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傳卷二

關燈
資政殿學士呂惠卿傳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傳曰:聖人知天下之亂,始於迷本而失性,唯無名之樸為可以鎮之。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乃所以複吾無名之樸而鎮之也。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則不以美與善累其心矣。

    絕巧棄利,則不以惡與不善累其心矣。

    内不以累其心,而外不以遺其迹,則民利百倍,民複孝慈,盜賊無有,固其理也。

    蓋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不尚賢之盡也,絕而棄之,則非特不尚而已。

    絕巧棄利,不貴難得之貨之盡也,絕而棄之,則非特不貴而已。

    人之生也,萬物皆備於我矣,則有至足之富。

    能絕聖棄智而複其初,則其利百倍矣。

    民複孝慈,則六親皆和,而不知有孝慈矣。

    盜賊無有,則國家明治,而不知有忠臣矣。

    不尚賢,使民不争,民利百倍,民複孝慈,則非特不争而已。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盜賊無有,則非特不為盜而已。

    聖智也,仁義也,巧利也,此三者以為文而非質,不足而非全,故絕而棄之,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乃其所屬也。

    見素則知其無所與雜而非文,抱樸則知其不散而非不足。

    素而不雜,樸而不散,則複乎性而外物不能惑,而少私寡欲矣。

    少私寡欲,而後可以語絕學之至道也。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傳曰:上絕棄乎聖智仁義之善,下絕棄乎巧利之惡,不以累其心,則絕學矣。

    絕學則無為,無為則神,神也者,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也,故曰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出於聲一也,其相去幾何?善之與惡,離乎道一也,其相去何若?此所以雖聖智猶絕而棄之,不以累其心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則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荒兮其未央哉,未央者以言其大而無極,而不獨畏人之所畏也。

    君子小心,則畏義而法大,則天而道。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所以同乎人也。

    荒兮其未央哉,所以同乎天也。

    衆人熙熙,則不知塞其兌,閉其門也。

    如享太牢,則不知夫淡乎其元味也。

    如春登奎,則不知夫視之不足見也。

    我獨怕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則塞其兌,閉其門,而無味之足嗜,無見之足悅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以言唯萬物之乘而在己無居也。

    衆人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故皆有餘,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故獨若遺。

    凡此者,以言其遺物而離形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以言其元知也。

    純純兮,以言其不雜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則異乎俗人之昭昭。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則異乎俗人之察察矣。

    忽若晦,晦則都無所見也。

    都無所見,則非特若昏悶悶而已,其動也,乘乘兮若無所歸,其靜也,寂兮似無所止。

    俗人昭昭,俗人察察,故皆有以。

    我獨若昏,我獨若悶,故頑似鄙。

    凡此者,言其去智而忘心也。

    夫視聽思慮,道之所自而生者也,故於道為子,而道則為之母。

    而衆人逐物役智,以資其視聽思慮,則養其子而已。

    而我則遺而去之,凡貴養母故也,故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夫老君神矣,何所事養,而與衆人俗人為異而已,欲使為道者知如此而後可以至於道故也,然則絕學之大指可知矣。

    而先儒以謂人而不學,雖無憂如禽,何其未知所以絕學無憂之意矣。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傳曰:其遺物離形至於若遺,其去智忘心至於若鄙,則其容之甚德者也。

    夫将何從哉?唯道之從而已。

    之為物,唯恍唯惚。

    方惚而恍,恍則不昧,不昧則明,明則疑於有物也,然其中有象。

    象者,疑於有物而非物也,故曰無物之象,又曰大象無形。

    方恍而惚,惚則不皦,不皦則晦,晦則疑於無物也,然其中有物。

    物者,疑於無物而有物者也,故曰無狀之狀,又曰有物混成。

    恍惚則不測,不測則神矣。

    窈冥者,神之又神者也。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精者,得道之一而不雜者也。

    天下之物真而不僞,信而不武,常而不變,未有加於此,而天下之始,吾於是乎閱之,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故為道者不皦不昧,存其恍惚,無視無聽,政其窈冥,有象此有物,有物此有精,有精此有信,為道至於有信,則與吾心符而至物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