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三

關燈
漢之二疏,曾事斯語。

     右四十四章 河上名立戒。

    此章明去僞全真則可久也。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敝,毗祭切,敗壞也。

    體至道之大全,而盛德若不足,故其用愈久而愈新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道備於己而有若無,實若虛,故積愈厚而用愈不窮。

    此兼用而言,下則略文也。

     大直若屈, 惟量之大,故直而不肆,初無涯涘之可窺,然於正己以矯物者觀之,則若屈也。

     大巧若拙, 其功用至於參贊化育,雕刻衆形,而體則無為,故若拙也。

     大辯若讷。

     離語默而萬理昭融,超見聞而重玄了悟,故若讷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動屬陽,靜屬陰,故躁勝寒,靜勝熱,然皆未免於一偏而有所對待。

    若夫清靜者,則禦六炁之卞,乘天地之正,動未嘗動,靜未嘗靜,而動靜一政矣,故為天下正。

     右四十五章 河上名洪德。

    此章言體大道之全而為天下正。

    或雲苟成而不若缺,盈而不若沖,直而不若屈,巧而不若拙,辯而不若讷,是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

    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滞於一偏也。

    惟泊然清靜,則非成缺辯讷之所能定,而後無所不勝,乃所以為天下正而能成其大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卻,與部同,除去也。

    糞,治田疇也。

    戎馬者,備戰之馬也。

    郊者,二國相交之境也。

    以内言之,心君泰然,則卻返氣馬以培糞其本根,反是則意馬馳於外境矣。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究其根本,原於縱欲。

    文定曰:匹夫有一於身,患必及之。

    侯王而為是,必戎馬之所自起。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黃茂村曰:一性之内,無欠無餘。

    人能安之,無适不足。

     右四十六章 河上名儉欲。

    此章戒貪求之贻害;貴知足以為常也。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天地萬物同出於道,反身而誠,萬物皆備。

    溫公曰:得其宗本故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溫公曰:迷本逐末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蓋清明在躬,無為而已。

    溫公曰:至理不易也。

     右四十七章 河上名鑒遠。

    此章言有真知之明,則可以超見聞之域,故無為而化成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開元注雲:因益以積功,忘功而體道。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者,取而化之也,蓋克已複禮而天下歸仁之意。

    黃茂村曰:無所不知,而後可以言學,故學欲日益。

    益者已化,然後可以言道,故道欲日損。

    然益者可以進,損者不可強損,而未能兼忘其損,未為損也。

    直須瞥地脫落,前後際斷,乃至無為之地,故能無所不為,而應用不窮,施於天下,綽綽然矣。

     右四十八章 河上名忘知。

    此章言損有集虛,其益無窮。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惟聖人無我,故其心不滞於一,而物來順應矣。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禦注雲:舜之於象,所以善信者至矣。

    人之有生,同具此理。

    聖人於人,莫不皆以善信遇之,此聖人之德量也。

    蓋善不善、信不信在彼,而吾之善信未嘗渝,此聖德之善信矣。

    苟善善信信而絕其不善不信者,則豈所謂常善救而不棄哉。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惵,圖協切,憂勤貌。

    為,去聲。

    渾,與混同,胡本切。

    天下之善惡信僞,皆未知所定,聖人則惵惵然為天下渾心,蓋欲融化其異而混合其同,故無善惡,無信僞,皆一以待之。

    彼方注其耳巨,以觀聖人之予奪,吾皆以嬰孩遇之,若保赤子,此聖人之誠心也,則彼亦将釋然而自化矣。

    皆孩之意,謂不生分别也。

     右四十九章 河上名任德。

    此章明虛心而應物,均養以自然之德。

     出生入死, 性無生死,其出入乘炁機耳。

    故是炁之伸,則萬物出於機而謂之生;是炁之歸,則萬物入於機而謂之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十乃成數,故舉為例。

    蓋謂自生至壯,乃炁之伸,生之徒也,於十分之中居其三焉。

    自老至死,乃炁之歸,死之徒也,於十分之中居其三焉。

    人之生也,自壯及老之間,乃動而入用之時,亦十中居其三焉。

    苟動失其正,則用壯從妄,皆動之死地矣。

    經雲物壯則老,是謂不道是也。

    夫何故者?設問之辭也。

    以其生生之厚者,答之之辭也。

    謂由其益生欲厚而不能忘我,是以逐於妄而之死地耳。

    蓋惟溺於食生,則必有死為之對,而於不屬生死無所對待之一者,反昧矣,故經雲: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或雲妄念芸芸,乃生生之甚也,亦通。

    苟能主靜以養虛明,則動未嘗離靜,而動靜兩忘,乃善攝生者之所為也。

    文定雲:生死之徒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徒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

    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者,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兕音似。

    《山海經》雲:兕出湘水南,蒼黑色。

    《爾雅》雲:形似野牛而一角。

    蓋聞者謙辭,不敢自道也。

    夫反流全一,攝念歸無,乃善·攝生者。

    關尹所謂忘精神而超生是也。

    如是則一亦不立,故其天守全,其神無部,物無自而入焉。

    所以數不能拘,患不能及,生地且無,安有死地哉。

    故曰至人無己,與道同體。

     右五十章 河上名貴生。

    此章明善攝生者,以至無為宗,故能遠患害超生死也。

    然為之說者不一,如河上公、韓非、碧虛子、葉夢得、林東皆以四支九竅為十三,而動靜屬於生死,昧者自戕自賊,動與惡會而之死地矣。

    若是則死之徒與動之死地者皆無以别,況是特形耳。

    其所以動靜者,豈由此哉。

    杜廣成以十惡三業為十三,又有七情六欲之說者。

    李文愁曰:腎為坎,生門也。

    心為離,死戶也。

    皆一周十二辰,消而再始,是為十三,且遺其動之死地之十三。

    開元注、孫登、司馬、邵、王、曹皆曰:十人之中,各有三人焉,大率謂柔弱以保生者十中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