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處也。
處,上聲,謂不處心於此,視若脫然也。
右二十四章 河上名苦恩。
此章謂主一者足於内,而不矜於外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先,悉薦切。
夫道混然成體,自古固存,而兩儀由之以生。
物即道之為物之物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寂然無聲也,寥邈無形也。
以其體則卓然無所對待而不變不遷,以其用則周匝運行而不危不殆,此蓋即本然之全體,而有流行生育之妙用焉。
母者,生生之本也,不可指為一物,故贊之以寂兮寥兮;又非溺於空寂,故兼體用而言獨立周行,而生物也不測矣。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強,上聲,此實無得而名焉。
大曰逝, 逝,往也,謂往被於萬物也。
逝曰遠, 無往不周。
遠曰反。
極其遠則其大無外,反而求則其小無内,蓋遍乎萬物,而未嘗離本故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夫道超乎天地有形之先,故章首雲先天地也,而亦未嘗不在乎天地有形之中,故複雲域中有四大也。
若由道言之,則天地與王皆不足言其大矣,然道亦豈外是三者而别為一物哉?故即域中而言,則世人惟知是三者之大,而不信道大,是故雲耳。
初非謂道亦域中之一物也,學者不可以辭害意,申言而王居其一焉者,謂人者天地之心,而會乎道,所以潛天而天,港地而地,凡於萬物之中靈秀者,莫出乎人,而王統之故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者,相因之義也。
故語其序,則人處於地,形着而位分,地配乎天,而天猶有形,道貫三才,其體自然而已。
謂推其相因之意,則是三者皆本於自然之道,蓋分殊而道一也。
故天在道之中,地在天之中,人在地之中,心在人之中,神在心之中,而會于道者也。
是以神藏于心,心藏于形,形藏于地,地藏于天,天藏于道。
文定曰:使人一日複性,則是三者,人皆足以盡之矣。
右二十五章 河上名象元。
此章贊道大而自然也。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
重,直用切。
輕,起政切。
寡謀之類。
躁,早報切。
離,去聲。
辎,莊持切,大車也。
君子之道以靜重為主,不可須突離也,如辎車之重,不敢容易其行。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觀,古亂切。
處,上聲。
夫榮觀在物,燕處在己,惟不以物易己,故遊觀榮樂,無所系着,而超然自得於物外也。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乘,去聲。
身輕,如字。
謂萬乘之尊,不可縱所欲之私,而不顧天下之重也。
輕則妄動,故失助於臣。
躁則擾民,故失其為君之道。
或雲君輕則失助於臣,臣躁則失任於君矣。
右二十六章 河上名重德。
此章言靜重然後可以為有物之主。
或曰近取諸身,則心為君,氣為臣,輕則心妄動而暴其氣,躁則氣擾亂而反動其心。
蓋君為民物之主,心為一身之主,所當靜重則無為而成功。
善行無轍迹, 行,下孟切。
輪輾地為轍,夫與道為何迹之有。
善言無瑕谪, 瑕,下家切,玭病也。
谪,直革切,過惟和以天倪,故無口過。
善計不用籌策 道一而已,總括萬有。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楗,其偃切,拒門木也,橫曰關,豎曰楗。
無門無房,四達皇皇,而天地之大亦不能出乎其外,是謂善閉。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妙本湛然,不為法縛,不求法脫,堂堂密密,了無間然,所謂不可須臾離也。
苟溺於刻意尚行,執言滞句,用心計度以求道,而不達方便之門,則反為教相所縛,故不能徹見萬法根元矣。
所謂善者,無為而已。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夫救人於危難,特救其形耳,而且未必能博,豈足為善哉。
惟彼方執着有為,迷其性於暗蔽之中,而我以兼容之量容之,以先覺之明覺之,使彼之天光自發,如明燈之傳襲無盡,而在我者既以與人己愈多,則其明亦何限量哉。
葉夢得曰:常之為言,無時而不然也。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謂因其不善而教之使善,乃所以為善救也。
則是資其不善者,以為吾施教之地矣。
林東曰:因其不善而不為之,是可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夫道之要妙,非教能到,故至於不貴不愛之地,則知無我。
人雖大智而莫測,蓋能所俱忘,是曰獨化者也。
右二十七章 河上名巧用。
此章明名連雙泯,教理兼忘。
傅弈雲:常善救人等兩句,獨得諸河上,古本無有也!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離,平聲。
知彼守此,則所守者非勉強而有常。
夫雌靜謙下,衆必赴歸,猶水附地。
相守之審在乎有常,則雄動高強之念不作,故性
處,上聲,謂不處心於此,視若脫然也。
右二十四章 河上名苦恩。
此章謂主一者足於内,而不矜於外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先,悉薦切。
夫道混然成體,自古固存,而兩儀由之以生。
物即道之為物之物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寂然無聲也,寥邈無形也。
以其體則卓然無所對待而不變不遷,以其用則周匝運行而不危不殆,此蓋即本然之全體,而有流行生育之妙用焉。
母者,生生之本也,不可指為一物,故贊之以寂兮寥兮;又非溺於空寂,故兼體用而言獨立周行,而生物也不測矣。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強,上聲,此實無得而名焉。
大曰逝, 逝,往也,謂往被於萬物也。
逝曰遠, 無往不周。
遠曰反。
極其遠則其大無外,反而求則其小無内,蓋遍乎萬物,而未嘗離本故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夫道超乎天地有形之先,故章首雲先天地也,而亦未嘗不在乎天地有形之中,故複雲域中有四大也。
若由道言之,則天地與王皆不足言其大矣,然道亦豈外是三者而别為一物哉?故即域中而言,則世人惟知是三者之大,而不信道大,是故雲耳。
初非謂道亦域中之一物也,學者不可以辭害意,申言而王居其一焉者,謂人者天地之心,而會乎道,所以潛天而天,港地而地,凡於萬物之中靈秀者,莫出乎人,而王統之故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者,相因之義也。
故語其序,則人處於地,形着而位分,地配乎天,而天猶有形,道貫三才,其體自然而已。
謂推其相因之意,則是三者皆本於自然之道,蓋分殊而道一也。
故天在道之中,地在天之中,人在地之中,心在人之中,神在心之中,而會于道者也。
是以神藏于心,心藏于形,形藏于地,地藏于天,天藏于道。
文定曰:使人一日複性,則是三者,人皆足以盡之矣。
右二十五章 河上名象元。
此章贊道大而自然也。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
重,直用切。
輕,起政切。
寡謀之類。
躁,早報切。
離,去聲。
辎,莊持切,大車也。
君子之道以靜重為主,不可須突離也,如辎車之重,不敢容易其行。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觀,古亂切。
處,上聲。
夫榮觀在物,燕處在己,惟不以物易己,故遊觀榮樂,無所系着,而超然自得於物外也。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乘,去聲。
身輕,如字。
謂萬乘之尊,不可縱所欲之私,而不顧天下之重也。
輕則妄動,故失助於臣。
躁則擾民,故失其為君之道。
或雲君輕則失助於臣,臣躁則失任於君矣。
右二十六章 河上名重德。
此章言靜重然後可以為有物之主。
或曰近取諸身,則心為君,氣為臣,輕則心妄動而暴其氣,躁則氣擾亂而反動其心。
蓋君為民物之主,心為一身之主,所當靜重則無為而成功。
善行無轍迹, 行,下孟切。
輪輾地為轍,夫與道為何迹之有。
善言無瑕谪, 瑕,下家切,玭病也。
谪,直革切,過惟和以天倪,故無口過。
善計不用籌策 道一而已,總括萬有。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楗,其偃切,拒門木也,橫曰關,豎曰楗。
無門無房,四達皇皇,而天地之大亦不能出乎其外,是謂善閉。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妙本湛然,不為法縛,不求法脫,堂堂密密,了無間然,所謂不可須臾離也。
苟溺於刻意尚行,執言滞句,用心計度以求道,而不達方便之門,則反為教相所縛,故不能徹見萬法根元矣。
所謂善者,無為而已。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夫救人於危難,特救其形耳,而且未必能博,豈足為善哉。
惟彼方執着有為,迷其性於暗蔽之中,而我以兼容之量容之,以先覺之明覺之,使彼之天光自發,如明燈之傳襲無盡,而在我者既以與人己愈多,則其明亦何限量哉。
葉夢得曰:常之為言,無時而不然也。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謂因其不善而教之使善,乃所以為善救也。
則是資其不善者,以為吾施教之地矣。
林東曰:因其不善而不為之,是可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夫道之要妙,非教能到,故至於不貴不愛之地,則知無我。
人雖大智而莫測,蓋能所俱忘,是曰獨化者也。
右二十七章 河上名巧用。
此章明名連雙泯,教理兼忘。
傅弈雲:常善救人等兩句,獨得諸河上,古本無有也!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離,平聲。
知彼守此,則所守者非勉強而有常。
夫雌靜謙下,衆必赴歸,猶水附地。
相守之審在乎有常,則雄動高強之念不作,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