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傳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中矣。
然則天之所惡,殆非可以知知而識識也,故曰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之動也,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猶難之若此者,以天之所惡為不可知故也。
夫唯不可知,則不識不知,乃所以順帝之則也。
蓋天之生物,因其村而笃焉,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則未嘗與物争者也,而物莫能違之者,故曰不争而善勝。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嘗差也,故曰不言而善應。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至者,命也,故曰不召而自來。
易則易知,而其道盈虛,與時消息,而未嘗違,故曰坦然而善謀。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其聰明明威未嘗自用,而惠吉逆兇猶影響也,故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夫唯天之道不可知為如此,聖人所以勇於不敢,而不識不知,乃知所以順之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斷。
夫代大匠斷,希有不傷其手矣。
傳曰:民之為道,固常不畏死者也。
唯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則可以使之畏威而重死矣,奈何以死而懼之而欲其畏死乎?何以知其然也?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則孰敢不畏死而為奇乎?然而執之而不勝,殺之而不止者,則民之不畏死,而不可以死懼之明矣。
然則以道治天下者,宜如何哉?常有司殺者殺,勿代之而已矣。
何謂常有司殺者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則司殺者天之謂也。
刑戮有出於好惡,而不用於天讨,則是代司殺者殺也。
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斯。
代大匠斯,希有不傷其手者矣,則代司殺者殺,其傷可知也。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傳曰:一夫之耕足以食數口,則奚至於饑哉?而至於饑者,非以其上食稅之多,枚饑耶?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奚難治哉?而至於難治者,非以其上之有為,故難治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居,則奚至於輕死哉?而至於輕死者,非以其生生之厚,故輕死耶?是以聖人無事而民自富,無欲而民自樸,則至於食稅之多而饑,無有也。
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則至於有為而難治,無有也。
自富、自樸、自化、自正,而不饑以難治,則至於生生之厚而輕死,無有也。
蓋所以生生之厚而至於輕死者,以其提跋好知,争歸於利,而不可止故也。
夫唯生生之厚,遂至於輕死,則無以生為者,賢於貴生可知矣。
是故聖人不自見以外其身,不自責以遺其生,知其無以生為而已矣。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 勝,木強則共。
堅強居下,柔弱處上。
傳曰:道之為物,無形而不争,則天甲下之至柔弱,而人莫之喻也,故以有形喻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桔槁,則雖有形者,亦以堅強而死,柔弱而生,而況體無形之道,而不緻其柔弱,其可得乎?是以兵強則恃之而驕,而敵國之所謀也,我驕而敵謀,則所以不勝也。
木強則伐,伐之所以共而舉之也,非徒然也。
而以位言之,則天以炁在上,地以形在下,炁則柔弱,形則堅強。
臣以有為事上,君以無為畜下,有為則堅強,無為則柔弱。
堅強居下,柔弱處上,物之理也,然則柔弱之能勝剛強可知 矣。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傳曰:天之道,無為而已矣。
無為則無私,無私則均,猶之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适於均而已矣。
夫天之道,非故以抑高而舉下也,無為任物之自然,則高者為有餘,不得不抑而損,下者為不足,不得不舉而益。
滿招損,謙受增,時乃天道是也。
人之道不能無為,不能無為則不能無私,不能無私則至於損不足以奉有餘?不足異也。
夫唯有道者,知未始有物,而有為之與功名皆我所餘,而天下之所不足而争之,故損之以奉天下而不有此,故曰執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聖人則有道者也,是以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者無它,凡以法天之道而已矣。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其天以易之。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傳曰:天下之物,唯水為能,因物之曲直方圓而從之,則是柔弱莫過於水者也。
而流大物,轉大石,穿突陵谷,浮載天地,唯水為能,則是攻堅強者無以先之也。
所以然者,以其雖曲折萬變,而終不失其所以為水,是其無以易之也。
夫水之為柔弱,而柔弱之勝剛強,天下莫不知,而老子數數稱之,何也?以天下雖莫不知,而莫能行也。
夫聰明睿知足以有臨矣,則其患者豈在於村力之不足也,顧未能損有餘以奉天下,持之以柔弱,而常為名屍智主事任謀府之所累耶?故老子論道德之将終,而數數及此言,又引聖
然則天之所惡,殆非可以知知而識識也,故曰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之動也,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猶難之若此者,以天之所惡為不可知故也。
夫唯不可知,則不識不知,乃所以順帝之則也。
蓋天之生物,因其村而笃焉,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則未嘗與物争者也,而物莫能違之者,故曰不争而善勝。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嘗差也,故曰不言而善應。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至者,命也,故曰不召而自來。
易則易知,而其道盈虛,與時消息,而未嘗違,故曰坦然而善謀。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其聰明明威未嘗自用,而惠吉逆兇猶影響也,故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夫唯天之道不可知為如此,聖人所以勇於不敢,而不識不知,乃知所以順之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斷。
夫代大匠斷,希有不傷其手矣。
傳曰:民之為道,固常不畏死者也。
唯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則可以使之畏威而重死矣,奈何以死而懼之而欲其畏死乎?何以知其然也?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則孰敢不畏死而為奇乎?然而執之而不勝,殺之而不止者,則民之不畏死,而不可以死懼之明矣。
然則以道治天下者,宜如何哉?常有司殺者殺,勿代之而已矣。
何謂常有司殺者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則司殺者天之謂也。
刑戮有出於好惡,而不用於天讨,則是代司殺者殺也。
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斯。
代大匠斯,希有不傷其手者矣,則代司殺者殺,其傷可知也。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傳曰:一夫之耕足以食數口,則奚至於饑哉?而至於饑者,非以其上食稅之多,枚饑耶?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奚難治哉?而至於難治者,非以其上之有為,故難治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居,則奚至於輕死哉?而至於輕死者,非以其生生之厚,故輕死耶?是以聖人無事而民自富,無欲而民自樸,則至於食稅之多而饑,無有也。
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則至於有為而難治,無有也。
自富、自樸、自化、自正,而不饑以難治,則至於生生之厚而輕死,無有也。
蓋所以生生之厚而至於輕死者,以其提跋好知,争歸於利,而不可止故也。
夫唯生生之厚,遂至於輕死,則無以生為者,賢於貴生可知矣。
是故聖人不自見以外其身,不自責以遺其生,知其無以生為而已矣。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 勝,木強則共。
堅強居下,柔弱處上。
傳曰:道之為物,無形而不争,則天甲下之至柔弱,而人莫之喻也,故以有形喻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桔槁,則雖有形者,亦以堅強而死,柔弱而生,而況體無形之道,而不緻其柔弱,其可得乎?是以兵強則恃之而驕,而敵國之所謀也,我驕而敵謀,則所以不勝也。
木強則伐,伐之所以共而舉之也,非徒然也。
而以位言之,則天以炁在上,地以形在下,炁則柔弱,形則堅強。
臣以有為事上,君以無為畜下,有為則堅強,無為則柔弱。
堅強居下,柔弱處上,物之理也,然則柔弱之能勝剛強可知 矣。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傳曰:天之道,無為而已矣。
無為則無私,無私則均,猶之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适於均而已矣。
夫天之道,非故以抑高而舉下也,無為任物之自然,則高者為有餘,不得不抑而損,下者為不足,不得不舉而益。
滿招損,謙受增,時乃天道是也。
人之道不能無為,不能無為則不能無私,不能無私則至於損不足以奉有餘?不足異也。
夫唯有道者,知未始有物,而有為之與功名皆我所餘,而天下之所不足而争之,故損之以奉天下而不有此,故曰執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聖人則有道者也,是以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者無它,凡以法天之道而已矣。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其天以易之。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傳曰:天下之物,唯水為能,因物之曲直方圓而從之,則是柔弱莫過於水者也。
而流大物,轉大石,穿突陵谷,浮載天地,唯水為能,則是攻堅強者無以先之也。
所以然者,以其雖曲折萬變,而終不失其所以為水,是其無以易之也。
夫水之為柔弱,而柔弱之勝剛強,天下莫不知,而老子數數稱之,何也?以天下雖莫不知,而莫能行也。
夫聰明睿知足以有臨矣,則其患者豈在於村力之不足也,顧未能損有餘以奉天下,持之以柔弱,而常為名屍智主事任謀府之所累耶?故老子論道德之将終,而數數及此言,又引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