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傳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歌知天地萬物之所以為天地萬物者,莫不始於此而已,故曰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欽,故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傳曰:能知衆甫之然,則能抱一緻柔。
能抱一政柔,則能曲能枉,能窪能敝矣。
曲者,曲之自然者也。
枉者,曲之使然者也。
天下之物,唯水為幾於道。
一西一東而物莫之能傷,是曲則全也;避礙萬折而必東,是枉則直也;善下而百谷歸之,是窪則盈也;受天下之垢而莫清焉,是敵則新也。
唯得一者為足以與此,故曰少則得。
衆人所以不能然者,以其不一故也,故曰多則惑。
制财用必有式,傳土木必有式,所持者約而所應者博也。
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亦如是而已,故可以曲,可以枉,可以窪,可以敝。
無往而非一也,故因天下之所見而見之,而我不自見也,則所見無不察,故曰不自見故明。
因天下之所是而是之,而我不自是也,則所是莫之能蓋,故曰不自是故彰。
歸天下以功,而我不自有也,故有功。
任萬物以能,而我不自矜也,故長。
如是者無他,得一則無我,無我則不争。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與之争矣。
古之所謂曲則全,其要如是而已。
知所以曲則全,則知所以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矣。
而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皆由是也,豈非所謂全而歸之哉? 希官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才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信不足,有不信。
傳曰:聽之不聞名曰希言,而知其所以言,則言出於不言,而聽之不聞矣,故曰希言。
希言者,以道言也,故曰自然。
飄風驟雨,成之暴戾,非出於常然也,故雖天地為之,尚不能自終朝終日之久。
人之言而不出於自然,則多而數窮宜矣,故唯從事於道者,為能無我。
無我則道也、德也、失也,吾不見其所以異,故道者我則同於道,德者伺於德,失者同於失,而恢詭谲怪,通為一也。
夫唯不見其所以異而與之同,則彼雖有以異我,而未嘗去我也,故曰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唯其信不足,則於是乎有道、有德、有失而不同矣,故曰信不足,有不信。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日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傳曰:跂之為立,非立之常也,跨之為行,非行之常也,則不可久,故雖立不立,雖行不行也。
道固無我,無我則不争,則夫自見、自是、自矜者,亦非其常也,故其於道也,為餘食贅行而已。
夫俗人皆嗜之矣,而吾複取焉,是餘食也。
性本無是而特侈之,是贅行也。
餘食養行,物或惡之,則有道宜其不處也。
夫道處衆人之所惡,而曰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何也?蓋卑虛柔弱者,衆人之所惡而去之者也,故有道者處之。
見是矜伐者,衆人之所惡而争之者也,是以不處。
則或處或不處,其為不争一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傳曰:有炁也,有形也,有質也,而天、地、人之位分可聞也,可見也,可搏也,而耳、目、心之官辯是物也,未見炁與形質者也。
炁形質渾淪而未相離者也,而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則其形不可得而見也,故吾不知其名,而命之其義可言也,故字之曰道。
不知其名,以心契之也。
字之曰道,以義言之也。
道之為物,用之則彌滿六虛,而廢之莫知其所,則大豈足以名之哉?強為之名而已。
大則周行而無不在,不止於吾身而已,故大曰逝。
逝則遠而不禦,故逝曰遠。
遠而不禦,則吾求其際而不可得也。
複歸其根,而未始離乎吾身也,故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在六合之外則大不足以言之,所謂四大者,域中而已。
王者,人之複命,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者也,故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
王者,人道之盡者也。
人以有形而合於無形,於地亦然,則地之所至,人亦至焉,故曰人法地。
天之所至,地亦至焉,故曰地法天。
道之所至,天亦至焉,故曰天法道。
道則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無法為法者也。
無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欽,故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傳曰:能知衆甫之然,則能抱一緻柔。
能抱一政柔,則能曲能枉,能窪能敝矣。
曲者,曲之自然者也。
枉者,曲之使然者也。
天下之物,唯水為幾於道。
一西一東而物莫之能傷,是曲則全也;避礙萬折而必東,是枉則直也;善下而百谷歸之,是窪則盈也;受天下之垢而莫清焉,是敵則新也。
唯得一者為足以與此,故曰少則得。
衆人所以不能然者,以其不一故也,故曰多則惑。
制财用必有式,傳土木必有式,所持者約而所應者博也。
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亦如是而已,故可以曲,可以枉,可以窪,可以敝。
無往而非一也,故因天下之所見而見之,而我不自見也,則所見無不察,故曰不自見故明。
因天下之所是而是之,而我不自是也,則所是莫之能蓋,故曰不自是故彰。
歸天下以功,而我不自有也,故有功。
任萬物以能,而我不自矜也,故長。
如是者無他,得一則無我,無我則不争。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與之争矣。
古之所謂曲則全,其要如是而已。
知所以曲則全,則知所以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矣。
而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皆由是也,豈非所謂全而歸之哉? 希官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才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信不足,有不信。
傳曰:聽之不聞名曰希言,而知其所以言,則言出於不言,而聽之不聞矣,故曰希言。
希言者,以道言也,故曰自然。
飄風驟雨,成之暴戾,非出於常然也,故雖天地為之,尚不能自終朝終日之久。
人之言而不出於自然,則多而數窮宜矣,故唯從事於道者,為能無我。
無我則道也、德也、失也,吾不見其所以異,故道者我則同於道,德者伺於德,失者同於失,而恢詭谲怪,通為一也。
夫唯不見其所以異而與之同,則彼雖有以異我,而未嘗去我也,故曰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唯其信不足,則於是乎有道、有德、有失而不同矣,故曰信不足,有不信。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日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傳曰:跂之為立,非立之常也,跨之為行,非行之常也,則不可久,故雖立不立,雖行不行也。
道固無我,無我則不争,則夫自見、自是、自矜者,亦非其常也,故其於道也,為餘食贅行而已。
夫俗人皆嗜之矣,而吾複取焉,是餘食也。
性本無是而特侈之,是贅行也。
餘食養行,物或惡之,則有道宜其不處也。
夫道處衆人之所惡,而曰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何也?蓋卑虛柔弱者,衆人之所惡而去之者也,故有道者處之。
見是矜伐者,衆人之所惡而争之者也,是以不處。
則或處或不處,其為不争一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傳曰:有炁也,有形也,有質也,而天、地、人之位分可聞也,可見也,可搏也,而耳、目、心之官辯是物也,未見炁與形質者也。
炁形質渾淪而未相離者也,而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則其形不可得而見也,故吾不知其名,而命之其義可言也,故字之曰道。
不知其名,以心契之也。
字之曰道,以義言之也。
道之為物,用之則彌滿六虛,而廢之莫知其所,則大豈足以名之哉?強為之名而已。
大則周行而無不在,不止於吾身而已,故大曰逝。
逝則遠而不禦,故逝曰遠。
遠而不禦,則吾求其際而不可得也。
複歸其根,而未始離乎吾身也,故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在六合之外則大不足以言之,所謂四大者,域中而已。
王者,人之複命,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者也,故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
王者,人道之盡者也。
人以有形而合於無形,於地亦然,則地之所至,人亦至焉,故曰人法地。
天之所至,地亦至焉,故曰地法天。
道之所至,天亦至焉,故曰天法道。
道則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無法為法者也。
無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