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
以此為天下,則可托天下。
右十三章 接上章為腹不為目,忘我之義。
故次之以寵辱若驚。
寵辱貴患,互相倚伏。
苟能思患而預防之,則終身無患。
推此道而治平天下,則天下永無危殆。
有國者憂天下,如憂一身,則天下樂推而不厭。
頌曰:有辱何嘗辱,居榮未必榮。
預防無過失,猶更涉途程。
争似全身都放下,也無得失也無驚。
視之不見名曰夷大象無形。
聽之不聞名曰希,大音希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隐無名。
此三者,不可緻诘,如何說得。
故混而為一。
殊途同歸。
在上不皦,莫見乎隐。
在下不昧。
莫顯乎微。
繩繩不可名,雖有條目,實無名喚。
複歸於無物。
藏身處沒綜迹。
是謂無狀之狀,不見中親見。
無象之象,象,上聲。
親見中不見。
是謂忽恍。
渾渾淪淪。
迎之不見其首,無始。
随之不見其後。
後,上聲。
無終。
執古之道,無為。
以禦今之有,統攝萬有。
以知古始,無為。
是謂道紀。
因無彰有。
右十四章 希、夷、微,道之極也。
混而為一,返本也。
不皦不昧,和其光也。
無象無狀,藏其用也。
末後一句,總證前三章,而發下章之秘也。
頌曰:合這個話靶,難摸難畫。
八面玲珑,全無縫鍵。
恍忽窈冥中有象,這些消息共誰論。
古之善為士者,存其無象。
微妙玄通,清浄光明。
深不可識。
視之不見。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強,上聲。
以有會無。
豫兮若冬涉川,寒徹骨。
猶兮若畏四鄰,慎獨。
俨兮若冰将釋,無疑。
敦兮其若樸,樸,音撲,如愚。
曠兮其若谷,虛中。
渾兮其若濁。
渾,平聲。
同塵。
孰能濁以動之,徐清?清者濁之源。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靜者動之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
虛者實之本。
夫惟不盈,沖虛。
故能弊不新成。
埋光鏟彩。
右十五章 接上章道紀之義。
發明後學,存誠緻敬,常慎其獨,不住於相而抱一,潛虛為日用。
至於頓息諸緣,銷镕萬幻,撓之則不濁,澄之則不清,是謂微妙玄通,深隐也。
頌曰:微妙玄通,随人腳轉。
瞎卻眼睛,一物不見。
不如歸去來,識取虛皇面。
緻虛極,守靜笃。
寂然不動。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觀複知化。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動極複靜。
歸根曰靜,返本。
是謂複命,生意存焉。
複命曰常,曆劫寂爾。
知常曰明。
古今洞然。
不知常,昧了也。
妄作,兇。
錯了也。
知常容,大無不包。
容乃公,細無不入。
公乃王,物無不化。
王乃天,理無不通。
天乃道,曷有終窮。
道乃久。
無盡。
沒身不殆。
天地雖變,這個不變。
右十六章 接上章善為士者。
緻虛靜笃,複命歸根,純是神妙,共向這裡具眼。
參學事畢,其或未然,更參末後。
頌曰;緻虛知妙本,靜極見天心。
會得個中意,河沙總是金。
太上,無上可上。
下知有之。
衆所共知。
其次,親之譽之。
可親可譽,便不自然。
其次,畏之。
知其畏敬。
其次,侮之。
全無忌憚。
信不足,道難信。
有不信。
疑心重。
猶其貴言。
輕諾寡信。
功成名遂,默而成之。
百姓皆為我自然。
不知所自。
右十七章 太上謂無上可上。
雖下愚皆知有此理才可親近。
有美譽便不自然,畏之者猶其次也,侮之者失道遠矣。
天真喪失,不能反本,雖教之奚益。
言愈多而愈不信,不若默而待之,無為而化之,使其自悟,自然返樸,不言而信也。
以治道言之,太上以下不能無為。
親之譽之,有言之教也。
畏之者刑禁也。
侮之者,上失信也。
上失信於民則民不信。
猶其貴言,不言之教也。
不言之教,無為而成,刑不試而民自服也。
至於功業成遂,還淳返樸,則親譽畏侮俱忘矣。
百姓安居樂俗,忘其所自,故曰謂我自然。
頌曰:太上元無上,常存日用間。
可憐無眼漢,剛道出函關。
大道廢,有仁義。
太樸既散,仁義乃興。
智慧出,有大僞。
出,去聲。
智慧聰明,根塵業識。
六親不和,有孝子。
莫若常和。
國家昏亂,有忠臣。
莫若常治。
右十八章 接上章親譽畏侮之義。
與其國亂顯忠臣,何若無為民自化。
頌曰:聰明迷大本,智慧喪天真。
無事常清靜,逍遙快活人。
絕聖棄智,無為。
民利百倍;安靜。
絕仁棄義,無心。
民複孝慈;和順。
絕巧棄利,無欲。
盜賊無有。
常足。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惟恐信不及。
故令有所屬。
令,去聲。
屬音燭。
老,婆心切#1。
見素抱樸,無知無識。
少私寡欲。
忘物忘我。
右十九章 發上章之蘊。
聖智仁義巧利一切棄絕,不複見用,則民從其化而返樸也。
聖人惟恐後世學者擔負不起,屬之以易簡,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易取於人也。
頌曰:莫縱三心亂,無令一念狂。
見聞知覺法,無複可思量。
絕學無憂。
心頭無事。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上聲。
不遠。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大遠。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善惡可畏。
荒兮其未央哉。
俗人恐學力未至,聖人恐損之未盡。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嗜欲無厭。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怕,音泊。
憺然無欲。
乘乘兮若無所歸。
任運自然。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貪務者,常憂。
忘機者,常樂。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昏昏默默。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見藏於外,聖人藏明於内。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悶音門。
俗人有分别,聖人無彼此。
忽兮若晦,晦,上聲。
不識不知。
漂兮若無所止。
無物無執。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衆人皆有能,聖人獨無能。
我獨異於人,不與萬法為侶。
而貴食母。
貴在味道。
右二十章 絕學者,絕其所有也。
故次之絕聖人後。
俗人務學於事,益其所聞,惟恐進學不精,故常憂。
聖人棄絕所有,惟務於味道,如求食於母,守雌抱一而已,故無憂也。
是謂絕學無憂。
頌曰:才言絕學,開口便錯。
廣識多知,轉轉不覺。
人間萬事都忘卻,猶落他家第二機。
孔德之容,無所不容。
惟道是從。
於法自在。
道之為物,惟恍惟忽。
本然之天。
忽兮恍,其中有象;此天混然。
恍兮忽,其中有物。
此天洞然。
窈兮冥,其中有精;此天常存。
其精甚真,純一無僞。
其中有信。
活潑潑地。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去,羌呂切。
曆劫常存。
以閱衆甫。
萬物資始。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右二十一章
以此為天下,則可托天下。
右十三章 接上章為腹不為目,忘我之義。
故次之以寵辱若驚。
寵辱貴患,互相倚伏。
苟能思患而預防之,則終身無患。
推此道而治平天下,則天下永無危殆。
有國者憂天下,如憂一身,則天下樂推而不厭。
頌曰:有辱何嘗辱,居榮未必榮。
預防無過失,猶更涉途程。
争似全身都放下,也無得失也無驚。
視之不見名曰夷大象無形。
聽之不聞名曰希,大音希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隐無名。
此三者,不可緻诘,如何說得。
故混而為一。
殊途同歸。
在上不皦,莫見乎隐。
在下不昧。
莫顯乎微。
繩繩不可名,雖有條目,實無名喚。
複歸於無物。
藏身處沒綜迹。
是謂無狀之狀,不見中親見。
無象之象,象,上聲。
親見中不見。
是謂忽恍。
渾渾淪淪。
迎之不見其首,無始。
随之不見其後。
後,上聲。
無終。
執古之道,無為。
以禦今之有,統攝萬有。
以知古始,無為。
是謂道紀。
因無彰有。
右十四章 希、夷、微,道之極也。
混而為一,返本也。
不皦不昧,和其光也。
無象無狀,藏其用也。
末後一句,總證前三章,而發下章之秘也。
頌曰:合這個話靶,難摸難畫。
八面玲珑,全無縫鍵。
恍忽窈冥中有象,這些消息共誰論。
古之善為士者,存其無象。
微妙玄通,清浄光明。
深不可識。
視之不見。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強,上聲。
以有會無。
豫兮若冬涉川,寒徹骨。
猶兮若畏四鄰,慎獨。
俨兮若冰将釋,無疑。
敦兮其若樸,樸,音撲,如愚。
曠兮其若谷,虛中。
渾兮其若濁。
渾,平聲。
同塵。
孰能濁以動之,徐清?清者濁之源。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靜者動之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
虛者實之本。
夫惟不盈,沖虛。
故能弊不新成。
埋光鏟彩。
右十五章 接上章道紀之義。
發明後學,存誠緻敬,常慎其獨,不住於相而抱一,潛虛為日用。
至於頓息諸緣,銷镕萬幻,撓之則不濁,澄之則不清,是謂微妙玄通,深隐也。
頌曰:微妙玄通,随人腳轉。
瞎卻眼睛,一物不見。
不如歸去來,識取虛皇面。
緻虛極,守靜笃。
寂然不動。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觀複知化。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動極複靜。
歸根曰靜,返本。
是謂複命,生意存焉。
複命曰常,曆劫寂爾。
知常曰明。
古今洞然。
不知常,昧了也。
妄作,兇。
錯了也。
知常容,大無不包。
容乃公,細無不入。
公乃王,物無不化。
王乃天,理無不通。
天乃道,曷有終窮。
道乃久。
無盡。
沒身不殆。
天地雖變,這個不變。
右十六章 接上章善為士者。
緻虛靜笃,複命歸根,純是神妙,共向這裡具眼。
參學事畢,其或未然,更參末後。
頌曰;緻虛知妙本,靜極見天心。
會得個中意,河沙總是金。
太上,無上可上。
下知有之。
衆所共知。
其次,親之譽之。
可親可譽,便不自然。
其次,畏之。
知其畏敬。
其次,侮之。
全無忌憚。
信不足,道難信。
有不信。
疑心重。
猶其貴言。
輕諾寡信。
功成名遂,默而成之。
百姓皆為我自然。
不知所自。
右十七章 太上謂無上可上。
雖下愚皆知有此理才可親近。
有美譽便不自然,畏之者猶其次也,侮之者失道遠矣。
天真喪失,不能反本,雖教之奚益。
言愈多而愈不信,不若默而待之,無為而化之,使其自悟,自然返樸,不言而信也。
以治道言之,太上以下不能無為。
親之譽之,有言之教也。
畏之者刑禁也。
侮之者,上失信也。
上失信於民則民不信。
猶其貴言,不言之教也。
不言之教,無為而成,刑不試而民自服也。
至於功業成遂,還淳返樸,則親譽畏侮俱忘矣。
百姓安居樂俗,忘其所自,故曰謂我自然。
頌曰:太上元無上,常存日用間。
可憐無眼漢,剛道出函關。
大道廢,有仁義。
太樸既散,仁義乃興。
智慧出,有大僞。
出,去聲。
智慧聰明,根塵業識。
六親不和,有孝子。
莫若常和。
國家昏亂,有忠臣。
莫若常治。
右十八章 接上章親譽畏侮之義。
與其國亂顯忠臣,何若無為民自化。
頌曰:聰明迷大本,智慧喪天真。
無事常清靜,逍遙快活人。
絕聖棄智,無為。
民利百倍;安靜。
絕仁棄義,無心。
民複孝慈;和順。
絕巧棄利,無欲。
盜賊無有。
常足。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惟恐信不及。
故令有所屬。
令,去聲。
屬音燭。
老,婆心切#1。
見素抱樸,無知無識。
少私寡欲。
忘物忘我。
右十九章 發上章之蘊。
聖智仁義巧利一切棄絕,不複見用,則民從其化而返樸也。
聖人惟恐後世學者擔負不起,屬之以易簡,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易取於人也。
頌曰:莫縱三心亂,無令一念狂。
見聞知覺法,無複可思量。
絕學無憂。
心頭無事。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上聲。
不遠。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大遠。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善惡可畏。
荒兮其未央哉。
俗人恐學力未至,聖人恐損之未盡。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嗜欲無厭。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怕,音泊。
憺然無欲。
乘乘兮若無所歸。
任運自然。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貪務者,常憂。
忘機者,常樂。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昏昏默默。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見藏於外,聖人藏明於内。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悶音門。
俗人有分别,聖人無彼此。
忽兮若晦,晦,上聲。
不識不知。
漂兮若無所止。
無物無執。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衆人皆有能,聖人獨無能。
我獨異於人,不與萬法為侶。
而貴食母。
貴在味道。
右二十章 絕學者,絕其所有也。
故次之絕聖人後。
俗人務學於事,益其所聞,惟恐進學不精,故常憂。
聖人棄絕所有,惟務於味道,如求食於母,守雌抱一而已,故無憂也。
是謂絕學無憂。
頌曰:才言絕學,開口便錯。
廣識多知,轉轉不覺。
人間萬事都忘卻,猶落他家第二機。
孔德之容,無所不容。
惟道是從。
於法自在。
道之為物,惟恍惟忽。
本然之天。
忽兮恍,其中有象;此天混然。
恍兮忽,其中有物。
此天洞然。
窈兮冥,其中有精;此天常存。
其精甚真,純一無僞。
其中有信。
活潑潑地。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去,羌呂切。
曆劫常存。
以閱衆甫。
萬物資始。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右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