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三

關燈
深流長,傳之後世,愈久而愈親也。

    溫公曰:不拔者,深根固柢,不可動搖。

    不脫者,民心懷服,不可傾奪。

    不辍者,享祚長久是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真則不僞也。

    餘則綽然裕如也。

    長者無不及也。

    豐者無不足也。

    普者無不徧也。

    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治人,然修之身,此理也。

    推之家國天下,不外乎是而已。

    溫公日:皆循本以治末,由近以及遠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觀之之道,其則不遠,豈假他求哉。

    蓋物分雖殊,一本而已,以此觀之,莫不然者。

    此意當默契於語言之外。

    開元疏雲:以修身之法,觀身實相,本來清冷,有見既遣,知空亦空,頓舍二偏,迥契中道,可謂契真矣。

     右五十四章 河上名修觀。

    此章明修身以及物。

    修之彌廣,則所及彌遠。

    緻知格物,不外乎此。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懷至德。

    如嬰兒然。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螫音适。

    攫,厥縛切。

    搏音博。

    虛船觸舟,雖惼不怒。

    全天之人,物無害者。

    碧虛曰:毒蟲蜂類以尾端肆毒曰螫,猛獸虎豹類以爪拏按曰據,攫鳥雕鹗類以羽距擊奪曰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子垂切。

    《說文》雲:赤子陰也。

    文定曰:無執而自握,無欲而自作,是知精有餘而非心也。

     終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号,戶毛切,啼也。

    嗌音益,咽也。

    嗄,所嫁切,聲嘶也。

    文定曰:心動則氣傷,氣傷則号而嘎,故知心不動則炁和也。

     知和曰常, 曹曰:和者,生理之常。

    知和則純粹靜一,曆萬變而不失也。

     知常曰明, 由明乃能見,此常久自然之道,亦必能常,然後其道愈明,故知常則明莫加焉。

     益生曰祥, 刻意有為皆曰益生。

    祥者,妖也。

    達真子曰:祥者非其常也。

    文定曰: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則非其正矣,是妄作也。

    經雲不知常,妄作兇是也。

     心使炁曰強。

     心動則不能專氣以玫柔,乃強之始,是失其赤子之心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已音以,止也。

    益生使炁皆失自然之道,是徒速其衰老也。

    苟知不合於道,宜早已之。

     右五十五章 河上名玄符。

    此章首以赤子明自然之本體純粹混然,所以物莫能窺,故雖握雖号亦莫非出於自然也。

    末則戒其才有絲毫作為之心,則失其自然矣。

    黃茂材雲:古本無嗌字,而嗌不嘎,《莊子》之文也,後人增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至道之真,語默不足以載,惟親證者知之。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義見四章及五十二章。

    蓋内外交養,默與道會而不異於人也。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此言有德者之為如此。

    惟其周而不比,執而圓機,以應無窮,故不住乎一境,豈情計之所能及哉。

    此夫子所以發猶龍之歎也。

     右五十六章 河上名玄德。

    此章謂悟道者忘言無執,故内外兼治,混合大通,所以貴也。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文定雲:古之聖人柔遠能迩,無意於用兵,惟不得已然後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國為正,以用兵為奇。

    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是以體道者惟廓然無事,雖無心於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謂失無為之治而多忌禁,則民将舉措失業而機械生。

    若以身喻天下,則心為君,炁為民。

    而拘小術,鑿私智,溺多岐,縱六賊,故不能無為也。

    文定雲:人主多忌諱,下情不上達,則民貧困而無告矣。

    利器,權謀也。

    在上無為,使民無知無欲而已。

    惟上下相欺以智,則民多權謀,而上益眩而昏矣。

    奇物,奇怪異物也。

    人不敦本業而趨末仗,則非常無益之物作矣。

    患人之詐僞而多出法令以勝之,民無所措手足,則日入於盜賊矣。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此自然之應,而無為之成功也。

     右五十七章 河上名淳風。

    此章明無為之治。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悶,籲音,莫奔切,寬裕無為之象。

    夫有德者,其於義分,莫不截然明白,而其量則寬洪,故為政以德,則不察察於齊民。

    雖以俗觀之,若不事於事,然民實感自然之化,乃所以為淳和之至治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惟不知修德以為為政之本,而專尚才智,乃欲以刑政齊民。

    然民未可以遽齊,苟務在於必齊,則必有所傷,故缺缺也。

    此所謂害生於恩,禍福倚伏,正猶是矣。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 謂禍福相因,莫知其所止極也。

     其無正邪? 若然,則果無正定之理耶? 正複為奇,善複為祆。

    民之迷也,其日固久。

     惟世人迷於小察之近情,而不知正道之大全。

    故不能安於至正,而反為奇以為正;不能循於至善,而反為祆以為善。

    及其所應既差,又不知反求在我之所感,而乃貴其彼之所應者,此皆迷失正道日已久矣。

    亦猶為政不能以悶悶之德量容之,而反務於察察以為善與正,殊不知若此則是本欲全民而反緻缺缺矣,故下文舉聖德以勸修也。

    開元注雲:衆生迷執,正者複以為奇詐,善者複以為妖異,故禍福倚伏,若無正耳。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惟行方而德圓,故無割截之迹。

     廉而不刿, 刿,居衛切,傷害也。

    清而容物,故不刿。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所以不肆。

    肆,布列也。

     光而不耀。

     複歸其明也。

    是四者皆悶悶之政也。

    蓋聖人惟恬淡無為,而方康直光之用,自整然於其中而人不知,使天下各安其性命之情,而不陷於一偏,所以無割刿肆耀之過,而禍福何有哉。

     右五十八章 河上名順化。

    此章欲使民去智與故,循天之理,以祛其近見之惑也。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三竟 #1人道貴心:原本作『人道者心』,據十萬本改。

     #2勢者:原本作『執者』,據十萬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