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傳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資政殿學士呂惠卿傳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傳曰:得有國之母以治國,雖大無難也。
烹魚者不可以煩,而烹小鮮者尤當全之而不割者也。
治大國者亦若是而已,烹而割之則傷矣。
以道莅天下者謂之大制,亦不割以傷之而已。
及其至也,則其鬼不神,凡以不傷之所緻也。
何以言之?鬼之為道,非不神也,厥與人雜擾而見其神,則不能不傷人。
而所以不神者,以聖人為能以道莅天下,使人不淫其性,不遷其德,無大喜大怒以幹陰陽之和,所謂處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者也,則是聖人亦不傷人也。
唯聖人為能不傷人,故陰陽和靜,鬼神不擾,萬物不傷,群生不夭,則其神不傷人也。
神不傷人,則無以見其靈響而神焉。
由此觀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由其神不傷人,故不神也;非神不傷人,由聖人亦不傷人,故其神不傷人也。
使聖人之於人,不能全其樸而傷之,而人失其性,至於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人之所以傷神者為多,則神其能不傷人乎?夫唯神不傷人,則神歸德於人,神不傷人而人亦歸德於神矣,故曰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傳曰:知以道治其國,固不傷其人矣,而不知所以交天下者,則己雖不傷人,而有傷其人者矣。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是乃所以交天下而保其人之道也。
蓋天下之交牝,而牝常以靜勝牡,而所以勝者,由以靜為下故也。
大國誠能居下流以緻天下之交,則牝陝靜為下而勝牡之道也,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則所謂或下以取之也。
下以取之者,言大之於小,宜若可以無下,而下之者以取冬故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則所謂或下而取之者也。
下而取之者,言小之於大,不得不下而取之故也。
蓋大國不過欲兼畜人,而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今大者下小,小複下大,兩者各得其所欲,則其有不取之者乎?取之者,言得其心而不失之謂也。
然則大者小者莫不宜為下,而獨曰大者宜為下,何也?小而不能下大,非徒不能取大國,而亦禍災及之矣,則不嫌於不宜,故曰大者宜為下而已。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一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傳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則未有一物而不足於道者也。
室之有奧,深邃燕問,而尊者之所處也。
萬物莫不有深邃燕間,尊高之處,則道是也。
故曰道者,萬物之奧。
唯其如此,故善人之寶,而不善人之所保也。
何則?善人知其善之所自出,則得之而有無窮不-赀之富,非其寶耶?不善人知其不善,至於此而玄同,則雖有萬惡,泱然而釋矣,非其所保耶?夫言之美者可以市,行之尊者可以加人,則人無善不善,固知美所美而尊所尊也。
有道者之於人,猶天地也,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非特美言尊行之比也,則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所以享於上者,禮之恭、币之重者也,然不如坐進此道,以道之為天下貴,雖坐而進之,過於恭禮重币也。
天子三公所以坐而論者,不過此而已矣。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為天下貴,求以得,則所謂善人之寶。
有罪以免,則所謂不善人之所保也。
唯其如此,此所以為天下貴而古之所以不得不貴也。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
傳曰:有道者,其為常出於不為,故為無為。
為無為,故事無事。
事無事,故味無味。
何則?方吾之為也,求其為者不可得,則為出於不為矣。
有為則有事,為而無為則事亦無事也。
非徒無事也,雖味之而無味矣。
味之者,反覆尋繹之之謂也。
道之為物,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雖反覆尋繹之,複歸於無物而已矣。
唯其如此,故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多,可以少。
多少舉在於我,而所謂怨者固無常心,則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而皆報之以德矣。
人之所難忘者怨也,而以德報之,則它不足累其心矣。
非徒然也,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以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而我常無作也。
苟有所作,必於易與細而見之,則所謂知幾其神者是也。
能得之於吾心,則其推之於天下國家無難矣。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以為大於其細,而不為大於其大故也。
出諾易也,複言難也,不慎重於出諾之際,則言難複矣。
易而圖之則易也,難而圖之則難矣,不圖之於易圖之始,而圖之於難,則難矣,此俗人之所以寡信而多難也。
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以難之於其易,而不難之於難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傳曰:得有國之母以治國,雖大無難也。
烹魚者不可以煩,而烹小鮮者尤當全之而不割者也。
治大國者亦若是而已,烹而割之則傷矣。
以道莅天下者謂之大制,亦不割以傷之而已。
及其至也,則其鬼不神,凡以不傷之所緻也。
何以言之?鬼之為道,非不神也,厥與人雜擾而見其神,則不能不傷人。
而所以不神者,以聖人為能以道莅天下,使人不淫其性,不遷其德,無大喜大怒以幹陰陽之和,所謂處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者也,則是聖人亦不傷人也。
唯聖人為能不傷人,故陰陽和靜,鬼神不擾,萬物不傷,群生不夭,則其神不傷人也。
神不傷人,則無以見其靈響而神焉。
由此觀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由其神不傷人,故不神也;非神不傷人,由聖人亦不傷人,故其神不傷人也。
使聖人之於人,不能全其樸而傷之,而人失其性,至於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人之所以傷神者為多,則神其能不傷人乎?夫唯神不傷人,則神歸德於人,神不傷人而人亦歸德於神矣,故曰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傳曰:知以道治其國,固不傷其人矣,而不知所以交天下者,則己雖不傷人,而有傷其人者矣。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是乃所以交天下而保其人之道也。
蓋天下之交牝,而牝常以靜勝牡,而所以勝者,由以靜為下故也。
大國誠能居下流以緻天下之交,則牝陝靜為下而勝牡之道也,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則所謂或下以取之也。
下以取之者,言大之於小,宜若可以無下,而下之者以取冬故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則所謂或下而取之者也。
下而取之者,言小之於大,不得不下而取之故也。
蓋大國不過欲兼畜人,而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今大者下小,小複下大,兩者各得其所欲,則其有不取之者乎?取之者,言得其心而不失之謂也。
然則大者小者莫不宜為下,而獨曰大者宜為下,何也?小而不能下大,非徒不能取大國,而亦禍災及之矣,則不嫌於不宜,故曰大者宜為下而已。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一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傳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則未有一物而不足於道者也。
室之有奧,深邃燕問,而尊者之所處也。
萬物莫不有深邃燕間,尊高之處,則道是也。
故曰道者,萬物之奧。
唯其如此,故善人之寶,而不善人之所保也。
何則?善人知其善之所自出,則得之而有無窮不-赀之富,非其寶耶?不善人知其不善,至於此而玄同,則雖有萬惡,泱然而釋矣,非其所保耶?夫言之美者可以市,行之尊者可以加人,則人無善不善,固知美所美而尊所尊也。
有道者之於人,猶天地也,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非特美言尊行之比也,則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所以享於上者,禮之恭、币之重者也,然不如坐進此道,以道之為天下貴,雖坐而進之,過於恭禮重币也。
天子三公所以坐而論者,不過此而已矣。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為天下貴,求以得,則所謂善人之寶。
有罪以免,則所謂不善人之所保也。
唯其如此,此所以為天下貴而古之所以不得不貴也。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
傳曰:有道者,其為常出於不為,故為無為。
為無為,故事無事。
事無事,故味無味。
何則?方吾之為也,求其為者不可得,則為出於不為矣。
有為則有事,為而無為則事亦無事也。
非徒無事也,雖味之而無味矣。
味之者,反覆尋繹之之謂也。
道之為物,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雖反覆尋繹之,複歸於無物而已矣。
唯其如此,故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多,可以少。
多少舉在於我,而所謂怨者固無常心,則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而皆報之以德矣。
人之所難忘者怨也,而以德報之,則它不足累其心矣。
非徒然也,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以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而我常無作也。
苟有所作,必於易與細而見之,則所謂知幾其神者是也。
能得之於吾心,則其推之於天下國家無難矣。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以為大於其細,而不為大於其大故也。
出諾易也,複言難也,不慎重於出諾之際,則言難複矣。
易而圖之則易也,難而圖之則難矣,不圖之於易圖之始,而圖之於難,則難矣,此俗人之所以寡信而多難也。
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以難之於其易,而不難之於難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