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

關燈
後學董思靖集解 治人事天,莫若啬。

     音音色,乃啬省精神而有斂藏貞固之意。

    學者久於其道,則心廣氣充,而有以達乎天德之全,所謂至誠為能盡己之性,而後能盡人之性,乃至與天地參矣。

    蓋天人一理,了無間然。

    孟氏雲存心養性,所以事天是也。

     夫惟啬,是以早複,早複謂之重積德。

     重,去聲,再也。

    文公曰:早複者,言能音則不遠而複。

    重積德者,言先已有所積,複養以啬,是又加積之也,如修養者早覺未損失而便音之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惟德可以勝物,故己私盡克,則其分量不可窮極矣。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德量如此,則可以兼容天下矣。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民之附德,猶子慕母。

    蓋國之本在身,身有其道,則可長久。

    若以身為國,則母即雌一之根柢,而性命之常,雖生死不能變,故曰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柢,丁計切。

    禦注曰:與天地為常,故能長生;與日月參光,故能久視。

    文定曰:以音治人則可以有國,以音事天則深根固柢。

    古之聖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内,則根深柢固而不可技,雖長生久視可也。

    蓋治人事天,雖有内外之異,而莫若啬則一也。

    程伊川曰:修養之所以引年,國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於聖賢,皆工夫,到這裹則有此應矣。

     右五十九章 河上名守道。

    此章明用啬之道,治人則國祚延,事天則壽長久。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普庚切,煮也。

    鮮音仙,魚也。

    謂不可撓也。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民。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莅,力至切,臨也。

    所感之機莫不由我,是以聖人無為而人各安其自然,外無所求,内無所畏,則陰陽和而萬物理,故鬼亦無所用其神。

    非其鬼之不神,其神不傷乎人;非神不傷人,以其聖人不傷於民。

    所以鬼神莫不感其德化,惟兩者交悅,衆德交歸,乃為至德之治矣。

    列子之論聖治至於物無疵疠,鬼無靈響,亦此意也。

    文公曰:若是王道修明,則此等不正之氣都消铄了。

     右六十章河 上名居位。

    此章明用道則德交歸。

     大國者下流。

     如江海必處衆流之下也。

    文定曰:天下之歸大國,猶衆水之趨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牝,婢忍切,釋畜母也。

    牡音某,畜父也。

    大國以下及或下以取之,下音暇,自上而下也。

    小國以下及或下而取之,下如字,上聲,本在物下也。

    交謂交會而歸聚也。

    牝者,雌靜柔下之德。

    牡者,雄動強高之屬。

    靜以攝動,柔之勝強,事物皆然,則靜而下乃常勝之道,故為衆之所歸,即守雌為天下溪之義也。

    以取者,大國能下,則終取小國而兼有之。

    而取者,小國能下,則為大國所取悅而容受之。

    終則大國之民且樂歸之,如西伯善養老而盍歸乎來之類。

    葉夢得曰:取之為言,得其所欲之謂也。

    黃曰:大國下小國,湯事葛也;小國下大國,句踐事吳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其所以為下者,不過欲畜人事人耳。

    初非計利而後然也,故欲兩者各遂其理事之所安,則大者宜能下,使小者自歸之矣。

    易於大有之後,必繼之以謙者,乃所以全其大也。

     右六十一章河 上名謙德。

    此章明以德下人,人交歸之。

    清源子曰:身則國之象也,身之虛而萬物至,心之無而和氣歸。

    所謂守雌抱一,則是陽下煉陰,化為純陽,乃無為之妙也。

    此亦一義。

     道者萬物之奧, 奧,於到切。

    《釋文》雲:室之西南隅曰奧,謂深邃如堂奧也。

    蓋道體混然,其大無外,萬物莫不蘊於其中而資給焉。

    其小無内,亦莫不皆在萬物之中而不可見。

    故《西升經》雲:道深甚奧,虛無之淵。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人雖不善,然亦莫不賴於道以有生,故是所保也。

    溫公曰:善人守而用之,不善人亦依於有道以自安。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於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行,去聲。

    蓋人莫不有是性,雖下愚不能無道心,則道豈遠人哉。

    故至美之言,市人所可共知;至尊之行,人人皆所與能。

    苟或有人,朝為不義,使夕聞大道,則妄盡性複,雖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是又安可棄哉?惟善救之而已,此不善人之所保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先,悉薦切。

    拱璧,合拱之璧,美玉之大者。

    驷馬者,四馬為乘,共駕一車也。

    古者朝聘有贊币之禮,謂将進驷馬則以拱璧為先導也。

    雖天子三公以勢為貴#1,拱璧驷馬以物為貴,亦不若安然坐進此道之為貴也。

    道乃人之所固有,則良貴也。

    而三公拱璧,是有命焉,不可幸而緻也。

    人當緻勉於性分之所固有,而於外物之傥來者,何足貴哉。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可以兔邪?故為天下貴。

     問所以貴此道之意。

    蓋謂不求於外而求之在我,則是求而有益於得也。

    夫有志於道,則無惡矣。

    惟不假他求而自得,故出乎禍福之外,又烏有人災之所能及乎?此所以為天下貴。

    或曰:求以得,則善人之寶;有罪可以免,則不善人之所保也。

     右六十二章 天下之至貴也。

    河上名為道。

    此章言道為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夫涉於形則有大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