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後學董思靖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先标以為立言之始也。
道者,萬理之總名。
名者,萬物之所指。
然道不可名,非言能喻,将托於言,強名曰道,故道而可道,名而可名,則非常道常名矣。
常道常名者,即經所謂道常無名,而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是也。
常之為言,自然長存,無時不然,無處不有。
無名,天地之始; 此言道者天地萬物之原也。
以其絕無朕兆,故莫得而名,此即常道常名,形而上者是也。
有名,萬物之母。
此即兩儀既立,已有可名,而萬有皆從此生,乃形而下者是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 此言聖人體道在己,乃寂然不動,所存者神之時,即此可見道體之至微至妙者也。
常者,真常妙本也。
蓋無欲為靜,體之常也。
有欲為動,用之行也。
雖動靜不同時,體用必有分。
然妙本湛然,寂而常感,感而常寂,未始有間,常自若也。
故皆曰常觀者,廓然大公,寂無不照之義。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古吊切,邊際也。
此感而應之時也,於此可觀妙道之用矣。
是蓋指其動而可見處言之,周子所謂靜無而動有是也。
陳景元雲:大道邊有小路曰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此總結上意。
兩者,謂無名有名,妙與徼也。
體用一源,故曰同也。
出,即動靜之義。
謂或動或靜,而體用分焉,故曰異名。
然稱名雖殊,即本則一,故又曰同也。
惟同則性情冥而不可緻诘,是謂之玄。
凡遠而無所至極,則其色必玄,其在人心,乃淵默無象之義。
夫玄雖變通無極,深不可測,然猶有玄之心在焉。
又玄,則遣其滞玄之累也,湛然無迹而能開阖陰陽,化生不匮,在於事物最為微妙,而理事皆由此出,故雲衆妙之門。
右一章河上公名體道章,諸家多以章首數字為名。
此章包羅揆序一經之旨也。
或問有名無名,前輩多就無字有字為句,今獨不然,何耶?曰:所謂無名即道也,有名即炁也。
惟道無形而炁有兆,故以無名有名為之别。
今雲無名天地之始者,蓋謂道在天地之先而初無定名之可指,故經雲道常無名,又雲道隐無名是也。
惟道無所不在,雖超乎無物之先,然亦未嘗不在乎有物之後,故在無為無而未嘗滞於無,在有為有而未嘗局於有。
惟不可定名,而其名自古以固存,此其所以為常道常名也欤。
若直以無而名之,則是以道為專屬於無,及其無化而為有,又不可名為無矣。
有無相因,變化不已,名亦随之,則豈所謂常名哉。
瓦有無固不足以論道,苟欲必謂之無,未免淪於空寂之一偏,則天地萬化,果何自而有耶?今雲無名者,特以其寂兮寥兮,無形可狀,無名可指。
然於無形無名之中,天地萬物之理莫不畢具,此其所以不可直謂之無也。
夫道不可得而名也,惟聖人無思於言則已,苟欲立言,非名之則無以顯其道,然又恐學者尋言滞句而名道以方,故先标於篇首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旨深矣。
或問常無欲常有欲者,前輩多以常無常有為絕句,今亦不然,則所謂無欲故可,而謂之有欲可乎?曰:聖人之心何嘗有欲,今所謂有欲,乃即其起處而言耳。
當其靜而無為之時,乃無欲也。
及其應物而動,雖未嘗離 乎靜,然在於事事物物,則已有邊徼涯涘之可見,見,故對無欲而言有欲也。
欲猶從心所欲踰矩之欲耳。
朱文公答沈莊仲之問,亦雲。
徼是邊徼,如邊界相似,是說那應接處。
向來人皆作常無常有點,不若隻作常無欲常有欲看。
今若必欲以常無常有為絕句,則是常無未免淪於斷滅之頑空,而常有乃堕於執滞之常情,豈足以觀妙道之體用哉。
況以常無為句,而下文雲欲以觀其妙,則於常無之時而亦謂之欲,可乎?或問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固多就者字為句,或有以同字屬上句,何耶?曰章首既以無名有名别道與炁,次又以無欲有欲分體與用,則章末固當合而結之也。
夫道炁體用固不可無别,然初非相離而各為一物,惟徼無是道則炁無以立,無是炁則道無以寓,非是體則用無以行,非是用則體無以顯。
道宰乎炁而不囿乎炁,用着乎體而實源乎體,道即體也,炁即用也,體用一源,理物無問,故曰此兩者雲雲。
蓋雖即沖漠無眹之體,而昭然事物之用已具。
即事事物物之用,而漠然無朕之體不違。
然動靜不同名,物理必有分,是以靜而無名無欲則體也,及至於動而有名-有欲則用也,故繼之曰異名矣。
則是即靜之體而為動之用,初非指動靜為二本,及置體用於無别也,故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惟其一本而異名,所以該體用,貫動靜,混然玄同,而無可指之迹,故曰同謂之玄矣。
關尹子所謂不可側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是也。
然則所謂玄亦直寄雲耳,故又掃其滞玄之累而變化不窮矣,至哉。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才涉定名,則有對待。
相因相軋,如循連環。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和,去聲。
此六對者,相因而有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處,上聲。
此無為也,惟不落於一偏,故六對不得而有。
萬物作而不辭, 此則無不為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此大而化之也。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夫,音符。
此其所以為聖人也。
惟無為自然,則奚居奚去哉。
右二章 河上名養身,此章進學者於名迹兩忘之地也。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尚賢,名也。
貴貨,利也。
惟無所徇,則心不外馳矣。
夫所謂不見可砍者,非膠其目而不見也,使萬境之維乎吾前,惟不見其有可欲之處,則情不附物,而此心澄然矣。
所以铢視軒冕,泥看金璧,何欲之有?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強,渠良切。
知,如字。
虛心者,物我兼忘。
實腹者,精神内守。
物我兼忘,則慮不萌而志自弱矣;精神内守,則氣不餒而骨自強矣。
虛心弱志,則民自無知;實腹強骨,則民自無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夫音扶。
知音智。
聖人之道内以之治身,外以之治人,皆然。
莊子所謂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無容私焉,而天下治,
此先标以為立言之始也。
道者,萬理之總名。
名者,萬物之所指。
然道不可名,非言能喻,将托於言,強名曰道,故道而可道,名而可名,則非常道常名矣。
常道常名者,即經所謂道常無名,而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是也。
常之為言,自然長存,無時不然,無處不有。
無名,天地之始; 此言道者天地萬物之原也。
以其絕無朕兆,故莫得而名,此即常道常名,形而上者是也。
有名,萬物之母。
此即兩儀既立,已有可名,而萬有皆從此生,乃形而下者是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 此言聖人體道在己,乃寂然不動,所存者神之時,即此可見道體之至微至妙者也。
常者,真常妙本也。
蓋無欲為靜,體之常也。
有欲為動,用之行也。
雖動靜不同時,體用必有分。
然妙本湛然,寂而常感,感而常寂,未始有間,常自若也。
故皆曰常觀者,廓然大公,寂無不照之義。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古吊切,邊際也。
此感而應之時也,於此可觀妙道之用矣。
是蓋指其動而可見處言之,周子所謂靜無而動有是也。
陳景元雲:大道邊有小路曰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此總結上意。
兩者,謂無名有名,妙與徼也。
體用一源,故曰同也。
出,即動靜之義。
謂或動或靜,而體用分焉,故曰異名。
然稱名雖殊,即本則一,故又曰同也。
惟同則性情冥而不可緻诘,是謂之玄。
凡遠而無所至極,則其色必玄,其在人心,乃淵默無象之義。
夫玄雖變通無極,深不可測,然猶有玄之心在焉。
又玄,則遣其滞玄之累也,湛然無迹而能開阖陰陽,化生不匮,在於事物最為微妙,而理事皆由此出,故雲衆妙之門。
右一章河上公名體道章,諸家多以章首數字為名。
此章包羅揆序一經之旨也。
或問有名無名,前輩多就無字有字為句,今獨不然,何耶?曰:所謂無名即道也,有名即炁也。
惟道無形而炁有兆,故以無名有名為之别。
今雲無名天地之始者,蓋謂道在天地之先而初無定名之可指,故經雲道常無名,又雲道隐無名是也。
惟道無所不在,雖超乎無物之先,然亦未嘗不在乎有物之後,故在無為無而未嘗滞於無,在有為有而未嘗局於有。
惟不可定名,而其名自古以固存,此其所以為常道常名也欤。
若直以無而名之,則是以道為專屬於無,及其無化而為有,又不可名為無矣。
有無相因,變化不已,名亦随之,則豈所謂常名哉。
瓦有無固不足以論道,苟欲必謂之無,未免淪於空寂之一偏,則天地萬化,果何自而有耶?今雲無名者,特以其寂兮寥兮,無形可狀,無名可指。
然於無形無名之中,天地萬物之理莫不畢具,此其所以不可直謂之無也。
夫道不可得而名也,惟聖人無思於言則已,苟欲立言,非名之則無以顯其道,然又恐學者尋言滞句而名道以方,故先标於篇首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旨深矣。
或問常無欲常有欲者,前輩多以常無常有為絕句,今亦不然,則所謂無欲故可,而謂之有欲可乎?曰:聖人之心何嘗有欲,今所謂有欲,乃即其起處而言耳。
當其靜而無為之時,乃無欲也。
及其應物而動,雖未嘗離 乎靜,然在於事事物物,則已有邊徼涯涘之可見,見,故對無欲而言有欲也。
欲猶從心所欲踰矩之欲耳。
朱文公答沈莊仲之問,亦雲。
徼是邊徼,如邊界相似,是說那應接處。
向來人皆作常無常有點,不若隻作常無欲常有欲看。
今若必欲以常無常有為絕句,則是常無未免淪於斷滅之頑空,而常有乃堕於執滞之常情,豈足以觀妙道之體用哉。
況以常無為句,而下文雲欲以觀其妙,則於常無之時而亦謂之欲,可乎?或問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固多就者字為句,或有以同字屬上句,何耶?曰章首既以無名有名别道與炁,次又以無欲有欲分體與用,則章末固當合而結之也。
夫道炁體用固不可無别,然初非相離而各為一物,惟徼無是道則炁無以立,無是炁則道無以寓,非是體則用無以行,非是用則體無以顯。
道宰乎炁而不囿乎炁,用着乎體而實源乎體,道即體也,炁即用也,體用一源,理物無問,故曰此兩者雲雲。
蓋雖即沖漠無眹之體,而昭然事物之用已具。
即事事物物之用,而漠然無朕之體不違。
然動靜不同名,物理必有分,是以靜而無名無欲則體也,及至於動而有名-有欲則用也,故繼之曰異名矣。
則是即靜之體而為動之用,初非指動靜為二本,及置體用於無别也,故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惟其一本而異名,所以該體用,貫動靜,混然玄同,而無可指之迹,故曰同謂之玄矣。
關尹子所謂不可側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是也。
然則所謂玄亦直寄雲耳,故又掃其滞玄之累而變化不窮矣,至哉。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才涉定名,則有對待。
相因相軋,如循連環。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和,去聲。
此六對者,相因而有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處,上聲。
此無為也,惟不落於一偏,故六對不得而有。
萬物作而不辭, 此則無不為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此大而化之也。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夫,音符。
此其所以為聖人也。
惟無為自然,則奚居奚去哉。
右二章 河上名養身,此章進學者於名迹兩忘之地也。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尚賢,名也。
貴貨,利也。
惟無所徇,則心不外馳矣。
夫所謂不見可砍者,非膠其目而不見也,使萬境之維乎吾前,惟不見其有可欲之處,則情不附物,而此心澄然矣。
所以铢視軒冕,泥看金璧,何欲之有?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強,渠良切。
知,如字。
虛心者,物我兼忘。
實腹者,精神内守。
物我兼忘,則慮不萌而志自弱矣;精神内守,則氣不餒而骨自強矣。
虛心弱志,則民自無知;實腹強骨,則民自無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夫音扶。
知音智。
聖人之道内以之治身,外以之治人,皆然。
莊子所謂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無容私焉,而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