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
曹曰:江海,水之宗;川谷,水之派。
異派終會于宗,殊名同歸於道。
右三十二章 河上名勝德。
此章言守道則可常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别為智,知人也。
蔽盡為明,見性也。
既明則非惟自知,亦可及人矣。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血氣之勇不可有,故勝人以力者,非所尚也。
理義之勇不可無,故克己複性,則不屈於人於,而強莫加焉。
知足者富, 惟自知,故知足常足,綽然有餘。
強行者有志。
惟自勝,故志於道而自強不息,則物莫奪其志,而與天同健矣。
不失其所者久, 所,猶艮卦止其所之所。
惟知道而能行,則自得其所而居安矣。
故雖物變無窮而心未嘗失,乃無日而不自得#2,所以久也。
死而不忘者壽。
惟能自知自強而不失其所,乃壽之實也。
此即不随生死所變者,卓然而獨存,是烏可以數量論哉。
初非言精神魂魄,物而不化,猶有滞乎冥漠之間也,於此須見得徹。
邵若愚曰:形雖死而性不亡。
右三十三章 河上名辯德。
此章首言自知,則智及之矣。
然後立志果而安命分,乃至力行以極其所當止,是以役身不殆也。
此女偊之所以必朝徹見獨,然後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是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通作泛,無滞貌。
惟不麗於一物,不離乎當處,無處不有,無時不然,是以左右逢其源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 萬物之所以資始資生而不遺,且不自有其能。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衣,去聲。
覆冒萬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常靜而無朕迹之可見,亦小之至矣。
萬物交往而莫窺其相量之限,故恢恢焉而無形體之可即,亦大之至矣。
此所以泛兮其可左右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而有我則小矣,惟上聖與道為一,所以大也。
右三十四章 河上名任成。
此章謂成光大之德者,皆由於法道也。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無象之象,故曰大象。
執者,體之而不違也。
道為萬物母,物來附德,猶子歸母。
往者,歸也。
然衆之歸,苟存有我之心,則害矣。
惟上聖虛己存誠,利而不害,故兩不相傷,而其心安靜平和舒泰也。
莊子曰: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
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将迎。
亦此意也。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樂音嶽。
出,去聲。
淡,徒暫切。
謂不知執大象而拘局於一曲之道者,亦猶樂聲之佚耳,刍豢之悅口。
過客之留止,雖亦可以聚人於片時,然終有時而窮,則彼将拾之而去矣。
莊子喻蘧廬止可以一宿是也。
若夫大道,則雖湛然無形聲臭味之可得,然其用則不可盡矣。
既,盡也。
右三十五章 河上名仁德。
此章明體道之效無窮。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夫張極必歙,與甚必奪,理之必然。
所謂必固雲者,猶言物之将歙,必是本來已張,然後歙者随之,此消息盈虛相固之理也。
.其機雖甚微隐,而理實明着,惟以清靜柔弱自處者,不入其機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惟柔弱自居,則無心於勝而理自然也,此守複之說也。
若剛強則是已過盛矣,衰必随之。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蓋抱道在己,而退藏於密也。
利器者,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而有國者秉其機以制人者也。
非惟不可以示人,蓋亦不可得而示於人也。
《陰符》所謂盜機是也。
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
文定曰:魚之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
然方其托於深淵,雖強有力者莫能執之,及其脫於淵,然後人得而制之。
聖人惟處於柔弱而不厭,故終能服天下,此豈與衆人共之者哉。
右三十六章 河上名微明。
此章示消息盈虛者理之常,而守柔弱者不入其機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寂然不動,萬理畢具,感之則應,萬事不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常體夫至道,則不教而自化。
然久則必變,譬如嬰兒之發知,又當定之以無欲。
無欲故靜,乃道之全體也,所謂無名之樸是矣。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苟有欲樸之心,則失其全體矣。
此乃盡性以至命,大而能化者也。
夫如是,乃謂之真靜,故天下之物莫不感化,而各全性命之正矣。
右三十七章 河上名為政。
此章明體道而能化,複兼忘於玄悟也。
自首至此凡三十七章,為上篇。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二竟 #1忽然:原本作『或然』,據十萬本改。
#2無曰:原本作『無入』,據十萬本改。
曹曰:江海,水之宗;川谷,水之派。
異派終會于宗,殊名同歸於道。
右三十二章 河上名勝德。
此章言守道則可常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别為智,知人也。
蔽盡為明,見性也。
既明則非惟自知,亦可及人矣。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血氣之勇不可有,故勝人以力者,非所尚也。
理義之勇不可無,故克己複性,則不屈於人於,而強莫加焉。
知足者富, 惟自知,故知足常足,綽然有餘。
強行者有志。
惟自勝,故志於道而自強不息,則物莫奪其志,而與天同健矣。
不失其所者久, 所,猶艮卦止其所之所。
惟知道而能行,則自得其所而居安矣。
故雖物變無窮而心未嘗失,乃無日而不自得#2,所以久也。
死而不忘者壽。
惟能自知自強而不失其所,乃壽之實也。
此即不随生死所變者,卓然而獨存,是烏可以數量論哉。
初非言精神魂魄,物而不化,猶有滞乎冥漠之間也,於此須見得徹。
邵若愚曰:形雖死而性不亡。
右三十三章 河上名辯德。
此章首言自知,則智及之矣。
然後立志果而安命分,乃至力行以極其所當止,是以役身不殆也。
此女偊之所以必朝徹見獨,然後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是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通作泛,無滞貌。
惟不麗於一物,不離乎當處,無處不有,無時不然,是以左右逢其源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 萬物之所以資始資生而不遺,且不自有其能。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衣,去聲。
覆冒萬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常靜而無朕迹之可見,亦小之至矣。
萬物交往而莫窺其相量之限,故恢恢焉而無形體之可即,亦大之至矣。
此所以泛兮其可左右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而有我則小矣,惟上聖與道為一,所以大也。
右三十四章 河上名任成。
此章謂成光大之德者,皆由於法道也。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無象之象,故曰大象。
執者,體之而不違也。
道為萬物母,物來附德,猶子歸母。
往者,歸也。
然衆之歸,苟存有我之心,則害矣。
惟上聖虛己存誠,利而不害,故兩不相傷,而其心安靜平和舒泰也。
莊子曰: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
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将迎。
亦此意也。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樂音嶽。
出,去聲。
淡,徒暫切。
謂不知執大象而拘局於一曲之道者,亦猶樂聲之佚耳,刍豢之悅口。
過客之留止,雖亦可以聚人於片時,然終有時而窮,則彼将拾之而去矣。
莊子喻蘧廬止可以一宿是也。
若夫大道,則雖湛然無形聲臭味之可得,然其用則不可盡矣。
既,盡也。
右三十五章 河上名仁德。
此章明體道之效無窮。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夫張極必歙,與甚必奪,理之必然。
所謂必固雲者,猶言物之将歙,必是本來已張,然後歙者随之,此消息盈虛相固之理也。
.其機雖甚微隐,而理實明着,惟以清靜柔弱自處者,不入其機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惟柔弱自居,則無心於勝而理自然也,此守複之說也。
若剛強則是已過盛矣,衰必随之。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蓋抱道在己,而退藏於密也。
利器者,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而有國者秉其機以制人者也。
非惟不可以示人,蓋亦不可得而示於人也。
《陰符》所謂盜機是也。
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
文定曰:魚之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
然方其托於深淵,雖強有力者莫能執之,及其脫於淵,然後人得而制之。
聖人惟處於柔弱而不厭,故終能服天下,此豈與衆人共之者哉。
右三十六章 河上名微明。
此章示消息盈虛者理之常,而守柔弱者不入其機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寂然不動,萬理畢具,感之則應,萬事不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常體夫至道,則不教而自化。
然久則必變,譬如嬰兒之發知,又當定之以無欲。
無欲故靜,乃道之全體也,所謂無名之樸是矣。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苟有欲樸之心,則失其全體矣。
此乃盡性以至命,大而能化者也。
夫如是,乃謂之真靜,故天下之物莫不感化,而各全性命之正矣。
右三十七章 河上名為政。
此章明體道而能化,複兼忘於玄悟也。
自首至此凡三十七章,為上篇。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二竟 #1忽然:原本作『或然』,據十萬本改。
#2無曰:原本作『無入』,據十萬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