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剛強以速死者十中有三,又志愛生而不免趨死者亦十中有三。
曹曰:修長生者生之徒,修寂滅者死之徒,枉縱之人全以嗜欲動作,皆趨死地焉。
蜀趙氏又以五行生死數為十三,其說以甲己子午九、乙庚醜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巳亥獨居四之訣起數,如水生於申,申數七,死於卯,卯數六,合十三也。
餘可例推,此乃合生死之數而為十三,則經文當雲生死之徒十有三乃可矣。
黃日:水之成數六,火之成數七,為十三。
雖近注多取此說,然矢口成書,豈必若是,況五行而獨舉其二,且棄生數而獨取成數,果何謂乎。
又有出腎水而入於心,為出生入死者,且引張平叔陰裹十三,陽中六七之詩為之證。
所謂攝生,則是取坎之實以點離虛,至於無死地則變成乾體矣。
其說似通而實非經旨。
文定曰: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
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
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詐而不知息,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所謂動之死地者也。
而清源子之說亦然,但死之徒與動之死地亦若無别,愚所以獨明是炁之伸屈為生死之徒,而以入用為動之死地也。
蓋仙道貴生,故方生之炁陽也,況乎天。
鬼道貴終,故已退之炁陰也,死乎地。
人道貴心#1,則可以生可以死,故入用之氣中和,況乎人。
至所謂不生不死之一,則非數而數以之通,不用而用以之成,乃屍乎道。
此其所以周流乎三者之問,而非三者之所能拘也欤。
猶《經世書》三用而一不用之意,亦三以死天地人而一況道也。
故以元亨利貞之交為交數,其貞與元之間,有無之極也,是以無數。
故無數則存乎荄核乎,前輩以康節為得老子之旨,信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為萬物母,德乃道之在我者也。
在天地為天地之德,在聖人為聖人之德。
道則始之所以生生者,德則牧養群衆而不辭。
非其德則萬物不得遂其生,故雲畜也。
物者,皆道德之所以形見者也。
勢者#2,萬物之理相因而成者也。
如是,則烏得不知崇其本哉?所以莫不尊道而貴德也。
夫受命於天則為天子,受命於天子則為諸侯,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卑賤之。
而道在萬物之先以制其命,果孰能爵之乎?惟予奪不屬他人,故常自然,而所以尊且貴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上聲。
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而不有不恃不宰,皆出於無我,此乃德之至,深矣遠矣,故曰玄德。
八者之義,則資始之謂生,包涵之謂畜,遂其形之謂長,字其材之謂育,輔其功之謂成,終其時之謂熟,保其和之謂養,護其傷之謂覆。
首言德畜之,而此則皆歸於道,蓋莫非道也。
首言道而終歸於玄德者,苟不至德,則至道不凝焉,其實一也。
右五十一章 河上名養德。
此章言妙本應感生成之旨,明萬物尊道貴德之由,次美生育之功,終贊忘功之德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沒身不殆。
未有天地,自古固存,而物各資始以生,故謂之母。
原乎始既得其母,則體斯立矣。
又當察其未嘗不在乎有物之中,則幾資於道而生者,莫非子也,故反乎後以知其子,則用不窮矣。
既知其子,又不可迷本逐末,故告之以複守其母。
人惟體乎無為自然,而純亦不已,則萬物萬事亦各自得其所,此外初無别法,亦非有意於守也。
所謂應物者化,在躬者神,如斯而已矣。
蓋道之體混然,則萬殊之所以一本,故得其母以知其子。
道之用無窮,則一本之所以萬殊,故知其子而複守其母。
夫如是,故能混本末精粗為一緻,而原始反終,死生無惑矣,故雲沒身不殆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易》雲:兌,說也。
蓋心意愛悅則染着也。
門者,諸根之門也。
曰塞曰閉,則告學者守母之行也。
謂慎言語,節飲食,閑情念,葆神炁,視聽以禮,動靜以和,此皆所以養形而養德也,是以終身不勞而有成。
苟或反是,則舍其内而專務於悅外,故終身役役而不救。
見小日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遺,唯季切,贻也。
惟道無形,不可以目窺,可謂小矣;不可以力得,可謂柔矣。
察之精而不為物所蔽,故曰明;守之專而不為物所奪,故曰強。
學者潛心體察,放下玩味,則涵養之功得矣。
又見與守是用功處,明與強乃效驗處。
明者,體也。
光者,用也。
言靜存之體既立,則動察之用必行,猶明之光照物,體不傷而用不窮。
然又須和其光而不耀,冥其慧於無知,則退藏於密而殃咎不能及矣,如是之謂善傳襲真常之道也。
夫德愈盛則心愈下,既到此地,自無遺殃之患,此為學者語也。
右五十二章 河上名歸元。
此章明返本還元之道。
或雲始者炁也,凡人受炁以生,則炁為母,而神則寓於炁,故為子。
母子相守則神安炁專,此亦入道之初機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
大道坦然,無從無适,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所施設作為而已。
今欲介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是此心先有所倚着矣,故惟如此施為,是可 畏也。
蓋前章既勉人以守母之行, 故此又戒人以有為之害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好,去聲。
《定觀經》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蓋好捷徑,則終無可至之理。
朝甚除, 朝者,國主所居之地。
甚除謂多用也。
而心君之多思慮也亦然。
田甚蕪,倉甚虛。
謂内無所儲也。
若以身而言,則田,三田也。
倉則精氣所藏之地也,如胃為太倉之類。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是謂盜誇。
非道也哉。
厭,多也。
此皆不務修内而反矜施其外,是誨盜也,夫豈大道之行也哉,此傷歎之辭也。
溫公曰:服美不稱,食積不厭,故曰盜誇。
所以有此誇者,豈非本欲行道而更鑿以政失哉。
右五十三章 河上名益證。
此章言有知不足以明道,好徑不足以行道,及以未證為證,未得為得,皆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辍。
惟道範圍天地,流行古今,該上下而不拔,周萬化而不脫,陰陽之相代,故新之相易,猶子孫相承而不窮也。
學者必先建中以立其本,則實無所倚而不可拔;抱一以專其守,則實無所執而不可脫。
及德盛而利他,則後覺之所宗,乃至源
曹曰:修長生者生之徒,修寂滅者死之徒,枉縱之人全以嗜欲動作,皆趨死地焉。
蜀趙氏又以五行生死數為十三,其說以甲己子午九、乙庚醜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巳亥獨居四之訣起數,如水生於申,申數七,死於卯,卯數六,合十三也。
餘可例推,此乃合生死之數而為十三,則經文當雲生死之徒十有三乃可矣。
黃日:水之成數六,火之成數七,為十三。
雖近注多取此說,然矢口成書,豈必若是,況五行而獨舉其二,且棄生數而獨取成數,果何謂乎。
又有出腎水而入於心,為出生入死者,且引張平叔陰裹十三,陽中六七之詩為之證。
所謂攝生,則是取坎之實以點離虛,至於無死地則變成乾體矣。
其說似通而實非經旨。
文定曰: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
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
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詐而不知息,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所謂動之死地者也。
而清源子之說亦然,但死之徒與動之死地亦若無别,愚所以獨明是炁之伸屈為生死之徒,而以入用為動之死地也。
蓋仙道貴生,故方生之炁陽也,況乎天。
鬼道貴終,故已退之炁陰也,死乎地。
人道貴心#1,則可以生可以死,故入用之氣中和,況乎人。
至所謂不生不死之一,則非數而數以之通,不用而用以之成,乃屍乎道。
此其所以周流乎三者之問,而非三者之所能拘也欤。
猶《經世書》三用而一不用之意,亦三以死天地人而一況道也。
故以元亨利貞之交為交數,其貞與元之間,有無之極也,是以無數。
故無數則存乎荄核乎,前輩以康節為得老子之旨,信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為萬物母,德乃道之在我者也。
在天地為天地之德,在聖人為聖人之德。
道則始之所以生生者,德則牧養群衆而不辭。
非其德則萬物不得遂其生,故雲畜也。
物者,皆道德之所以形見者也。
勢者#2,萬物之理相因而成者也。
如是,則烏得不知崇其本哉?所以莫不尊道而貴德也。
夫受命於天則為天子,受命於天子則為諸侯,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卑賤之。
而道在萬物之先以制其命,果孰能爵之乎?惟予奪不屬他人,故常自然,而所以尊且貴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上聲。
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而不有不恃不宰,皆出於無我,此乃德之至,深矣遠矣,故曰玄德。
八者之義,則資始之謂生,包涵之謂畜,遂其形之謂長,字其材之謂育,輔其功之謂成,終其時之謂熟,保其和之謂養,護其傷之謂覆。
首言德畜之,而此則皆歸於道,蓋莫非道也。
首言道而終歸於玄德者,苟不至德,則至道不凝焉,其實一也。
右五十一章 河上名養德。
此章言妙本應感生成之旨,明萬物尊道貴德之由,次美生育之功,終贊忘功之德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沒身不殆。
未有天地,自古固存,而物各資始以生,故謂之母。
原乎始既得其母,則體斯立矣。
又當察其未嘗不在乎有物之中,則幾資於道而生者,莫非子也,故反乎後以知其子,則用不窮矣。
既知其子,又不可迷本逐末,故告之以複守其母。
人惟體乎無為自然,而純亦不已,則萬物萬事亦各自得其所,此外初無别法,亦非有意於守也。
所謂應物者化,在躬者神,如斯而已矣。
蓋道之體混然,則萬殊之所以一本,故得其母以知其子。
道之用無窮,則一本之所以萬殊,故知其子而複守其母。
夫如是,故能混本末精粗為一緻,而原始反終,死生無惑矣,故雲沒身不殆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易》雲:兌,說也。
蓋心意愛悅則染着也。
門者,諸根之門也。
曰塞曰閉,則告學者守母之行也。
謂慎言語,節飲食,閑情念,葆神炁,視聽以禮,動靜以和,此皆所以養形而養德也,是以終身不勞而有成。
苟或反是,則舍其内而專務於悅外,故終身役役而不救。
見小日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遺,唯季切,贻也。
惟道無形,不可以目窺,可謂小矣;不可以力得,可謂柔矣。
察之精而不為物所蔽,故曰明;守之專而不為物所奪,故曰強。
學者潛心體察,放下玩味,則涵養之功得矣。
又見與守是用功處,明與強乃效驗處。
明者,體也。
光者,用也。
言靜存之體既立,則動察之用必行,猶明之光照物,體不傷而用不窮。
然又須和其光而不耀,冥其慧於無知,則退藏於密而殃咎不能及矣,如是之謂善傳襲真常之道也。
夫德愈盛則心愈下,既到此地,自無遺殃之患,此為學者語也。
右五十二章 河上名歸元。
此章明返本還元之道。
或雲始者炁也,凡人受炁以生,則炁為母,而神則寓於炁,故為子。
母子相守則神安炁專,此亦入道之初機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
大道坦然,無從無适,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所施設作為而已。
今欲介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是此心先有所倚着矣,故惟如此施為,是可 畏也。
蓋前章既勉人以守母之行, 故此又戒人以有為之害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好,去聲。
《定觀經》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蓋好捷徑,則終無可至之理。
朝甚除, 朝者,國主所居之地。
甚除謂多用也。
而心君之多思慮也亦然。
田甚蕪,倉甚虛。
謂内無所儲也。
若以身而言,則田,三田也。
倉則精氣所藏之地也,如胃為太倉之類。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是謂盜誇。
非道也哉。
厭,多也。
此皆不務修内而反矜施其外,是誨盜也,夫豈大道之行也哉,此傷歎之辭也。
溫公曰:服美不稱,食積不厭,故曰盜誇。
所以有此誇者,豈非本欲行道而更鑿以政失哉。
右五十三章 河上名益證。
此章言有知不足以明道,好徑不足以行道,及以未證為證,未得為得,皆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辍。
惟道範圍天地,流行古今,該上下而不拔,周萬化而不脫,陰陽之相代,故新之相易,猶子孫相承而不窮也。
學者必先建中以立其本,則實無所倚而不可拔;抱一以專其守,則實無所執而不可脫。
及德盛而利他,則後覺之所宗,乃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