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二

關燈
後學董思靖集解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甚也,謂盛德也。

    德乃道之所以形見者,自是推之,則凡衆有之容,皆道之見於物,謂從道中出也。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有無不可定指之也。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也。

    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於至無之中,而真一之精湛然獨存,感之即應,豈非信乎?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文定曰:古今雖異而道則不去,故以不去名之,惟未嘗去,故能以閱衆甫之變也。

    甫,美也。

    雖衆甫之變日逝而不停,然甚真之精,常存而不亡。

    聖人知萬物之所以然者,亦以能體此道故也。

     右二十一章 河上名虛心。

    此章明至道之真,得萬物之常也。

     曲則全, 上聖即心而即道,或曲或直,惟義所在,莫非全乎道也。

    苟處時之變,則曲身以全道。

    惟能曲則不忤於物,内以全身,外以全物。

     枉則直, 枉乃所以為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窪則盈, 窪,烏瓜切,埳也。

    如地之窪下,則水滿之,蓋謙受益也。

     弊則新, 暗然而日章也。

     少則得, 道一而已,得一則無不得矣。

    故於至約之中,而是體之全,是用之妙,罔不具焉。

     多則惑。

     凡事多端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此随時趨變以道,而在乎以謙約為主。

    故聖人惟抱一以為天下古今之準的,所謂抱一則全體是道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見,形甸切,顯也,此教學者養德之方也。

    蓋抱一則無我,若更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則是我見未忘,又烏可以言一哉?惟至於無我之地,則自然光明盛大,愈久愈新,心法雙融人我俱泯,何争之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蓋老子迷而不作,所謂曲則全等語,皆古文也。

    此申其言之不妄者,勸之深也。

    使學者果能盡其曲枉之道,則道之大全,實皆歸諸己矣。

    道乃人之固有,故雲歸,言複其初也。

    夫如是,則其為直與盈者大矣。

     右二十二章 河上名益謙。

    此章示柔順之謙,全成和之德也。

     希言自然。

     經雲:聽之不聞名曰希。

    聖人言出於希,皆由其自然,故久而不窮。

    溫公曰:有道者不言而信,故曰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飄風者,狂疾之風。

    驟雨者,急暴之雨。

    此陰陽擊搏,忽然之變也#1。

    然終不能勝清甯之自然,故不能久。

    自旦至中為終朝,自旦至暮為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苟反常,則非自然。

    雖出於天地,亦不能久,況於人乎?然天地亦不能無反常之時,則人亦豈能免於失哉。

     故從事於道者, 惟從事於自然之道者,其心有常,乃能體道之所為,故樂與而善誘,無所不同之也。

     道者同於道, 此安行者之事。

    然上聖生知,猶資學以成其道。

    所以德不孤必有鄰,是故同於道矣。

     德者同於德, 此利行者之事。

    學知而必求以有得於己。

     失者同於失。

     此勉行者之事。

    謂人之氣禀,苟或失於偏,然其性則未嘗少異,故亦與之同而化之。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雖因其所禀之殊,而所入不得不異。

    然苟能同而化之,及其得,則成功之一也。

     信不足,有不信。

    、 惟自信之誠不至,故因其失而疑之,是以有不信之患。

    苟不信矣,雖與之同,亦不能化之也。

    必深造自得者,然後安然於不疑之地。

     右二十三章 河上名虛無。

    此章明自然之道可以常久,然至易而守難,故天地之大苟失其常,亦不能久,況於人乎。

    其於人也,性固同而氣察則異,或梏於形氣之私者,則失其自然之性,然而性未嘗失也。

    惟在乎先覺者,善方便以覺之,同其事以攝之,則可以複其本然之自然矣。

    《莊子》雲: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

    達之入於無疵是也。

    此聖人大同之德,無私之教,所以順其自然,曲成而不遺也。

    惟終於自暴自棄者,不與焉。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跨,去智切,與企同。

    跨者,跨其兩端也。

    溫公曰:違性之常而心有所屬,故不能兩存。

     自見者不明, 自顯者,終不明。

     自是者不彰, 敝己是者,夫誰信之哉。

     自伐者無功, 自誇其勞者,人不以為功。

     自矜者不長。

     眩其能則不可以久。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 贅,專稅切,附餘之肉也。

    行,下孟切。

    惡,去聲。

    溫公曰:是皆外競而内亡者也。

    如棄餘之食,适使人惡;附養之形,适使人醜。

     故有道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