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一

關燈
其趨於日乎。

    言月之方生,則以日之光加被於魄之西,而漸滿其東,以至於望而後圓。

    及既望矣,則以日之光終守其魄之東,而漸虧其西,以至於晦而後盡,蓋月迩日以為明,未望則日在其右,既望則日在其左,故各向其所在而受光,如民向君之化而成 俗,此魂魄之說也。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音福,輪中曉毂,衆堅木也。

    毂,古木切,乃外受衆輻所會,中空受軸以為樞者。

    當,丁浪切,即也。

    無者,空虛處也,謂輻毂相奏以為車,即其中之虛,然後有車之用。

    文公曰:無,是毂中空處。

    惟其空中,故能受軸而運轉不窮。

    莊子所謂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亦此意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始然切,和土也。

    埴,市力切,粘土也。

    皆陶者之事。

    此亦因其器中空無,然後可以容物,乃為有用之器,下意同。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鑿,穿也。

    半門曰戶,門旁窗曰牖。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是三者皆於外有以成形,中虛而受物。

    外有者,适時之利。

    中虛者,真常之用。

    非無則有無以施其利,非有則無無以緻其用,是故形神相資,有無相以。

    而宰形禦氣者常無,此所以妙化萬有,而利用不窮焉。

    《易》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亦此意也。

     右十一章 河上名無用。

    此章明有無相資之妙用,以遣其二邊取舍之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令,并平聲,使也。

    爽,失也,謂失恬淡之真味。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是氣也而反動其心,雖志之動氣常十九,然此章所言,皆由外而惑我者,故告之制於外以安其内。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行,去聲。

    難得之貨,皆外物也。

    妨,謂傷害也。

    心愛外物,則於善行有所妨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去,口舉切,撒也,此除去之去,非去來之去。

    腹者有容於内而無欲,目者逐見於外而誘内。

    為腹猶易艮背之義,不為目猶陰符機在目之說也。

     右十二章 河上名儉欲。

    此章明染塵逐境,皆失其正。

    蓋前章言虛中之妙用無窮,故此則戒其不可為外邪所實也。

    而其要則在於目,是以始終言之,如六根六塵,眼色亦居其首。

    夫子四勿,必先曰視,皆此意也。

    然目必視,耳必聽,口必味,形必役,心必感,是不可必靜。

    惟動而未嘗離靜,則雖動而不着於物,乃湛然無欲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得為寵,失為辱。

    二者皆若驚,謂不能以自安也。

    貴顯與患難,二者皆若身之不可辭。

     何謂寵辱?寵為下。

     寵為辱本,因寵然後有辱,故曰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不以其道,則鈴為得失累其心,故若驚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為,去聲。

    此又言身為貴患之本,無身即忘我也。

    前不及辱,此不及貴,乃互文以見意,亦以人莫不好貴而惡患,故獨以患言。

    此蓋由有我見存焉,苟能無我,則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夷險不二,苦樂一等,則誰更受貴與患哉?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郭象曰:若夫輕身以赴利,棄我而徇物,則身且不能安,其如天下何?蓋謂必能貴愛其身,然後可任以天下。

    而貴不及愛之深,寄不若托之久。

    或雲知貴愛其身,則能外天下矣。

     右十三章 河上名厭恥。

    此章明去妄情而複正性也。

    謂遺寵則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

    天下,大物也,且不以為累,瓦於他物乎?而忘身者,方外之學也。

    能貴愛其身而不以天下為累者,黃屋非心者也。

     視之不見名曰夷, 大象平夷,無色可見。

     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音希聲,寂不可聽。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伯各切。

    微妙無形,虛不可執。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诘,契吉切。

    夫道非視聽智力之所能及,要必歸於一而後可爾。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徼,古曉切,明也。

    謂在上不加明,而在下不加晦。

     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雖繩然有條,運而不絕,然實無物之可名。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

     文定曰:狀其着也,象其微也。

    惟非有非無,而有無不可以定名,故曰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惟其非形色而周流無端,所以不可得而随迎。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時有古今,道無終始。

    聖人教人體道以治身禦物,謂即其物之有而原其始之無者,則得其本而統之有宗矣。

     右十四章 河上名贊玄。

    此章言道體之沖妙如此,若夫聞不出聲,見不超色者,苟非迷己着物,則必棄有着無。

    故反覆發明其不即不離之旨,而使人深造以自得之也。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文定曰:粗盡而微,微極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而深不可測。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強,上聲。

    豫者圖患於未然,逡巡如不得已,慎之至也。

     猶兮若畏四鄰, 猶者緻疑於已事,蓋建德若偷,退藏於密,戒之深也。

     俨若客, 文公曰:俨若客,語意最精。

    今本多誤作容,殊失本旨。

    況此七句而三協韻,以客協釋,吻若符契。

    又此凡言若某者,皆有事物之實,所謂客者,亦曰不敢為主而無與於事,故其容俨然耳。

     渙若冰将釋, 外端莊而内寬裕,渙然不凝於物也。

     敦兮其若樸, 質素渾厚,圭角不露。

     曠兮其若谷, 寬而有容,虛而能應。

     渾兮其若濁。

     渾與混同,和光同塵,淈泥揚波,冥乎至道。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以物汩性者,惟靜以澄之,則本然之清明者徐自複矣。

    住於寂滅者,惟安而能遷,則不滞於一隅而徐自生矣。

    所以活潑潑地而動靜兩忘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禦注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牧謙終節,人之所難,故又戒其矜滿之心,其旨深矣。

    惟無自滿之心,故能常守其弊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