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傳卷之一

關燈
資政殿學士呂惠卿傳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徹。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傳曰:凡天下之道,其可道者,莫非道也,而有時乎而殆,則非常道也。

    凡天下之名,其可名者,莫非令也,而有時乎而去,則非常名也。

    萬物芸芸,各複歸其根,而不知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

    為道而至乎常,則心凝形釋,物我皆忘,夫孰知道之可道而名之可名哉?則常道者,固不可道也,故曰道乃久,段身不殆。

    常名者,固不可名也,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不殆不去,是之謂常道。

    常無名,則無名者道也,而天地之所自而始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

    太初有無無,有無名。

    有無無則一亦不可得,有無名則一之所起,有一而未有形也。

    既謂之一,則雖未有形,且已有名矣。

    名為一,而名之者為二,二與一為三,萬物紛紛自此生矣,故曰有名,萬物之母。

    知常曰明,明則無所不見也,故唯常為可以觀。

    方其無欲也,則滌除玄覽而無疵,於此觀其妙,故曰常無欲,可名於小矣。

    方其有欲也,則萬物并作而芸芸,於此觀其繳,故曰萬物皆往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唯小所以見其妙,唯大所以見其繳也。

    此兩者,其出則同,顧其名異而已。

    其名異也,其實未嘗異。

    其實未嘗異,則有欲之與無欲,求其所出·皆不同得。

    不可得則其所出也,故同謂之玄。

    玄之為黑色,與赤同乎一也。

    天之色玄,陰與陽同乎一也。

    名之出玄,有欲與無欲同乎一也。

    同乎一固妙矣,然妙乎一矣,未妙乎多也,妙乎我矣,未妙乎物也。

    玄之又玄,則同者亦不可得。

    同者不可得,則一之與多,我之與物,莫不皆妙也。

    萬物之所以妙,出於此而已,故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傳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而欲之,知惡與不善而惡之。

    然自離道言之,則雖美與善,皆離乎道矣。

    自出於道言之,則雖惡與不善,皆非道之外也。

    由是觀之,則美斯惡,善斯不善,豈虛言哉?是故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之謂有無之相生。

    難事作於易,而易亦由難之,故無難,是之謂難易之相成。

    有鶴經之長,而後知有兔經之短,有兔經之短,而後有鶴經之長,是之謂長短之相形。

    以高為是,則百谷為川渎之源,則高有以傾乎下,以下為是,則川渎為百谷之歸,則下有以傾乎高,是之謂高下之相傾。

    黃锺為君則餘律和之,餘律為君則黃锺和之,是之謂音聲之相和。

    自秋冬而望春夏,則春夏前而秋冬後,自春夏而望秋冬,則秋冬前而春夏後,是之謂前後之相随。

    凡此六者,當其時,适其情,天下謂之美,謂之善;不當其時,不适其情,天下謂之惡,謂之不善。

    夫豈知所謂至美至善哉?則美與惡,善與不善,亦疊相為往來興廢而已,豈常也哉。

    是故聖人知其如此也,以常道處事而事出於無為,以常名行教而教出於不言。

    事出於無為,則終日為而未嘗為;教出於不言,則終日言而未嘗言。

    則美與惡,善與不善,吾何容心哉?若然者,無往不妙。

    無往不妙,則萬物之作,吾不見其作與作之者,不見其生與生之者,不見其為與為之者,則雖作不作,雖生不生,雖為不為,吾何辭、何有、何恃哉?此所以功成而不 居也。

    夫有居則有去,在己無居,夫将安去哉?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元知元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傳曰:聖人知夫美斯惡,善斯不善,而我無容心焉,故雖靡天下之爵,因任而已,而賢非所尚也,聚天下之财,養仁而已,而難得之貨,非所貴也。

    民之争,常出於相賢,知賢非上之所尚,則不争矣,故曰舉賢則民相軋。

    民之盜,常出於欲利,知貨非上之所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