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上

關燈
倚伏,如影随形,才有成便有敗。

    是以聖人去貪甚,去奢侈,去驕泰,深戒後世。

    頌曰;行随煦吹,強羸載隳,中間主宰,不知是誰。

    着衣吃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卻生疑。

     以道佐人主者,無為。

    不以兵強天下,以慈衛之。

    其事好還。

    還,音旋。

    善惡皆報。

    師之所處,刑棘生焉。

    心兵起處,靈地荒蕪。

    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魔軍馳騁,精氣耗散。

    故善者果而已,已音以。

    有斷則生。

    不敢以取強。

    以柔待之。

    果而勿矜,去甚。

    果而勿伐,去奢。

    果而勿驕,去泰。

    果而不得已,颠沛必於是。

    是果而勿強。

    放倒剎竿。

    物壯則老,兵強則不勝。

    是謂不道,錯。

    不道早已。

    永失真道。

     右三十章 接上章去奢泰之義。

    以道佐人主者,不尚兵武。

    善惡皆有報,戒後世有國有家者,守雌抱一,勇於不敢。

    至於不得已,亦不敢取強,故曰善者果而已。

    頌曰:莫縱三心亂,常教志帥安。

    忽然違野戰,一箭定天山。

     夫佳兵不祥之器,大兵之後,必有兇年。

    物或惡之,惡,烏路切。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故有道者不處。

    處,上聲。

    心兵不起。

    君子居則貴左,主柔。

    用兵則貴右。

    主剛。

    兵者不祥之器,武以讨叛。

    非君子之器,君子常治。

    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

    以慈衛之。

    勝而不美,不得已。

    而美之者,要功也。

    是樂殺人。

    樂,五教切。

    肆其剛勇。

    夫樂殺人者,為之種禍。

    不可得志於天下。

    造物不容。

    吉事尚左,主生。

    兇事尚右。

    主殺。

    偏将軍居左,尚柔。

    上将軍居右,尚剛。

    言以喪禮處之。

    不祥之器。

    殺人衆多,不得已。

    悲衰泣之。

    一曰慈。

    戰勝,以喪禮處之。

    如喪考妣。

     右三十一章 不以兵強天下,故次之以兵者不祥之器,聖人於此深戒。

    萬世之下,有國之君以無為清靜,治化自然,家國鹹甯。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永無争奪之患也。

    頌曰:默默清玄境,澄澄養太和。

    倒攜三味劍,順化五陰魔。

     道常無名,虛無自然。

    樸雖小至微。

    天下不敢臣。

    至尊。

    侯王若能守,抱一。

    萬物将自賓。

    無不服。

    天地相合,惟德是輔。

    以降甘露,和氣所緻。

    民莫之令而自均。

    令,去聲。

    自然和平。

    始制有名,立法制度。

    名亦既有,示之好惡。

    夫亦将知止。

    使之知禁。

    知止,所以不殆。

    知足故常樂。

    譬道之在天下,止於至善。

    猶川谷之於江海。

    止於卑下。

     右三十二章 上章雲有道者不處,此雲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發明有道者所處之要也。

    有道之士外處車下,内抱一真,萬物自然,化天理自然,合神變,無窮。

    煩曰:會得無各樸,方能縱複收。

    便将大千界,撮在一毫頭。

     知人者智,見於外。

    自知者明。

    見於内。

    勝人者有力,勇於敢。

    自勝者強。

    勇於不敢。

    知足者富貧亦樂。

    強行者有志。

    始終不殆。

    不失其所守者久,志力愈堅,命基愈固。

    死而不亡者壽。

    壽,上聲。

    真一常存。

     右三十三章 知人勝人,明於外也。

    自知自勝,存於内也。

    證前三章用武之戒也。

    知足者貧亦樂,力行者無不見,固守者無危殆,内明者出生死。

    死而不亡者,真一常存。

    頌曰:見物不見性,知人不自知。

    個般無學輩,猶道得便宜。

     大道泛兮,廣大悉備。

    其可左右。

    無限量。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所過者化。

    功成不名有,所存者神。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忘其所自。

    常無欲,寂然不動。

    可名於小。

    芥子納須彌。

    萬物歸之而不為主,任運自然。

    可名於大。

    須彌納芥子。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芥子裡藏身。

    故能成其大。

    不可稱量。

     右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謂極廣大,盡精微,靡所不備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以下,接上章不失其所守者久之義也。

    以之治國則不失其所守,以之修己則死而不亡,故曰其可左右。

    頌曰:大道誠難測,虛空不可量。

    寥寥成一片,何處是封疆。

     執大象,象,上聲。

    視之不見。

    天下往。

    萬民服。

    往而不害,萬物遂。

    安平泰。

    萬化安。

    樂與餌,樂,音藥。

    聲味俱美。

    過客止。

    客過則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出,去聲。

    無聲無臭。

    視之不足見,大象無形。

    聰之不足聞,大音希聲。

    用之不可既。

    道隐無名,用之無盡。

     右三十五章 上章末後句雲故能成其大,故次之以執大象天下往,謂全其無象,民物移心歸往也。

    樂與餌,聲味俱美,喪其無象,安能久乎。

    道之出口,無味無象,無聲無色,以其無體,故應用無盡。

    頌曰:泥牛喘月,木馬嘶風。

    觀之似有,覓又無綜。

    清庵拄杖子,畫斷妙高峰。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固張必歙。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固強必弱。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固興必廢。

    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固與必奪。

    是謂微明。

    幾微先兆。

    柔弱勝剛強。

    柔弱常和,用剛必敗。

    魚不可脫於淵,人安可離於道。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有利則有害。

     右三十六章 執大象則能見事之幾微。

    才見固張,便知将歙,未萌先兆,未舉先知,非天下之微明,其孰能及此。

    學道之士,存其無象,守其至柔,與物無競,則自然知幾。

    苟用剛暴,尚權謀智術,求其勝物,非道也哉。

    比如魚本水中物,求異群魚欲脫於淵,可乎?既不可,則人亦不可尚權。

    尚權者,反常也,如魚離淵必死。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即孔子所謂可與立不可與權同一義。

    聖人用權,反常合道,尚不可輕為,而況常人乎?可不戒哉。

    頌曰:眼若流星,機如掣電。

    瞻之在前,忽然不見。

    十方通塞中,光明無不遍。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寂然不動,感通天下之故。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上以風化下。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作,做,入聲。

    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我好靜而民自正。

    不欲以靜,使夫知者不敢為。

    天下将自正。

    為無為。

    則無不治。

     右三十七章 真常之道本無為,有為即非常道,接上章微明之義。

    天地無為,萬物生成,聖人無為,萬民安泰。

    以修煉言之,都無作為,於安靜之時存其無象,毫發之動便要先覺,既覺便以無名樸鎮之。

    樸本無形,又曰無名,謂空也。

    道無為,樸無名,心無欲,則自然複靜也。

    靜之又靜,天下将自正。

    頌曰:有作皆為幻,無為又落空。

    兩途俱不涉,當處闡宗風。

     道德會元卷上竟 #1此處疑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