一作苦消。
甚治腹脹。
其消石、芒消,多川原人制,多#22問之詳其理。
陶隐居雲:療病亦與樸消相似,《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今無正識别此者。
須求#23尋訪,猶雲與樸消同山,所以樸消名消石樸也,如此則非一種物。
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消大同小異,胐胐如掘#24鹽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消,雲是真消石也。
此又雲一名芒消,今芒消乃是煉樸消作之。
與後皇甫說同,并未得核研其驗,須試效,當更證記爾。
化消石法,在三十六水方中。
隴西屬秦州,在長安西羌中。
今岩昌以北諸山有鹹土處皆有之。
《唐本》注雲:此即芒消是也。
樸消一名消石樸,今煉粗惡樸消,淋取汁煎,煉作芒消,即是消石。
《本經》一名芒消,後人更出芒消條,謬矣。
今注:此即地霜也。
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後,乃煎煉而成,蓋以能消化諸石,故名消石。
非與樸消、芒消同類,而有消名也。
一名芒消者,以其初煉時有細芒,狀若消,故有芒消之号,與後條芒消全别。
舊經陶注引證多端,蓋不的識,今不取焉。
《日華子》雲:消石畏杏人、竹葉。
含之治喉閉,真者火上伏法,用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減少即入熱者,伏火即止也。
雷公雲: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鬥#25,緞令通赤,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分丸如小帝珠子許,待瓶子赤時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兩消石,用雞腸菜、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盡為度。
禹錫雲:謹按《蜀本》雲:大黃為使。
按今消石是煉樸消,或地霜為之,狀如钗腳,好者長五分已來,能化七十二種石為水,故名消石。
呂#26氏雲:消石,神農:苦。
扁鵲:甘。
《寶藏論》:消石,若草伏而斤兩不折,軟一切金、銀、銅、鐵硬物,立軟。
《史記》:淳于意雲:葘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意,意往。
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
意複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劑,出血如豆,比五六枚。
《聖惠方》:治眼赤痛。
用消石研令極細,臨卧,以銅箸取黍米大,點目眦頭,至明旦,以鹽漿水洗。
《外台秘要》:療惡寒啬啬,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
瘾疹起方。
消石三兩,以暖水一升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揲三重,于赤處方圓,濕布禢#27之,熱即頻易,立差。
《靈苑方》:治五種淋疾,勞淋、血淋、氣淋、熱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
透格散:用消石一兩,不夾泥土雪白者,亦#28研為細末。
每服二錢,諸淋各依湯使如後。
勞淋#29,勞倦虛損,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末煎湯下,通後,便須服補虛丸散。
血淋,小便不出,時下血疼痛滿急;熱淋,小便熱,赤色,淋瀝不快,臍下急痛,并用冷水調下。
氮琳,小腹滿急,尿後常有餘瀝,木通煎湯不。
石淋,莖内痛,尿不能出,内引淋#30腹膨脹急痛,尿下砂石,令人悶絕,将藥末先入铫子内,隔紙炒至紙焦為度,再研令細,用溫水調下。
小便不通,小麥湯下。
卒患諸淋,并隻以冷水調下。
并空心,先調使藥消散如水,即服之,更以湯使送下,服諸藥未效者,服此立愈。
《衍義》曰:消石,是再煎煉時已取訖芒消,凝結在下如石者。
精英既去,但餘滓而已。
故功力亦緩,惟能發煙火。
《唐本》注蓋以能消諸石,故日消石。
煎柳枝湯煮三周時即伏火,湯耗,即又添柳枝湯。
芒消 味辛、苦,大寒。
主五髒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31,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緻新。
生于樸消。
石韋為之使,惡麥句姜。
《圖經》雲:文具樸消條下。
《藥性論》雲:芒消,使。
味鹹,有小毒。
能通女子月閉,症麚,下瘰疬,黃疸病。
主堕胎,患漆瘡,汁傅之。
主時疾壅熱,能散惡血。
陶隐居雲:按《神農本經》無芒消,隻有消石,名芒消爾。
後名醫别載此說,其療與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
舊出甯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頃來甯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
此雲生于樸消,則作者亦好。
陳藏器雲:石脾、芒消、消石,并出于西戎鹵地,鹹水結成,所主亦以類相次。
《唐本》注雲:晉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消,近代諸醫但用芒消,少言消石,豈古人昧于芒消也。
《本經》雲:生于樸消,樸消一名消石樸,消石一名芒消,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聖惠方》:治伐指。
用芒消煎湯淋漬之。
《千金方》:療漆瘡方。
用湯漬芒消令濃,洗之。
又礬石亦可。
《子母秘錄》:小兒赤遊,行于體上,下至心即死。
以芒消内湯中,取濃汁以拭丹上。
《百一方》:療關膈;大小便不通,脹滿欲死,兩三日則殺人。
芒消三兩,紙裹三四重,炭火燒之,令内一升湯中,盡服,當先以揚一升漱口,乃服之。
《孫真人食忌方》:主眼有翳,取芒消一大兩,置銅器中,急火上煉之,放冷後,以生絹細羅,點跟角中,每夜欲卧時二度點,妙。
雷公雲:凡使,先以水飛過,用五重紙滴過去腳,于铛中幹之,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
芒消是樸消中煉出形似麥芒者,曰芒消。
《衍義》曰:芒消,《經》雲,生于樸消。
乃是樸消以水淋汁,澄清,再經熬煉喊半,傾木盆中,經宿,遂結芒有廉棱者。
故其性和緩,古今多用以治傷寒。
樸消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
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胃中食飲熱結,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緻新,能化七十二種石。
煉餌服之,輕身神仙。
煉之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鹹能駿,入地千歲不變,色青白者佳,黃者傷人,赤者殺人。
一名消石樸。
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采無時。
畏麥句姜。
《圖經》曰:樸消,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消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芒消,生于樸消,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為佳。
舊說三物同種,初采得其苗,以水淋收汁,煎煉而成,乃樸消也,一名消石樸。
以消石出于其中。
又煉樸消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乃消石也,一名芒消。
又取樸消,以暖水淋汁,煉之喊半,投于盆中,經宿而有細芒生,乃芒消也。
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别矣。
然《本經》各載所出,疑
白礬一兩,燒灰,鹽花一兩,二味細研,以箸頭點藥。
《子母秘錄》:治小兒風疹不止。
白礬十二分,暖熱酒投化,用馬尾搨#19酒塗之。
《禦藥院方》:治腳膝風濕,虛#20汗,少力,多疼痛及陰汗。
燒礬作灰,細研末,一匙頭,沸湯投之,淋洗痛處。
《衍義》曰:礬石,今坊州礬,務以野火燒過石,取以煎礬,色惟白,不逮晉州者。
皆不可多服。
損心肺,卻水故也。
水化書紙上,纔幹,水不能濡,故知其性卻水。
治涎藥多須者,用此意爾。
火枯為粉,貼嵚#21甲。
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消石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
主五髒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緻新,除邪氣,療五髒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瘘蝕瘡。
煉之如膏。
久服輕身。
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種石。
一名芒消。
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采無時。
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男女苑。
《圖經》曰:文具樸消條下。
《藥性論》雲:消石,君,惡曾青,畏粥。
味鹹,有小毒。
主項下瘰疬,瀉,得根出破血。
一名芒消。
燒之即成消石矣。
主破積,散堅結。
一作苦消。
甚治腹脹。
其消石、芒消,多川原人制,多#22問之詳其理。
陶隐居雲:療病亦與樸消相似,《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今無正識别此者。
須求#23尋訪,猶雲與樸消同山,所以樸消名消石樸也,如此則非一種物。
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消大同小異,胐胐如掘#24鹽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消,雲是真消石也。
此又雲一名芒消,今芒消乃是煉樸消作之。
與後皇甫說同,并未得核研其驗,須試效,當更證記爾。
化消石法,在三十六水方中。
隴西屬秦州,在長安西羌中。
今岩昌以北諸山有鹹土處皆有之。
《唐本》注雲:此即芒消是也。
樸消一名消石樸,今煉粗惡樸消,淋取汁煎,煉作芒消,即是消石。
《本經》一名芒消,後人更出芒消條,謬矣。
今注:此即地霜也。
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後,乃煎煉而成,蓋以能消化諸石,故名消石。
非與樸消、芒消同類,而有消名也。
一名芒消者,以其初煉時有細芒,狀若消,故有芒消之号,與後條芒消全别。
舊經陶注引證多端,蓋不的識,今不取焉。
《日華子》雲:消石畏杏人、竹葉。
含之治喉閉,真者火上伏法,用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減少即入熱者,伏火即止也。
雷公雲: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鬥#25,緞令通赤,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分丸如小帝珠子許,待瓶子赤時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兩消石,用雞腸菜、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盡為度。
禹錫雲:謹按《蜀本》雲:大黃為使。
按今消石是煉樸消,或地霜為之,狀如钗腳,好者長五分已來,能化七十二種石為水,故名消石。
呂#26氏雲:消石,神農:苦。
扁鵲:甘。
《寶藏論》:消石,若草伏而斤兩不折,軟一切金、銀、銅、鐵硬物,立軟。
《史記》:淳于意雲:葘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意,意往。
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
意複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劑,出血如豆,比五六枚。
《聖惠方》:治眼赤痛。
用消石研令極細,臨卧,以銅箸取黍米大,點目眦頭,至明旦,以鹽漿水洗。
《外台秘要》:療惡寒啬啬,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
瘾疹起方。
消石三兩,以暖水一升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揲三重,于赤處方圓,濕布禢#27之,熱即頻易,立差。
《靈苑方》:治五種淋疾,勞淋、血淋、氣淋、熱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
透格散:用消石一兩,不夾泥土雪白者,亦#28研為細末。
每服二錢,諸淋各依湯使如後。
勞淋#29,勞倦虛損,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末煎湯下,通後,便須服補虛丸散。
血淋,小便不出,時下血疼痛滿急;熱淋,小便熱,赤色,淋瀝不快,臍下急痛,并用冷水調下。
氮琳,小腹滿急,尿後常有餘瀝,木通煎湯不。
石淋,莖内痛,尿不能出,内引淋#30腹膨脹急痛,尿下砂石,令人悶絕,将藥末先入铫子内,隔紙炒至紙焦為度,再研令細,用溫水調下。
小便不通,小麥湯下。
卒患諸淋,并隻以冷水調下。
并空心,先調使藥消散如水,即服之,更以湯使送下,服諸藥未效者,服此立愈。
《衍義》曰:消石,是再煎煉時已取訖芒消,凝結在下如石者。
精英既去,但餘滓而已。
故功力亦緩,惟能發煙火。
《唐本》注蓋以能消諸石,故日消石。
煎柳枝湯煮三周時即伏火,湯耗,即又添柳枝湯。
芒消 味辛、苦,大寒。
主五髒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31,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緻新。
生于樸消。
石韋為之使,惡麥句姜。
《圖經》雲:文具樸消條下。
《藥性論》雲:芒消,使。
味鹹,有小毒。
能通女子月閉,症麚,下瘰疬,黃疸病。
主堕胎,患漆瘡,汁傅之。
主時疾壅熱,能散惡血。
陶隐居雲:按《神農本經》無芒消,隻有消石,名芒消爾。
後名醫别載此說,其療與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
舊出甯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頃來甯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
此雲生于樸消,則作者亦好。
陳藏器雲:石脾、芒消、消石,并出于西戎鹵地,鹹水結成,所主亦以類相次。
《唐本》注雲:晉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消,近代諸醫但用芒消,少言消石,豈古人昧于芒消也。
《本經》雲:生于樸消,樸消一名消石樸,消石一名芒消,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聖惠方》:治伐指。
用芒消煎湯淋漬之。
《千金方》:療漆瘡方。
用湯漬芒消令濃,洗之。
又礬石亦可。
《子母秘錄》:小兒赤遊,行于體上,下至心即死。
以芒消内湯中,取濃汁以拭丹上。
《百一方》:療關膈;大小便不通,脹滿欲死,兩三日則殺人。
芒消三兩,紙裹三四重,炭火燒之,令内一升湯中,盡服,當先以揚一升漱口,乃服之。
《孫真人食忌方》:主眼有翳,取芒消一大兩,置銅器中,急火上煉之,放冷後,以生絹細羅,點跟角中,每夜欲卧時二度點,妙。
雷公雲:凡使,先以水飛過,用五重紙滴過去腳,于铛中幹之,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
芒消是樸消中煉出形似麥芒者,曰芒消。
《衍義》曰:芒消,《經》雲,生于樸消。
乃是樸消以水淋汁,澄清,再經熬煉喊半,傾木盆中,經宿,遂結芒有廉棱者。
故其性和緩,古今多用以治傷寒。
樸消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
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胃中食飲熱結,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緻新,能化七十二種石。
煉餌服之,輕身神仙。
煉之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鹹能駿,入地千歲不變,色青白者佳,黃者傷人,赤者殺人。
一名消石樸。
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采無時。
畏麥句姜。
《圖經》曰:樸消,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消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芒消,生于樸消,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為佳。
舊說三物同種,初采得其苗,以水淋收汁,煎煉而成,乃樸消也,一名消石樸。
以消石出于其中。
又煉樸消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乃消石也,一名芒消。
又取樸消,以暖水淋汁,煉之喊半,投于盆中,經宿而有細芒生,乃芒消也。
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别矣。
然《本經》各載所出,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