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傳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傳曰:其安易持,危而持之則難矣。
其未兆易謀,已動而謀之則難矣。
其脆易破,則不可使至於堅。
其微易散,則不可使至於着。
物皆然,心為甚,通諸其心,則於天下國家無難矣。
安也,未兆也,則是為之於未有也。
脆也,微也,則是治之於未亂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生於小也。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高起於下也。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遠起於近也。
則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其本末常如此也。
為之於未有,則是以不為為之也。
治之於未亂,則是以不治治之也。
已有而為之,則為之欲成而反敗之;已亂而治之,則執之欲固而反失之也。
是以聖人為之於未有,則我固無為也,故無敗;治之於未亂,則我固無執也,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在既有之後,故至於幾成而敗之,以不知其本故也。
使知大生於小,高起於下,遠始於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也。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則滑欲於俗而思以求緻其明,非知此者也。
學不學,以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則繕性於俗,俗學以求複其初者,非知此者也。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傳曰:衆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我愚人之心也哉。
古之善為道者,在己若此,則推之於民也,固非明之,将以愚之也。
察察,昭昭,則所謂明之也。
若昏,悶悶,則所謂愚之也。
民之失性,居華而去實,故智多而難治。
誠欲治之,則去智與故,鎮之以無名之樸,則彼将自化,而以智治之,适所以亂之也。
蓋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毀則為賊,治國而以智,則毀其則矣,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
治國而不以智,則無介然之知,其道甚夷,而無益生之祥,則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故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非特施之於治國而已,而於身亦楷式而未嘗違也。
蓋知其子,守其母,投身不殆,則不以智治之而福者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則以智治之而賊者也。
則不以智之與以智,非亦我之楷式乎?誠知楷式而不違其德,可謂玄矣。
德而至於玄,則深而不可測,遠而不可量,以情觀之不能莫逆於心,及其至也,與物反本,無所於逆矣,故曰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傳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則能為天下王者,亦善下之而已,則玄德者,乃所以下下之道也。
莊周以為以此處下,則玄聖素王之道,而舜之在下,則曰玄德升聞,則玄德者,固聖人所以處下之道也。
以處下之道而居人上,乃所以下之也。
聖人之有天下也,以言其位則固欲上人也,然以孤寡不谷為稱,而受國之垢與不祥,則以其言下之也;以言其序則固欲先人也,然迫而後動,感而後應,不得已而後起,則以其身後之也。
夫惟以其言下之,則處上而人不重,不重則以戴之為輕矣;以其身後之則處前而人不害,不害則以從之為利矣。
不重不害,此天下所以樂推而不厭也。
夫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後之,則不争者也。
樂推而不厭,則天下莫能與之争者也。
非體玄德者,其能若是乎?故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傳曰:天下徒見我道之大,而謂其似不肖,而不知其所以大,固似不肖也。
何以言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無乎不在者也。
彼見其無乎不在,無可拟者,謂之似不肖,而不知其無不在而似不肖,乃道之所以為大也。
蓋萬物莫非道也,則道外無物矣。
道外無物,則無所肖者,此其所以為大也。
若有所肖,則道外有物矣。
道外有物,則道有所不在,其尚得為大乎?故曰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蓋我道所以如此之大者,以吾無我而不争故也。
夫唯無我而不争,故能持人之所難持。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此皆持人之所難持者也。
何則?人不能無我而不争,故勇而不能慈,廣而不能儉,先而不能後,則無我不争,乃其所以能保此三寶而持之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而我守之,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非慈乎?其行身也,徐而不費,以約為紀,非儉乎?未嘗先人而常随人,人皆取先,己獨取後,非不敢為天下先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傳曰:其安易持,危而持之則難矣。
其未兆易謀,已動而謀之則難矣。
其脆易破,則不可使至於堅。
其微易散,則不可使至於着。
物皆然,心為甚,通諸其心,則於天下國家無難矣。
安也,未兆也,則是為之於未有也。
脆也,微也,則是治之於未亂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生於小也。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高起於下也。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遠起於近也。
則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其本末常如此也。
為之於未有,則是以不為為之也。
治之於未亂,則是以不治治之也。
已有而為之,則為之欲成而反敗之;已亂而治之,則執之欲固而反失之也。
是以聖人為之於未有,則我固無為也,故無敗;治之於未亂,則我固無執也,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在既有之後,故至於幾成而敗之,以不知其本故也。
使知大生於小,高起於下,遠始於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也。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則滑欲於俗而思以求緻其明,非知此者也。
學不學,以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則繕性於俗,俗學以求複其初者,非知此者也。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傳曰:衆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我愚人之心也哉。
古之善為道者,在己若此,則推之於民也,固非明之,将以愚之也。
察察,昭昭,則所謂明之也。
若昏,悶悶,則所謂愚之也。
民之失性,居華而去實,故智多而難治。
誠欲治之,則去智與故,鎮之以無名之樸,則彼将自化,而以智治之,适所以亂之也。
蓋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毀則為賊,治國而以智,則毀其則矣,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
治國而不以智,則無介然之知,其道甚夷,而無益生之祥,則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故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非特施之於治國而已,而於身亦楷式而未嘗違也。
蓋知其子,守其母,投身不殆,則不以智治之而福者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則以智治之而賊者也。
則不以智之與以智,非亦我之楷式乎?誠知楷式而不違其德,可謂玄矣。
德而至於玄,則深而不可測,遠而不可量,以情觀之不能莫逆於心,及其至也,與物反本,無所於逆矣,故曰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傳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則能為天下王者,亦善下之而已,則玄德者,乃所以下下之道也。
莊周以為以此處下,則玄聖素王之道,而舜之在下,則曰玄德升聞,則玄德者,固聖人所以處下之道也。
以處下之道而居人上,乃所以下之也。
聖人之有天下也,以言其位則固欲上人也,然以孤寡不谷為稱,而受國之垢與不祥,則以其言下之也;以言其序則固欲先人也,然迫而後動,感而後應,不得已而後起,則以其身後之也。
夫惟以其言下之,則處上而人不重,不重則以戴之為輕矣;以其身後之則處前而人不害,不害則以從之為利矣。
不重不害,此天下所以樂推而不厭也。
夫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後之,則不争者也。
樂推而不厭,則天下莫能與之争者也。
非體玄德者,其能若是乎?故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傳曰:天下徒見我道之大,而謂其似不肖,而不知其所以大,固似不肖也。
何以言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無乎不在者也。
彼見其無乎不在,無可拟者,謂之似不肖,而不知其無不在而似不肖,乃道之所以為大也。
蓋萬物莫非道也,則道外無物矣。
道外無物,則無所肖者,此其所以為大也。
若有所肖,則道外有物矣。
道外有物,則道有所不在,其尚得為大乎?故曰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蓋我道所以如此之大者,以吾無我而不争故也。
夫唯無我而不争,故能持人之所難持。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此皆持人之所難持者也。
何則?人不能無我而不争,故勇而不能慈,廣而不能儉,先而不能後,則無我不争,乃其所以能保此三寶而持之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而我守之,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非慈乎?其行身也,徐而不費,以約為紀,非儉乎?未嘗先人而常随人,人皆取先,己獨取後,非不敢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