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傳卷之三

關燈
資政殿學士呂惠卿傳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傳曰:道之可道,非常道,則庸有得而有之者乎?上德者,以無得為得,唯其無得,乃所以得也,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者,以不失之為得者也,唯其不失,故雖得而非德,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非故無為也,率德之自然而實無以為也。

    下德不知出此而為之,故不能不有以為也。

    夫德無以為足矣,而且有仁焉,則是為之也。

    然上仁者之於仁,無所事化而仁者也,是為之而無以為也。

    仁則不可獨者也,必有義焉,雖上義不得不為者也,是為之而有以為也。

    仁者施之而已,義則擇所施之宜者也,未責所報也。

    禮則施報矣,來而不往非禮,往而不來亦非禮,施報之義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以其往而不來,雖不以禮繼之,猶不為非禮以禮之,理固如是也。

    上仁、上義、上禮猶如此,則其下者不論而見矣。

    由是觀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豈虛盲哉?禮之相責望者如彼,則忠信自此薄,亂争自此起,而智謀之所以用也,是禮雖所以治亂,适所以首亂也。

    前識雖所以用智,乃所以始愚也。

    夫何故?人之治常生於厚,厚則其性,薄則其僞,去性而作僞,未有不亂者也。

    人之自知,常在於明,明則其實,智則其華,離實而務華,則未有不愚者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忘仁義,絕禮學,遺智慧,而志於道德之大全,是之謂去彼取此。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緻之,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發,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将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緻數譽無譽,不欲球球如玉,珞珞如石。

     傳曰:道一而已,而得之則得之者與道為二,非一也。

    唯其得之而無得,故謂之得一也。

    昔之得一者,莫不然也。

    仰之而天也,得一以清,故覆焉而不傾。

    俯之而地也,得一以甯,故載焉而不陷。

    神無形而至寂者也,以得一,故妙乎有生而靈。

    谷有形而至虛者也,以得一,故應乎所感而盈。

    其衆為之物,以得一,故生而無極。

    其尊為王侯,以得一,故能制天下之動而貞。

    夫一則一之不可不政也如此,故一者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甯,寂之所以靈,虛之所以盈,萬物之所以生,而侯王之所以為天下貞者也。

    使天無以清則裂,地無以甯則發,神無以靈則歇,谷無以盈則竭,萬物無以生則滅,而侯王也,無以為貞而唯貴高之,知其得不蹶邪?故貴以賤為本,則未有貴者,乃貴之所自而立也。

    高以下為基,則未有高者,乃高之所自而起也。

    然則貴而無其貴,高而無其高,乃侯王之所以為天下貞而不蹶者邪?是以孤寡不谷,人之所惡而賤也,而貴高以為稱者,以其所本為在此也。

    故緻數而極之,以至於一,則貴不異乎賤,而卑不離乎高,而譽出於無譽矣。

    譽無譽則毀無毀矣,譽無譽則不可得而貴,毀無毀則不可得而賤。

    玉可責故綠之,石可賤故落之,不欲綠綠如玉,落落如石,不可得而貴賤之謂也。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傳曰:道之周行萬物,非不逝也,而其動常在於反,所謂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者是也。

    運動乎天地,非不強也,而其用常在於弱,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者是也。

    故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唯有為能生天下之物,而無又能生天下之有,則道之動在於反,而其用在於弱可知已。

    然則欲反而弱者無他,緻一以極乎無而已矣。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隐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傳曰: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則聞道者死生固不足以累其心,豈苟知之而已哉?上士聞道,真聞之者也,真聞之則無所複疑,特動而行之而已矣。

    夫道亦何以動行為哉?日觀諸心以契其所聞,則勤行之謂也。

    中士聞道,聞之而未審焉者也,故若存若亡。

    若存若亡,則不能勤行之,一出焉,一入焉而已矣。

    下士聞道,聞之而不信者也,故大笑之。

    所以大笑者,以情求之而不得故也。

    使道而可以情求,則彼不笑之矣,故曰不笑不足以為道。

    若古之建言者有之,凡皆不可以情求之謂也。

    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是之謂明道若昧。

    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則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是之謂夷道若類。

    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是之謂進道若退。

    上德者,無為而無以為者也,然其應如響,斯不亦若谷乎?大白者,滌除玄覽而無疵者也,然受天下之垢,斯不亦若辱乎?廣德者,廓乎其無不容也,而未嘗自見自是,自矜自伐也,斯不亦若不足乎?善建者不拔,而建之以常無有,非确然有見者也,故曰建德若偷。

    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