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序說
關燈
小
中
大
於一身,則在我之天下已羲皇矣。
及其道之有所授,則孝文以之為君,子房以之佐漢,曹參以之相齊,果能通一脈於苛秦之後。
籲,亦驗也。
然使又有進於是,如其人羲皇之則羲皇矣。
或者見是書詞意含洪寬大,而不知緻察於虛極靜笃之時,存乎體之至嚴至密者,以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務為悶悶若昏之量,而習弊反堕於優遊姑息,遂有清虛不及用之譏,故不經而子視之。
嗚呼,惜哉。
文中子曰:清虛長而晉室亂,非老子之罪也。
朱文公曰:晉時諸公,隻是借他言語,來蓋覆那滅棄禮法之行耳,據其心下污濁紛擾,如何理會得老子底意思。
《舊唐書.憲宗紀》李藩對曰:《老子指歸》與六經無異。
唐兵部郎李約雲:世傳此書為神仙虛無言,不知六經乃黃老之枝葉爾。
故太史公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不為無見也。
是經大義固已見於諸家,然或病其無所折衷。
仆昏蒙晚學,過不自量,辄采摭諸說,亦問出己見,以補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釋,訂以異同,圖便觀覽,庶日益日損,而契言外之旨於絕學無憂之地也。
或謂微言隐訣,多寓其間,故以首章有無,為在二丹,則神炁水火也。
虛心實腹則煉鉛之旨,用兵善戰則采鉛之方。
沖字從水從中,乃喻氣中真一之水。
三十輻共一毂,為取五藏各有六氣之象,及準一月火符之數。
如斯等義,今皆略之。
或者蓋謂無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舉《港通訣》雲:兩無宗一有,靈化妙難窺。
及以知白守黑為金水之說,然此乃大丹之法,準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為藥物,則神農古文《龍虎上經》三十六字、西漢淮陽王演《金碧要旨經》、東漢魏伯陽《參同契》、唐元陽子《金碧潛通訣》等,是其法也。
如《混元實錄》雲: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衛,然後告以道德之旨,則是不以丹術雜於本經,明矣。
又月:三一九思,内修之要也。
九丹金液,外煉之極也。
故所授太清諸經,則專言金液外煉之事,然與前所舉大丹之法亦少異。
後輩見其有壇爐鼎竈之設,乃以靈砂金石等為外丹,殊不知後天有質陰雜非類之頑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
或者又曰:無者,神也。
有者,炁也。
乃以有無交入為丹本,隐顯相符是水金。
及黑中有白為丹母,虛心實腹義俱深,三十輻兮同一毂等詩為證。
此雖皆用經中之語以為訣,然其說自成一宗,蓋内丹之法也。
若尹真所受三一九思等法,雖曰内修之事,然與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經術各有指歸,不可以一書而兼盡諸家之義,苟強引而合,皆傅會也。
何則?性由自悟,術假師傳。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纖悉,然後無惑。
區區紙上,烏足明哉。
況是經标道德之宗,暢無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環中,遽容以他說小數雜之乎?白樂天雲: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亦确論也。
蘇文忠公轼奉诏撰儲祥宮碑,其大略雲:道家者流,本出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儉慈不争為行,合於《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
自奏漢以來,始用方士言,乃有飛仙變化之術,黃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
下至於丹藥奇技,符箓小數,皆歸於道家。
嘗竊論之,黃帝老子之道,本也。
方士之言,末也。
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學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貫通,則所謂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實昭然於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機,橐鑰之用,莫非道之所為也。
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佑丙午臘月望清源天慶觀後學圭山董思靖書。
及其道之有所授,則孝文以之為君,子房以之佐漢,曹參以之相齊,果能通一脈於苛秦之後。
籲,亦驗也。
然使又有進於是,如其人羲皇之則羲皇矣。
或者見是書詞意含洪寬大,而不知緻察於虛極靜笃之時,存乎體之至嚴至密者,以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務為悶悶若昏之量,而習弊反堕於優遊姑息,遂有清虛不及用之譏,故不經而子視之。
嗚呼,惜哉。
文中子曰:清虛長而晉室亂,非老子之罪也。
朱文公曰:晉時諸公,隻是借他言語,來蓋覆那滅棄禮法之行耳,據其心下污濁紛擾,如何理會得老子底意思。
《舊唐書.憲宗紀》李藩對曰:《老子指歸》與六經無異。
唐兵部郎李約雲:世傳此書為神仙虛無言,不知六經乃黃老之枝葉爾。
故太史公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不為無見也。
是經大義固已見於諸家,然或病其無所折衷。
仆昏蒙晚學,過不自量,辄采摭諸說,亦問出己見,以補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釋,訂以異同,圖便觀覽,庶日益日損,而契言外之旨於絕學無憂之地也。
或謂微言隐訣,多寓其間,故以首章有無,為在二丹,則神炁水火也。
虛心實腹則煉鉛之旨,用兵善戰則采鉛之方。
沖字從水從中,乃喻氣中真一之水。
三十輻共一毂,為取五藏各有六氣之象,及準一月火符之數。
如斯等義,今皆略之。
或者蓋謂無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舉《港通訣》雲:兩無宗一有,靈化妙難窺。
及以知白守黑為金水之說,然此乃大丹之法,準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為藥物,則神農古文《龍虎上經》三十六字、西漢淮陽王演《金碧要旨經》、東漢魏伯陽《參同契》、唐元陽子《金碧潛通訣》等,是其法也。
如《混元實錄》雲: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衛,然後告以道德之旨,則是不以丹術雜於本經,明矣。
又月:三一九思,内修之要也。
九丹金液,外煉之極也。
故所授太清諸經,則專言金液外煉之事,然與前所舉大丹之法亦少異。
後輩見其有壇爐鼎竈之設,乃以靈砂金石等為外丹,殊不知後天有質陰雜非類之頑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
或者又曰:無者,神也。
有者,炁也。
乃以有無交入為丹本,隐顯相符是水金。
及黑中有白為丹母,虛心實腹義俱深,三十輻兮同一毂等詩為證。
此雖皆用經中之語以為訣,然其說自成一宗,蓋内丹之法也。
若尹真所受三一九思等法,雖曰内修之事,然與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經術各有指歸,不可以一書而兼盡諸家之義,苟強引而合,皆傅會也。
何則?性由自悟,術假師傳。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纖悉,然後無惑。
區區紙上,烏足明哉。
況是經标道德之宗,暢無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環中,遽容以他說小數雜之乎?白樂天雲: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亦确論也。
蘇文忠公轼奉诏撰儲祥宮碑,其大略雲:道家者流,本出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儉慈不争為行,合於《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
自奏漢以來,始用方士言,乃有飛仙變化之術,黃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
下至於丹藥奇技,符箓小數,皆歸於道家。
嘗竊論之,黃帝老子之道,本也。
方士之言,末也。
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學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貫通,則所謂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實昭然於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機,橐鑰之用,莫非道之所為也。
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佑丙午臘月望清源天慶觀後學圭山董思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