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序說
關燈
小
中
大
後魏盧景裕、劉仁會,南齊顧歡、松靈仙人,齊杜弼,宋張憑、梁武帝、梁簡文帝、張嗣,梁道士贓玄靜、孟安排,孟智周、窦略,陳道士褚柔,隋道士李播、劉進喜,唐魏征、傅奕、楊上善、賈至、王光庭、王真、仙人胡超、道士宋文明、尹文操、韋錄、王玄辨、尹愔、徐邈、何思遠、薛季昌、王鞮、趙志堅、車惠弼、李榮、黎元興、張慧超、龔法師、任太玄、申甫、張道相、成玄英、符少明。
唐《藝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釋惠嚴、惠琳、義盈、梁曠樹、李允願、陳嗣古、馮廓、玄景先生、楊上器、韓杜、賈大隐、辟闾仁谞、劉仲融、王肅、戴诜、元宗、盧藏用、邢南和、馮朝隐、白覆忠、尹知章、陸德明、陳庭玉、陸希聲、吳善經、孫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
而《藏》中所存,李約、賈清夷、王顧、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着於《志》,始知所錄猶有未盡。
惜名存書亡者,十蓋八九。
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應太陽之極數。
上經三十七章,法天數奇;下經四十四章,法地數耦。
劉飲《七略》雲:劉向定着二篇八十一章,上經三十四章,下經四十七章。
而葛洪等又加損益,乃雲天以四時成,故上經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經五九四十五章,通應九九之數。
清源子劉骥曰:矢口而言,未嘗分為九九章也。
嚴遵以陽九陰八相乘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
王弼合上下為一篇,亦不分章。
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總為上下篇。
廣川董逌雲:唐元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
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刻石渦口廟中。
元宗釋題雲:道者,德之體。
德者,道之用。
經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
然其末又雲:是知體用互陳,遞明精要,不必定名於上下也。
江袤雲:餘昔於藏書家見古文,《老子》次序先後與今篇章不倫,亦頗疑後人析之也。
元宗命司馬子微三體寫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
傅奕考竅衆本,勘數其字雲: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妾冢得之。
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謙之得之。
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嶽傳之。
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與韓非《喻老》相參。
又洛陽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零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
《史記》雲五千餘言,但不滿六千,則是矣。
今雲五千文者,舉全數也。
彭耜皇宋集注有政和禦注、道士陳景元、司馬溫公光、蘇文定公轍、王荊公安石、王雱、陸佃、劉概、劉泾、仙姑曹道沖、馬蹄山、達真子、了一子、李文愁、陳象古、葉夢得、清源子劉骥、朱文公熹、黃茂材、程文簡公大昌、林東、邵若愚,而倪文節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盡錄。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诤無為自然為宗,以虛明應物不滞為用,以慈儉謙下不争為行,以無欲無事不先天以開人為治。
其於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則太古之治可複也。
《前漢·藝文志》雲:道家者流,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歐陽修《崇文總叔》雲:本清虛,去健羨,泊然自守,故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雖聖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時,俗尚文勝,淳樸之風無複存者,而老子抱純素之道,與時偕極,必待感而後應,故不得位以推是道於天下。
蓋知夫時數之有所作也,然終不能忽然於其道之無傳,是以有教無類,而且睠睠於西方之異俗,則其憫當時慮後世之心何如哉。
猶幸斯文不墜,故西關伺駕,東魯見龍,而書與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黃石公、樂臣公、蓋公之徒,蓋能究其旨而體之,斂厥用
唐《藝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釋惠嚴、惠琳、義盈、梁曠樹、李允願、陳嗣古、馮廓、玄景先生、楊上器、韓杜、賈大隐、辟闾仁谞、劉仲融、王肅、戴诜、元宗、盧藏用、邢南和、馮朝隐、白覆忠、尹知章、陸德明、陳庭玉、陸希聲、吳善經、孫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
而《藏》中所存,李約、賈清夷、王顧、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着於《志》,始知所錄猶有未盡。
惜名存書亡者,十蓋八九。
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應太陽之極數。
上經三十七章,法天數奇;下經四十四章,法地數耦。
劉飲《七略》雲:劉向定着二篇八十一章,上經三十四章,下經四十七章。
而葛洪等又加損益,乃雲天以四時成,故上經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經五九四十五章,通應九九之數。
清源子劉骥曰:矢口而言,未嘗分為九九章也。
嚴遵以陽九陰八相乘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
王弼合上下為一篇,亦不分章。
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總為上下篇。
廣川董逌雲:唐元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
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刻石渦口廟中。
元宗釋題雲:道者,德之體。
德者,道之用。
經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
然其末又雲:是知體用互陳,遞明精要,不必定名於上下也。
江袤雲:餘昔於藏書家見古文,《老子》次序先後與今篇章不倫,亦頗疑後人析之也。
元宗命司馬子微三體寫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
傅奕考竅衆本,勘數其字雲: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妾冢得之。
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謙之得之。
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嶽傳之。
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與韓非《喻老》相參。
又洛陽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零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
《史記》雲五千餘言,但不滿六千,則是矣。
今雲五千文者,舉全數也。
彭耜皇宋集注有政和禦注、道士陳景元、司馬溫公光、蘇文定公轍、王荊公安石、王雱、陸佃、劉概、劉泾、仙姑曹道沖、馬蹄山、達真子、了一子、李文愁、陳象古、葉夢得、清源子劉骥、朱文公熹、黃茂材、程文簡公大昌、林東、邵若愚,而倪文節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盡錄。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诤無為自然為宗,以虛明應物不滞為用,以慈儉謙下不争為行,以無欲無事不先天以開人為治。
其於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則太古之治可複也。
《前漢·藝文志》雲:道家者流,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歐陽修《崇文總叔》雲:本清虛,去健羨,泊然自守,故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雖聖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時,俗尚文勝,淳樸之風無複存者,而老子抱純素之道,與時偕極,必待感而後應,故不得位以推是道於天下。
蓋知夫時數之有所作也,然終不能忽然於其道之無傳,是以有教無類,而且睠睠於西方之異俗,則其憫當時慮後世之心何如哉。
猶幸斯文不墜,故西關伺駕,東魯見龍,而書與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黃石公、樂臣公、蓋公之徒,蓋能究其旨而體之,斂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