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三

關燈
後學董思靖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禦注曰:孔子不居其聖,乃所以有德。

    體道而有得於己之謂德。

    王顧等雲:有德則遣其失,不德則遣其得。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拳拳服膺而不敢失,是未能化者也,故於上德為有間矣。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者,用也,謂無用於為也,下同。

    上德者,至德也,無為而已。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此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乃行而未至者之事也。

    以其尚滞於有為,故未能全乎至道,此皆釋其所以為上德下德之分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專言之則可包四者。

    此非指統體之化而言,故於上德為有差等。

    然化者靜,雖為之而無用於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者事之宜,而有割截之意,故次焉。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實以忠信為本,而尚繁文則末也。

    今日為之,則是徒其文以強之。

    有不肯從,則繼之以攘臂,而末流有不勝其弊矣。

    老子時當尚文之極,故獨言之也切,蓋欲以無為自然之道化斯民也。

    此三者隻言上,而下者已不足言矣。

    攘臂謂攘除衣袂以出臂也。

    仍,繼也。

    溫公雲:仍,引也,字或作扔。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體混然,乃天地人物之所公共也。

    人體是理,而得諸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初非道之外别有所謂德也,但既謂之德,則有上下倫卞之分,乃不若道之徧該,故不德射德之至,而全體是道矣。

    若夫執而有之,則下德之未能化,而失乎道之全也,故曰失道而後德。

    《關尹子》曰: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是也。

    蓋德之名顯則道之名泯,仁之名顯則德之名泯。

    愈趨愈下,而所尚亦愈偏矣。

    《莊子》曰:道隐小成。

    信哉。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徇文之極,故其本質漓,而末流則亂之所由生。

    孔子所以欲從先進,皆此意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此用智者之事也。

    謂役智以求明,或臆度而屢中,然終不能以周知,适所以蔽其自然之明覺,乃愚之始也。

    《孟子》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

    蓋蔽於華藻,則不能全大道之純素,非愚而何? 是以大丈夫 有高世之見而不徇流俗者,謂之大丈夫。

     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處、去,并上聲。

    盍亦反其本矣。

    文定曰:世人視止於目,聽止於耳,思止於心,故樂其有得於下而迷其上。

    喜薄而遺厚,采華而棄實,自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哉。

     右三十八章 河上名論德。

    此章明全德而勸還淳。

    或問:道德五常,其有辨乎?其無辨乎?何用之異也。

    曰:烏乎無辨,道則統體者也,德則随其量之所充而得諸己也。

     道猶混然之元炁也,德猶年與時之名也,仁義禮智猶春夏秋冬之号也。

    全是四者,則曰一年。

    得其仁之盛,則曰春,禮曰夏,義曰秋,智曰冬,各得其實之謂信,故每季土旺一十八日,猶此義也。

    有仁之義,則生中有殺,義之仁,則殺中有生,如二月榆死,八月麥生之類也。

    其於天下也亦然。

    《皇極經世書》曰:三皇以道化天下,五帝以德教天下。

    三王以功勸天下,五伯以力率天下。

    三皇同仁而異化,五帝同禮而異教,三王同義而異勸,五伯同智而異率。

    是知三皇之世如春也,五帝之世如夏也,三王之世如秋也,五伯之世如冬也。

    老子與關尹相遇之時,其當秋冬之交,蓋欲以貞固之道,化斯世而複於春乎。

    或曰:其序不同,何耶?曰:經世有因有革,故依順布之序,此言名邊之流弊,故全用革。

    如《化書》雲: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

    然則居實處厚,乃信之實,又所以為始之終,終之始者欤。

    郭德元嘗問於朱文公曰:老子雲: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孔子又卻問禮於他。

    不知何故?文公曰:老子曉得禮中曲折,蓋他曾為柱下史,於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

    隻是他又說這個不用得亦可,一似聖人用禮時反若多事,所以如此說。

    如禮運中、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語,便自有這個意思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緻之一也。

     夫一即道也,自古固存,故雲昔也。

    凡物各具而道未嘗異,故曰一也。

    天以之清,地以之甯,神以靈,谷以盈,萬物以生,侯王以貞,其各能政乎當然之分者,皆一之所為也。

    溫公曰:以事言之,常久不已,所謂一也。

     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發,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将恐蹶。

     蹶,其月切,颠仆也。

    天之所以清明而職生覆,地之所以甯止而職持載者,得一也。

    苟無以清甯,則鈴有缺裂震發之變,由失一也,然一未嘗失,故雲将恐,蓋緻疑之辭也。

    且一之為物,無去無來,奚得喪哉?直炁數之或餘或縮,莫能稱是一之所為耳。

    故《陰陽書》曰:天裂者,陽氣之不足,君德之衰微。

    地震者,陰氣之有餘,臣道之失職。

    如晉惠帝元康中,天裂數丈,殷然有聲。

    周幽王二年,三川震,岐山崩,蓋此類也。

    乃至神所以謂之神者,以其靈而已,而其所以靈則得一而已,苟無以靈,則是其靈已息矣。

    歇,息也。

    谷無以盈,則不能受而應,亦有所窮矣,故曰竭也。

    萬物則資一以生,失之則滅。

    侯王無以貞,則是失道不能以自安,而國家不可保矣。

    雖然一非無也,特外邪客氣或有以蔽其正爾。

    首言天者,形之大也。

    終言王者,天地民物之主也。

    惟王能全其一,以為天下正,則天地位而萬物育矣。

    碧虛子曰:會歸戒于王侯。

    是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谷,美也。

    邪音耶。

    文定曰:夫一果何物哉?視之無形,執之不得,亦天下之至微,此所謂賤且下也。

    侯王以孤寡不谷自稱,言得一以為之本也。

     故緻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琭音祿,玉貌。

    珞字當作硌,音洛,石貌。

    數,入聲,速也。

    謂不能牧謙以賤為本,而欲速政貴高之譽者,是數譽也。

    如此則過情之譽暴集,無實之毀随至,是無譽也。

    然亦複不欲如玉之貴而不能賤、石之賤而不能貴也。

    蓋惟不倚於一物,則不可得而毀譽貴賤矣,此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