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下

關燈
都粱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述 上德不德,不尚己德。

    是以有德其德愈大。

    下德不失德,執着己德。

    是以無德。

    其德愈失。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以德求感,有所作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施仁及物,本無作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以義接物,有所作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以禮齊物,終不能齊。

    攘臂而仍之。

    攘,如羊切。

    力挽之,愈不齊。

    故失道而後德,近道。

    失德而後仁,近德。

    失仁而後義,近仁。

    失義而後禮。

    近義。

    夫禮者,不淳。

    忠信之薄不厚。

    亂之首也。

    不齊。

    前識者,道之華,求奇不實。

    愚之始也。

    失道。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尚質實,不求識。

    居其實不居其華。

    尚誠實,不尚禮。

    故去彼取此。

    去,羌呂切。

    舍妄從真。

     右三十八章 上章雲道常無為,故次之以上德不德。

    上德無為,故合道。

    下德有為,不合道。

    仁義猶近德,可為進道之階。

    禮者,純是作為多不實,以禮齊物,物轉不齊。

    蓋有為終有失也。

    執之不失,亦可漸入佳境,自仁義而反德,自德而反道,直造無為也。

    前識者,智識也。

    智識者,失道之始。

    故曰道之華,有道者不處。

    頌曰:未得超三界,如何出五常。

    五常歸罔象,獨步谒虛皇。

     昔之得一者,得一萬事畢。

    天得一以清,湛然常寂。

    地得一以甯,寂然不動。

    神得一以靈,混然成真。

    谷得一以盈,綽然有餘。

    萬物一以生,自然發育。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泰然安固。

    其緻之,一也。

    天無以清将恐裂,星辰失度。

    地無以甯将恐發,山嶽崩頹。

    神無以靈将恐歇,陰陽失節。

    谷無以盈将恐竭,閉塞不通。

    萬物無以生将恐滅,和氣耗散。

    侯王無以貞貴高将恐蹙家國危殆。

    故貴以賤為本,一也。

    高以下為基。

    一也。

    侯王自謂孤寡不毂,常抱其一。

    此其以賤為本也。

    一為萬象主。

    非乎?豈不然哉。

    故緻數車無車,數,音所。

    數我無我。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貴賤兩忘。

     右三十九章 上章雲去彼取此,謂去其末而取其本也。

    本者何?一也。

    一者,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大道之用。

    侯王若能守,萬物自然歸往也。

    自謂孤寡不毂,自卑升高不忘本也。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貴賤兩忘,惟抱一也。

    數車之名件,無一名車者。

    數我之一身,無一名我者。

    毂辏合一則名車,四大合一則名我也。

    頌曰:得一非為妙,還虛未是玄。

    夢中知是夢,天外莫尋天。

     反者道之動,神一出便收來。

    弱者道之用。

    專氣緻柔。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名,萬物之母。

    有生於無。

    無名,天地之始。

     右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接上章貴以賤為本也。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數車無車之說。

    隻這有無相生之理,多少學人不知端的。

    且道如何是有無端的意?看頌日:有象非為有,無形未是無。

    有無俱不立,猶是堕偏枯。

    無有有無中得趣,方知胡子沒髭須。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一決一齊了。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下多聞多不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因何信不及,隻為太分明。

    不笑,不足以為道。

    大迷之下,必有大悟。

    故建言有之:才聞兩片,露出肝腸。

    明道若昧,含華隐曜。

    進道若退,瞻前顧後。

    夷道若類和光同塵。

    上德若谷,虛以受人。

    大白若辱,卑以自牧。

    廣德若不足滿而不溢。

    建德若偷,偷,音俞,葉渝。

    密而不露。

    質真若渝應變無方。

    大方無隅,不露圭角。

    大器晚成,不有其功。

    大音希聲,叩之即應。

    大象無形。

    莫見乎隐。

    道隐無名,莫顯乎微。

    夫唯道,善貸且成。

    忠恕而已。

     右四十一章 上章雲有無相生,非高上之士不容無疑,故次之以上士聞道。

    夫道若昧、若退、若類、若偷、若渝,不可得而見,聞可笑之由。

    惟高上之士禀性沖虛,故能超然直入,不言而信,無為而成之也。

    中人以下未免半疑半信,下愚不肖者不惟不信,又且笑而侮之也。

    善貸且成者,貸下士笑侮之過,而成上士勤行之功也。

    雖下愚不肖,一覺其初,便可反善,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頌曰:至道元容易,人心自謂難。

    中人猶拟議,下士轉颟顸。

    莫颟顸星在,秤兮物在盤。

     道生一,虛無生一氣。

    一生二,一氣判陰陽。

    二生三,陰腸成三才。

    三生萬物。

    三才生萬類。

    萬物負陰而抱陽,成象於天,成形於地。

    沖氣以為和。

    察氣於中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毂,一無隅,衆人之所忌。

    而王公以為稱。

    自謂孤寡。

    故物一切有象。

    或損之而益,謙者受益。

    或益之而損。

    滿者必覆。

    人之所教,無非為善。

    亦我義教之。

    我亦如是。

    強梁者不得其死。

    強大者,死之徒。

    吾将以為教父。

    不善人,善人之資。

     右四十二章 一者,萬物之母。

    人之所惡謂一無偶,孤寡不毂也。

    王公大人不忘其本,以是自稱,卑下謙損也。

    謙損者,必受益,強大者,必招禍。

    聖人設此,戒人克己行謙,見不善而内自省也。

    頌曰:好勝常逢敵,行謙久處安。

    柔和為日用,處處王京山。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軟能蝕堅。

    無有入無間。

    貫金透石。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謙損受益。

    不言之教,默而信之。

    無為之益,無為而成之。

    天下希及之。

    知音者鮮。

     右四十三章 上章孤寡不毂,至謙也,故次之以至柔。

    謂柔弱勝剛強,損中有益,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不言而可信,無為之益,世鮮及之。

    頌曰: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隻這清涼境,乾坤不覆藏。

     名與身,孰親?名高辱身。

    身與貨,孰多?财多害己。

    得與失,孰病?得寵思辱。

    是故甚愛必大費,貪他底,着他底。

    多藏必厚亡。

    讨便宜,落便宜。

    知足不辱,足止貪。

    知止不殆,畏止禍。

    可以長久。

    知足常足。

     右四十四章 上章無為之益,謂有為則有損也。

    故次之以名與身孰親。

    名貨得失皆有為也,終不長久。

    惟知足知止,可以長久。

    頌曰:世間一切有,到底不長久。

    攝伏猕猴心,聽取獅子吼。

    若能運出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葉韻作鼈。

    不自顯,故無壞。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不自滿,故無盡。

    大直若屈,直而不肆。

    大巧若拙,為而不恃。

    大辨若讷。

    光而不曜。

    躁勝寒,躁暴者焚。

    靜勝熱,安靜者涼。

    清靜為天下正。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右四十五章上章知足不辱,故次之以大成若缺。

    德有餘而為不足者壽,财有餘而為不足者鄙。

    大成若缺,大盈若沖,至於若屈若拙若讷,皆德有餘而為不足,用之無盡也,故為天下正。

    頌曰:人情多聚散,世道有興衰。

    惟有真常在,古今無改移。

     化天下有道,情逐性。

    卻走馬以糞,意馬閑,靈苗秀。

    天下無道,性逐情。

    戎馬生於郊。

    意馬狂,心地荒。

    罪莫大於可欲,取辱之由。

    禍莫大於不知足,陷身之端。

    咎莫大於欲得。

    殺身之本。

    故知足之足,常足。

    知足者貧亦樂。

     右四十六章 上章清靜為天下正,故次之以天下有道。

    有道則清靜,清靜則天下正,天下正則罷兵事、務農事,故曰卻走馬以糞。

    無道則不清靜,不清靜則天下不正,則用威武征伐,故曰戎馬生於郊。

    曰罪曰禍曰咎,皆欲心所緻,故結句雲知足常足,以修身言之。

    清靜則欲心止,欲心止則意大定,故曰卻走馬以糞。

    不清靜欲心不止,欲心不止則意馬狂,故曰戎馬生於郊。

    頌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急走回來,救得一半。

    天下本無事,人心自着忙。

     不出戶,知天下;反窮諸己。

    不窺牖,見天道。

    回光返照。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外事有限。

    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移一步到長安。

    不見而名,不見一物即如來。

    不為而成。

    不動一毫成正覺。

     右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言有道之士知内不知外,接上章之義。

    知内不知外,則無所不知,見内不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