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如蟬翼為石乳,石乳,性溫。

    有竹乳者,其山多生篁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狀,謂之竹乳,竹乳性平。

    有茅山之乳者,其山土石相雜,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乳色稍黑而滑潤,謂之茅山之乳,茅山之乳性微寒。

    凡此三種,尤難識别。

    而唐李補阙煉鐘乳法雲:取韶州鐘乳,無問厚薄,但令顔色明淨光澤者,即堪入煉。

    惟黃赤二色不任用。

    柳宗元《與崔連州論鐘乳書》亦雲:取其色之美而已,不必惟土之信。

    是此藥所重,惟明白者,不必盡如上所說數種也。

    今醫家但以鵝管中空者為最。

    又《本經》中品載殷孽雲:鐘乳根也,生趙國山谷,又生梁山及南海。

    又雲:孔公孽,殷孽根也。

    生梁山山谷。

    又雲:石花、石床,并與殷孽同。

    陶隐居雲:凡鐘乳之類,有三種,同一體,從石室上汁溜積久盤結者,為鐘乳床,即此孔公孽也;其以次小龛提者,為殷孽,今人呼為孔公孽。

    殷孽複溜輕好者為鐘乳,雖同一類,而療體為異。

    蘇恭雲:二孽在上,床花在下。

    陶謂孔公孽為乳床,非也。

    又有石腦,雲亦鐘乳之類。

    凡此五種,今醫家稀複用之,但用鐘乳耳。

     《藥性論》雲:鐘乳亦名黃石砂,有大毒。

    主洩精,寒嗽,壯元氣,建益陽事,能通聲。

    忌羊血。

     陶隐居雲:第一出始興,而江陵及束境名山石洞亦皆有。

    惟通中輕薄如鵝翎管,碎之如爪甲,中無雁齒,光明者為善。

    長挺乃有一二尺者。

    色黃,以苦酒洗刷則白。

    《仙經》用之少,而俗方所重。

     《唐本注》雲:鐘乳第一始興,其次廣、連、澧、朗、郴等州者,雖厚而光潤可愛,餌之并佳。

    今峽州、青溪、房州三洞出者,亞于始興。

    自餘其非土地,不可輕服,多發淋渴,止可搗篩,白練裹之,合諸藥草浸酒服之。

    陶雲鐘乳一二尺者,謬說。

     《日華子》雲:補五勞七傷,通亮者為上。

    更有蟬翼乳,功亦同前。

    凡将合鎮駐藥,須是一氣研七周時,點末臂上,便入肉不見為度。

    慮人歇,即将鈴系于槌柄上,研常嗚為驗。

     雷公雲:凡使,勿用頭粗厚并黑大者,為孔公石,不用。

    色黑及經大火驚過并久在地上收者,曾經藥物制者,并不得用。

    須要鮮明,薄而有光潤者,似鵝翎筒子為上,有長五六寸者。

    凡修事法,以五香水煮過一伏時,然後灑出,又别用甘草、紫背天葵汁漬,再煮一伏時,凡八兩鐘乳,用沉香、零香、藿香、甘松、白茅等各一兩,以水先煮過一度了,第二度方用甘草等二味各二兩再煮了,灑出拭幹,緩火焙之,然後入臼搗。

    如粉篩過,卻入缽中。

    令有力少壯者三兩人不住研,三日夜勿歇。

    然後用水飛澄了,以絹籠之,于日中曬令幹,又入缽中,研二萬遍後,以瓷合子内收貯用。

     禹錫雲:謹按吳氏雲:鐘乳,一名虛中。

    神農:辛。

    桐君、黃帝、醫和:甘。

    扁鵲:甘,無毒。

    生山谷陰處岸下。

    溜汁成如乳汁,黃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陰幹。

     蕭炳雲:如蟬翅者上,爪甲者次,鵝管者下。

    明白薄者可服。

     《泰清石壁記》:煉鐘乳法,《太清經》雲:取好細末,置金銀瓯器中,瓦一片密蓋瓯上,勿令洩氣,蒸之自然化作水。

     《衍義》曰:蕭炳雲如蟬翼爪甲者為上,鵝管者下。

    《經》既言乳,今複不取乳,此何義也?蓋乳取性下,不用如雁齒者,謂如烏頭、附子不用尖角之義同。

    但明白光潤輕松,色如煉消石者佳。

     礬石 味酸,寒,無毒。

    主寒熱,洩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腎骨齒,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

    岐伯雲:久服傷人骨。

    能使鐵為銅。

    一名羽?泥結切,一名羽澤。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

    采無時。

    甘草為之使,惡牡蛎。

     《圖經》曰:礬石,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今白礬則晉州、慈州、無為軍,綠礬則隐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并煎礬處出焉。

    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礬。

    凡有五種,其色各異,謂白礬、黃礬、黑礬、綠礬、绛礬也。

    白礬則入藥,及染人所用者。

    綠礬亦入#15咽喉、口齒藥及染色。

    黃礬丹竈家所須,時亦入藥。

    黑礬惟出西戎,亦謂之皂礬,染須鬓藥或用之。

    绛礬本來綠色,亦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有绛名,今亦稀見。

    又有礬精、礬蝴蝶,皆煉白礬時,候其極沸,盤心有濺溢豬,如物飛出,以鐵匕接之,作蟲飛#16者,礬蝴蝶也。

    但成塊光瑩如水晶者,礬精也。

    此二種入藥,力緊于常礬也。

    又有一種柳絮礬,亦出礬處有之,煎煉而成,輕虛如綿絮,故以名之。

    今醫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煩熱,甚佳。

     陶隐居雲:今出益州北部西川,從河西來。

    色青白,生者名馬齒礬。

    已煉成絕白,蜀人又以當消石名白礬。

    其黃黑者名雞屎礬,不入藥,惟堪鍍作以合熟銅,投苦酒中,塗鐵皆作銅色。

    外雖銅色,内質不變。

    《仙經》餌之,丹方亦用。

    俗中合藥,皆先火熬,令沸燥。

    以療齒痛,多即壞齒,是傷骨之證,而雲堅骨齒,誠為疑也。

    今注:陶雲蜀人用白礬當消石,誤也。

     《日華子》雲:白礬,性凍。

    除風去勞,消痰止渴,暖水髒,治中風失音,疥癬。

    和桃人、蔥湯浴,出汗。

     雷公雲:凡使,須以瓷瓶盛,于火中緞令内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窠于赤瓶子中,燒蜂窠盡為度,将鉗夾出放冷,敲碎入缽中研如粉後,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

    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盡為度。

     禹錫雲:謹按《藥性論》雲:礬石,使。

    一名理石。

    畏麻黃,有小毒。

    能治鼠漏、瘰疬,療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劉禹錫《傳信方》:治氣痢巴石丸,取白礬一大斤,以炭火淨地,燒令汁盡,則其色如雪,謂之巴石。

    取一大兩細研,治以熟豬肝作丸,空腹飲下,丸數随氣力加減,水牛肝更佳。

     《崔氏方》:治甲疽,或因割甲傷肌,或因甲長侵肉,遂成瘡腫痛,複綠窄靴研損四邊,腫熾黃水出,浸淫相染,五指俱爛,漸漸引上,腳趺泡漿,四邊起如火燒瘡,日夜倍增,醫方所不能療者。

    綠礬石五兩,形色似樸消而綠色。

    取此一物置于鐵闆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看沸定汁盡,去火待冷,取出按為末,色似黃丹,收之。

    先以鹽湯洗瘡,拭幹,用散傅。

     《聖惠方》: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并赤腫,用礬燒灰,細研傅之。

     《外台秘要》:主目翳及#17肉。

    用礬最白者,内一黍米大于翳上及驽肉上,即令汨出,綿拭之,令惡汁盡,日一,其疾日日減,翳自消薄便差。

    礬石須真白好者,方可使用。

     《千金方》:治小兒口瘡,飲乳不得。

    以白礬如鵝子大置醋中,塗兒足底,一匕#18即愈。

    又方:治鼻中息肉。

    燒礬石末,面脂和,綿裹塞鼻中,數日息肉自随藥消落。

    又方:治齒龈問津液血出不止。

    以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齒,乃含之。

     《千金翼方》:治陰癢脫方。

    燒礬石一味,研為末,每日空心酒調方寸匕服,日三。

    又方:治腳氣沖心。

    白礬二兩,以水一鬥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腳良。

     《肘後方》:療耳内卒腫痛,出膿水不止方。

    礬石燒末,以筆管吹耳内,日三四度,或以綿裹塞耳中,立差。

    又方:療人陰生瘡,膿出作臼。

    取高昌白礬、麻仁等分,研煉豬脂相和成膏,槐白皮作湯,洗瘡,拭令幹即塗膏,然後以揪葉貼其上,不過三度差。

     王氏《博濟方》:治驢涎、馬汗毒所傷。

    白礬飛過,黃丹炒令紫色,各等分,相衷合,以貼患處。

     《簡要濟衆方》:治牙齒腫痛。

    白礬一兩燒灰,大露蜂房一兩微炙,為散。

    每用二錢,水一中盞,煎十餘沸,熱喋牙,冷吐之。

     《孫用和方》:治懸癰垂長,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