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上章雲我獨異於人,德之大也。
故次之以孔德之容,言其廣納包容。
所謂道之為物,果何物乎?有象有物有精,果有乎?若謂有,未具參學眼,若謂無,亦未具參學眼,畢竟作麼會咄。
頌曰:亘古一物,了無人識。
剔起眉毛,虛空露骨。
設若拟議,躊躇照管,當空霹靂。
曲則全,不材者壽。
枉則直,屈己者伸。
窪則盈,窪,烏瓜切。
謙則受益。
弊則新,晦則自明。
少則得,知止常足。
多則惑事繁則亂。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能統衆。
不自見,故明;弊則新。
不自是,故彰;窪則盈。
不自伐,故有功;枉則直。
不自矜,故長。
曲則全。
夫惟不争,守柔。
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混而為一。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是真實語。
誠全而歸之。
全其本然。
右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窪盈弊新,接上章孔德之義也。
不自見以下,皆戒盈勸謙之義也。
謙下故無争,無争則全其本然,抱元守一,複歸無極也。
故曰誠全而歸之。
頌曰:莫管他人短,休矜自己長。
短長無二見,遍界不能藏。
希言自然。
開口不在舌頭上。
飄風不終朝,狂則不久。
驟雨不終日。
躁則不長。
孰為此者?是誰主宰。
天地。
衆所共知。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爾。
而況人乎?不可躁暴。
故從事於道者,順理合轍。
道者同於道,一體同觀。
德者同于德,不生一見。
失者同於失。
無有分别。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我同於道,道亦同我。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樂,音烙,上下并用。
我同於德,德亦同我。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我同於失,失亦同我。
信不足,有不信。
我疑於物物亦疑我。
右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接上章不争之義。
謂不自見,是不言而善應。
飄風驟雨,言妄動躁進不久遠之喻。
從事於道者,和順於道德,混同於事物,自然感通於物,物亦自然相應也。
苟或言不合道,妄有作為,不能取信於人,反為人輕忽也。
《易系》雲:言行,君子之樞機,榮辱之主也,可不慎乎。
頌曰:道不異於人,人自以為異。
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跂者不立,跂,音伎。
躁進無功。
跨者不行,欲速不達。
自見者不明,不能晦德。
自是者不彰,不能謙下自伐者無功,不能克己。
自矜者不長。
不能含容。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贅,朱芮切。
行,去聲。
殘飯贅疣。
物或惡之,惡,烏路切。
衆所不美。
故有道者不處。
達者反是。
右二十四章 此章總證前三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即飄風練雨之謂也。
自見自是,自矜自伐,渾是私意。
私意确則害公,何可久也,故有道者不處。
餘食贅行,不美也。
頌曰:跂立元為妄,跨行本是狂。
假饒成得事,到底不如常。
有物混成,此天混然。
先天而生,此天洞然。
寂兮寥兮湛然常寂。
獨立不改,超然獨存。
周行而不殆,運化無窮。
可以為天下母。
生育長養。
吾不知其名,本無名喚。
字之曰道,因物立名。
強為之名曰大。
強,上聲。
無有限量。
大曰逝,無有疆界。
逝曰遠,無有邊際。
遠曰反。
收拾歸來。
故道大,太虛無體。
天大,法道。
地大,法天。
王亦大。
法地。
域中有四大,更有大麼。
王居其一焉。
三界獨稱尊。
人法地,無不載。
地法天,無不容。
天法道,無不周。
道法自然。
右二十五章 接上章有道不處,於此發明處道之工夫也。
有物混成以下一節,全首章體道之要。
四大以下,純是神妙。
人隻知域中有四大,殊不知自己一物更人。
頌曰:天地雖大,亦有敗壤。
唯有這個,曆劫常在。
聖而不可知之者,盡在如如不動中。
重為輕根,輕生於重。
靜為躁君。
靜主於動。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
不敢輕為。
雖有榮觀,宴處超然。
常應常靜。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擔荷不起。
輕則失臣,輕進失身。
躁則失君。
貪榮取辱。
右二十六章 重者,不可輕忽也。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猶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之謂,亦飄風驟雨之喻。
不離辎重,克負擔荷也。
宴處超然,轉物也。
明上章法道之義,總結二章體道之說,而續下章善行之要也。
頌曰:躁進那能久,輕為了不成。
腳跟不點地,猶更涉途程。
善行無轍迹,轍,直列切。
舉步不在腳跟。
善言無瑕谪,開口不在舌端。
善計不用籌策,一徹萬融。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全無縫罅。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解,上聲。
全無擊累。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修己安民。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随機利物。
是謂襲明。
明了相續。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教人為善。
不善人,善人之資。
警人反善。
不貴其師,無善可為。
不愛其資,無過可改。
雖智大迷,屏智如愚。
是謂要妙。
任運自然。
右二十七章 盡前章之蘊。
謹於言行則無迹無谪,心之計其可算,心之閉其可開,心之結其可解,道心堅固如此,則無善不善之分。
師與資兩忘,黜聰屏智,終日如愚。
頌曰:舉步不在腳,善結非千手。
摸着鼻孔尖,通身都是口。
若能於此善參詳,七七元來四十九。
知其雄,守其雌,不自大。
為天下溪。
萬派歸源。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打成一片。
複歸於嬰兒。
炁全。
知其白,守其黑,不自見。
為天下式。
萬法歸一。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準的不差。
複歸於無極。
神全。
知其榮,守其辱,不自貴。
為天下谷。
萬有歸空。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湛然圓滿。
複歸於樸。
樸,音撲。
性全。
樸散則為器,施之於物。
聖人用之,以為官長設教化人。
故大制不割。
不言之教。
右二十八章 守雌守黑守辱,不見自己之明,接上章雖智大遠之義。
嬰兒太極太樸,天下之大本,惟守雌抱一,則能返本。
治國以此,不假裁制,民自淳而物自樸也。
頌曰:白裡存乎黑,雄中抱一雌。
綿綿功不間,男解養嬰兒。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者,錯。
吾見其不得已。
已音以。
利禦寇,不利為寇。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動着禍生。
為者敗之,貪他底,着他底。
執者失之。
讨便宜,落便宜。
凡物一切有相。
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有此便有彼,切忌随他去。
是以聖人去甚,去,上聲。
無為。
去奢,無欲。
去泰。
無執。
右二十九章 無為則無事,有為便有事。
執者失,為者敗,有為之戒也。
強羸載隳,互相
故次之以孔德之容,言其廣納包容。
所謂道之為物,果何物乎?有象有物有精,果有乎?若謂有,未具參學眼,若謂無,亦未具參學眼,畢竟作麼會咄。
頌曰:亘古一物,了無人識。
剔起眉毛,虛空露骨。
設若拟議,躊躇照管,當空霹靂。
曲則全,不材者壽。
枉則直,屈己者伸。
窪則盈,窪,烏瓜切。
謙則受益。
弊則新,晦則自明。
少則得,知止常足。
多則惑事繁則亂。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能統衆。
不自見,故明;弊則新。
不自是,故彰;窪則盈。
不自伐,故有功;枉則直。
不自矜,故長。
曲則全。
夫惟不争,守柔。
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混而為一。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是真實語。
誠全而歸之。
全其本然。
右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窪盈弊新,接上章孔德之義也。
不自見以下,皆戒盈勸謙之義也。
謙下故無争,無争則全其本然,抱元守一,複歸無極也。
故曰誠全而歸之。
頌曰:莫管他人短,休矜自己長。
短長無二見,遍界不能藏。
希言自然。
開口不在舌頭上。
飄風不終朝,狂則不久。
驟雨不終日。
躁則不長。
孰為此者?是誰主宰。
天地。
衆所共知。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爾。
而況人乎?不可躁暴。
故從事於道者,順理合轍。
道者同於道,一體同觀。
德者同于德,不生一見。
失者同於失。
無有分别。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我同於道,道亦同我。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樂,音烙,上下并用。
我同於德,德亦同我。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我同於失,失亦同我。
信不足,有不信。
我疑於物物亦疑我。
右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接上章不争之義。
謂不自見,是不言而善應。
飄風驟雨,言妄動躁進不久遠之喻。
從事於道者,和順於道德,混同於事物,自然感通於物,物亦自然相應也。
苟或言不合道,妄有作為,不能取信於人,反為人輕忽也。
《易系》雲:言行,君子之樞機,榮辱之主也,可不慎乎。
頌曰:道不異於人,人自以為異。
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跂者不立,跂,音伎。
躁進無功。
跨者不行,欲速不達。
自見者不明,不能晦德。
自是者不彰,不能謙下自伐者無功,不能克己。
自矜者不長。
不能含容。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贅,朱芮切。
行,去聲。
殘飯贅疣。
物或惡之,惡,烏路切。
衆所不美。
故有道者不處。
達者反是。
右二十四章 此章總證前三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即飄風練雨之謂也。
自見自是,自矜自伐,渾是私意。
私意确則害公,何可久也,故有道者不處。
餘食贅行,不美也。
頌曰:跂立元為妄,跨行本是狂。
假饒成得事,到底不如常。
有物混成,此天混然。
先天而生,此天洞然。
寂兮寥兮湛然常寂。
獨立不改,超然獨存。
周行而不殆,運化無窮。
可以為天下母。
生育長養。
吾不知其名,本無名喚。
字之曰道,因物立名。
強為之名曰大。
強,上聲。
無有限量。
大曰逝,無有疆界。
逝曰遠,無有邊際。
遠曰反。
收拾歸來。
故道大,太虛無體。
天大,法道。
地大,法天。
王亦大。
法地。
域中有四大,更有大麼。
王居其一焉。
三界獨稱尊。
人法地,無不載。
地法天,無不容。
天法道,無不周。
道法自然。
右二十五章 接上章有道不處,於此發明處道之工夫也。
有物混成以下一節,全首章體道之要。
四大以下,純是神妙。
人隻知域中有四大,殊不知自己一物更人。
頌曰:天地雖大,亦有敗壤。
唯有這個,曆劫常在。
聖而不可知之者,盡在如如不動中。
重為輕根,輕生於重。
靜為躁君。
靜主於動。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
不敢輕為。
雖有榮觀,宴處超然。
常應常靜。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擔荷不起。
輕則失臣,輕進失身。
躁則失君。
貪榮取辱。
右二十六章 重者,不可輕忽也。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猶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之謂,亦飄風驟雨之喻。
不離辎重,克負擔荷也。
宴處超然,轉物也。
明上章法道之義,總結二章體道之說,而續下章善行之要也。
頌曰:躁進那能久,輕為了不成。
腳跟不點地,猶更涉途程。
善行無轍迹,轍,直列切。
舉步不在腳跟。
善言無瑕谪,開口不在舌端。
善計不用籌策,一徹萬融。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全無縫罅。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解,上聲。
全無擊累。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修己安民。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随機利物。
是謂襲明。
明了相續。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教人為善。
不善人,善人之資。
警人反善。
不貴其師,無善可為。
不愛其資,無過可改。
雖智大迷,屏智如愚。
是謂要妙。
任運自然。
右二十七章 盡前章之蘊。
謹於言行則無迹無谪,心之計其可算,心之閉其可開,心之結其可解,道心堅固如此,則無善不善之分。
師與資兩忘,黜聰屏智,終日如愚。
頌曰:舉步不在腳,善結非千手。
摸着鼻孔尖,通身都是口。
若能於此善參詳,七七元來四十九。
知其雄,守其雌,不自大。
為天下溪。
萬派歸源。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打成一片。
複歸於嬰兒。
炁全。
知其白,守其黑,不自見。
為天下式。
萬法歸一。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準的不差。
複歸於無極。
神全。
知其榮,守其辱,不自貴。
為天下谷。
萬有歸空。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湛然圓滿。
複歸於樸。
樸,音撲。
性全。
樸散則為器,施之於物。
聖人用之,以為官長設教化人。
故大制不割。
不言之教。
右二十八章 守雌守黑守辱,不見自己之明,接上章雖智大遠之義。
嬰兒太極太樸,天下之大本,惟守雌抱一,則能返本。
治國以此,不假裁制,民自淳而物自樸也。
頌曰:白裡存乎黑,雄中抱一雌。
綿綿功不間,男解養嬰兒。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者,錯。
吾見其不得已。
已音以。
利禦寇,不利為寇。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動着禍生。
為者敗之,貪他底,着他底。
執者失之。
讨便宜,落便宜。
凡物一切有相。
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有此便有彼,切忌随他去。
是以聖人去甚,去,上聲。
無為。
去奢,無欲。
去泰。
無執。
右二十九章 無為則無事,有為便有事。
執者失,為者敗,有為之戒也。
強羸載隳,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