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醇氣和,無欲之至,而赤子之心不失,此專氣以緻柔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以恬養智,與道冥一,則可為天下之所取式。
以其德有常而不變不差,故用未嘗窮,量未嘗極,此恬與智交養而成和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為衆所歸而取式,則榮矣。
故處之以辱而受衆垢,有如谷之能容能應而未嘗匮乏,則複於渾然之全體矣,此和行而成德也。
自嬰兒與無極,言入德之序,而複於樸,乃其所至之地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長,上聲。
樸即道也,形而上者謂之道,歸於樸則體斯立焉。
形而下者謂之器,故散樸為器以應萬物,道之用所以行也。
聖人用此道以為民物之主,亦因其理勢之自然,雖制而非有所裁割。
曹曰:大制猶天地之造物,物随性而自成,不煩裁制也。
右二十八章 河上名反樸。
此章明牧謙以容物,泯迹而返樸,故其用不窮。
或雲雄者天一之水,在人為精。
雌者地二之火,在人為神。
白者,金也。
黑者,水也。
此又一家之論也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乃天地神明之器也,惟順其自然而自治。
将欲取而為之,是以人滅天,以故滅命。
身猶天下也,故黃帝南望而玄珠遺,機心方存而純白不備。
故物或行或随,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噓,暖也。
吹,寒也。
強,盛也。
羸,力為切,弱也。
載,成也。
寨,許規切,壞也。
有為之物,必屬對待,消息盈虛,相推不已。
惟抱一者,不入 其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上聲,除也。
聖人知外物之不可必,而事勢之相因,亦理之常,故任其自然而不欲使其盈且過也。
故泰卦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右二十九章 河上名無為。
此章謂惟無為自然,則可以有常。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刻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強,渠良切。
好,去聲。
還音旋。
處,上聲。
禦注曰:孟子所謂反乎爾者,下奪民力。
故刻棘生焉,上幹和氣,故有兇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焉。
已音以,下并同。
兵固有道者之所不取,然天生五村,亦不可去。
譬水火焉,在乎善用。
惟以止暴濟難,則果次於理而已,凡理義之在我,則所守者不屈矣。
《春秋》傳曰:殺敵為果。
言殺敵者,令不相侵而已,何敢取強於天下哉。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果以理勝,強以力勝。
惟果則有隐然必克之勢,初非恃力好戰,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得已而後應之,勿強而已。
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
物壯極則老,兵強極則敗,故兵之恃強,則不可以全其善勝;物之用壯,适所以速其衰老。
皆非合道知止。
右三十章 河上名儉武。
此章謂輔相以道,則人心愛戴。
而用兵争強,不足服人。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惡,去聲。
處,上聲。
下同。
佳兵者,用之善者也。
然兵終為兇器,凡有知覺之物,猶且惡而避之,況有道者乎?惟以之濟難而不以為常,故不處心於此也。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左為陽,陽好生。
右為陰,陰主殺。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
勝而不美, 惔,杜覽切,安也。
好生惡殺,而無心於勝物故也。
若美之者,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樂,去聲。
惟不嗜殺人者,為能得天下之志。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是以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處,上聲。
喪,平聲。
碧虛子曰:右為陰,主死,故喪禮尚右,兇也。
上将軍專殺伐之權,故處右,偏将軍則不專殺故也。
黃曰:夫兵之不可去者,以盜賊敵國之為人害也。
身猶國也,利欲之害人亦然。
惟有道之士虛無恬惔,無所慕悅,尚何慮於外物聲色之害吾也哉。
右三十一章 河上名偃武。
此章謂兵者不祥之器,不可以為常也。
王弼雲此章疑非老子所作,然此語蓋因時而發也。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令,力政切,猶教命也。
樸,喻道之全體也。
以其無形,故曰雖小。
以其先於品物,故莫能臣。
溫公曰:王侯守道則物服氣和民化,亦猶坤氣合一而甘露降,出於自然。
而平施徧被,吻然浃洽於萬物,此所謂三才同會于道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文定曰:散樸為器,故因器制右。
然豈徇名而忘樸,逐末而喪本哉,蓋亦将知止而複於性,是以乘萬變而不危殆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以恬養智,與道冥一,則可為天下之所取式。
以其德有常而不變不差,故用未嘗窮,量未嘗極,此恬與智交養而成和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為衆所歸而取式,則榮矣。
故處之以辱而受衆垢,有如谷之能容能應而未嘗匮乏,則複於渾然之全體矣,此和行而成德也。
自嬰兒與無極,言入德之序,而複於樸,乃其所至之地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長,上聲。
樸即道也,形而上者謂之道,歸於樸則體斯立焉。
形而下者謂之器,故散樸為器以應萬物,道之用所以行也。
聖人用此道以為民物之主,亦因其理勢之自然,雖制而非有所裁割。
曹曰:大制猶天地之造物,物随性而自成,不煩裁制也。
右二十八章 河上名反樸。
此章明牧謙以容物,泯迹而返樸,故其用不窮。
或雲雄者天一之水,在人為精。
雌者地二之火,在人為神。
白者,金也。
黑者,水也。
此又一家之論也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乃天地神明之器也,惟順其自然而自治。
将欲取而為之,是以人滅天,以故滅命。
身猶天下也,故黃帝南望而玄珠遺,機心方存而純白不備。
故物或行或随,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噓,暖也。
吹,寒也。
強,盛也。
羸,力為切,弱也。
載,成也。
寨,許規切,壞也。
有為之物,必屬對待,消息盈虛,相推不已。
惟抱一者,不入 其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上聲,除也。
聖人知外物之不可必,而事勢之相因,亦理之常,故任其自然而不欲使其盈且過也。
故泰卦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右二十九章 河上名無為。
此章謂惟無為自然,則可以有常。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刻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強,渠良切。
好,去聲。
還音旋。
處,上聲。
禦注曰:孟子所謂反乎爾者,下奪民力。
故刻棘生焉,上幹和氣,故有兇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焉。
已音以,下并同。
兵固有道者之所不取,然天生五村,亦不可去。
譬水火焉,在乎善用。
惟以止暴濟難,則果次於理而已,凡理義之在我,則所守者不屈矣。
《春秋》傳曰:殺敵為果。
言殺敵者,令不相侵而已,何敢取強於天下哉。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果以理勝,強以力勝。
惟果則有隐然必克之勢,初非恃力好戰,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得已而後應之,勿強而已。
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
物壯極則老,兵強極則敗,故兵之恃強,則不可以全其善勝;物之用壯,适所以速其衰老。
皆非合道知止。
右三十章 河上名儉武。
此章謂輔相以道,則人心愛戴。
而用兵争強,不足服人。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惡,去聲。
處,上聲。
下同。
佳兵者,用之善者也。
然兵終為兇器,凡有知覺之物,猶且惡而避之,況有道者乎?惟以之濟難而不以為常,故不處心於此也。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左為陽,陽好生。
右為陰,陰主殺。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
勝而不美, 惔,杜覽切,安也。
好生惡殺,而無心於勝物故也。
若美之者,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樂,去聲。
惟不嗜殺人者,為能得天下之志。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是以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處,上聲。
喪,平聲。
碧虛子曰:右為陰,主死,故喪禮尚右,兇也。
上将軍專殺伐之權,故處右,偏将軍則不專殺故也。
黃曰:夫兵之不可去者,以盜賊敵國之為人害也。
身猶國也,利欲之害人亦然。
惟有道之士虛無恬惔,無所慕悅,尚何慮於外物聲色之害吾也哉。
右三十一章 河上名偃武。
此章謂兵者不祥之器,不可以為常也。
王弼雲此章疑非老子所作,然此語蓋因時而發也。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令,力政切,猶教命也。
樸,喻道之全體也。
以其無形,故曰雖小。
以其先於品物,故莫能臣。
溫公曰:王侯守道則物服氣和民化,亦猶坤氣合一而甘露降,出於自然。
而平施徧被,吻然浃洽於萬物,此所謂三才同會于道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文定曰:散樸為器,故因器制右。
然豈徇名而忘樸,逐末而喪本哉,蓋亦将知止而複於性,是以乘萬變而不危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