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應兵為客者也。
為客則示之以綿綿之弱,與孫子所謂善勝者立於不勝之地同意。
不敢進寸而退尺。
徽宗注曰:不嗜殺人,故難進而易退。
疏義曰:冒矢石,臨鋒镝,以器則兇,以事則危,豈得已而用之哉?将以禁暴戢兵,安民和衆而已。
制字之義,於戎則貴其自保,於武則取其止戈,未始以樂殺為心也。
不嗜殺人,故難進而易退。
難進以言其有所守,非怯於進也,知以守則固而已。
易退以言其有所戒,非勇於退也,不趨利犯難而已。
《大司馬》閑戰陣之法,於田獵之間教以坐作進退,有疾徐疏密之節,或以鼓進則鳴镯以節之,或以鼓退則鳴铙以止之,況於赴敵,可不慎其進退之機乎?兵法曰:不動如山,取其止而能靜。
又曰:其疾如風,取其疾而能速。
惟明乎此,然後能知用兵者之深意於不敢進寸而退尺,是為得之。
是謂行無行, 徽宗注曰:善為士者不武,行而無迹。
疏義曰:武於道為下,於德為末,士志於道而據於德者,故善為士者不武。
又況三軍五兵,爻須精神心衛之運動而後從之,微乎微乎至於無形,則武豈可觌哉?宜其行而無述,在武志而不在武事,妙而不可以邊觀,無盛鶴列於麗谯之間,無徒骥於锱壇之宮者欤? 攘無臂, 徽宗注曰:善戰者不怒。
疏義曰:仁者必有勇,雖不怒而威。
《詩》曰:如震如怒。
謂之如怒,則怒出於不怒,是謂善戰者不怒。
仍無敵, 徽宗注曰:善勝敵者不争。
疏義曰:仁者無敵,雖不争而勝。
《詩》曰:時靡有争。
夫惟不争,故人亦弭其争,是謂善勝敵者不争。
執無兵。
徽宗注曰:用人之力,故無事於執兵。
疏義曰:兵要以附民為先,用兵以人和為道,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也。
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軍同力,若子弟之事父兄,若手臂之捍頭目。
延則若莫耶之長刃,嬰之者斷,銳則若莫耶之利鋒,當之者潰,無非用人之力而已,又何事於執兵哉?孟子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有所不戰,戰必勝矣,所謂用人之力者如此。
為弧矢以威天下,則威天下非不以兵革之利也。
以本勝末,言之在用力而不在兵革,所謂無事於執兵者如此。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徽宗注曰:輕敵則好戰,好戰是樂殺人也。
樂殺人者,喪其慈而失仁民愛物之心,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疏義曰:敵之不可輕也久矣,古之善用兵者,貴夫量敵而後進,戒在於輕敵故也。
觀《采薇》之師,於一月三捷,則言我之能勝敵;於小人所腓,則言敵之不能勝我。
我雖能勝敵,敵雖不能勝我,猶不忘於日戒,則敵果可輕乎?輕敵則好戰,好戰是樂殺人也。
惟其樂殺人,則喪其慈,而不能寶而持之矣。
舍其慈且勇,則於民不能施仁,於物不能博愛,而失仁民愛物之心,是以不可得志於天下。
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則知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與老氏之言不約而契。
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
徽宗注曰:聖人之用兵,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
神武不殺,而以慈為寶,故仁眇天下而無不懷,義眇天下而無不畏,是謂常勝。
疏義曰:聖人家天下,子兆民,天覆地載,海涵春育,豈使斯民堕塗炭,而不為之禁暴哉?於是不得已而用兵,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則虐民者有所不容也。
自非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其孰能與此?蓋神武不殺者,不以威形服萬物也,是緻是附,懷之以德,而以慈為寶爾。
然所謂德者,仁義而已。
故七者愛人,惡人之害之也,故仁眇天下而無不懷,所謂懷于有仁是也。
義者循理,惡人之亂之也,故義眇天下而無不畏,所謂德威惟畏是也。
然則既曰以慈為寶,又曰仁無不懷,義無不畏者,何耶?蓋由仁義行則威愛兼濟,慈故能勇矣,與莊周言熏然慈仁,而不忘於以仁為恩,以義為理同意。
惟仁無不懷,義無不畏,則民之歸之,心悅誠服,其於次勝真餘事耳,是謂常勝,不其然乎?昔成湯以不競不絿敷其政,則仁之事盡矣,以不震不動奏其勇,則義之事盡矣,七義兩盡,故能動而不括,而收莫我敢曷之效,豈非常勝之道有在於七義耶?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徽宗注曰:道炳而易見也,故載之言則甚易知;要而易守也,故見之事則甚易行。
孟子曰: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故道無難而天下無不能,有欺不能者,不知反求諸己耳。
疏義曰:道則高矣美矣,炳而易見也,故載之言則昭若日星,所以甚易知。
道一以貫之,要而易守也,故見之事則畫若準繩,所以甚易行。
即六經之說以明之,則知道之較且易也。
如溫柔敦厚《詩》之教,疏通知遠《書》之教,以至廣博易良,潔靜精微,恭儉莊欽,屬辭比事,無非載之官也。
因其言以求其旨,則知之非難矣。
《詩》以導志,《書》以導事,以至導行,導和,導陰陽,導名分,無非見之事也。
因其事以導其法,則行之非難矣。
.善夫孟子之言,有曰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蓋道者,人所共由,猶大路也,出入往來,不外是焉。
天下無不能,有欺不能者,失之.冥行而已,惑多岐者有之,好小徑者有之,或自崖而反,或半塗而廢,皆弗思之甚也,其所以不能者,不知反求諸己耳。
使其知人人有貴於己,能反而求之,則道在迩,不必求之遠,而道将為汝居矣。
老子垂教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誠歌使天下後世皆知求諸己,深造之以道也。
言有宗,事有君。
徽宗注曰:言不勝窮也,而理為之本。
事不勝應也,而道為之主。
順理而索,循道而行,天下無難矣。
疏義曰:心聲之發,自無适有,不能以巧曆計,是言不勝窮也。
故寓之筌蹄,無非言者,理雖非荃蹄之可盡,然未始外於荃蹄,則言者理為之本也。
機務之繁,日馳無窮,不可以為
為客則示之以綿綿之弱,與孫子所謂善勝者立於不勝之地同意。
不敢進寸而退尺。
徽宗注曰:不嗜殺人,故難進而易退。
疏義曰:冒矢石,臨鋒镝,以器則兇,以事則危,豈得已而用之哉?将以禁暴戢兵,安民和衆而已。
制字之義,於戎則貴其自保,於武則取其止戈,未始以樂殺為心也。
不嗜殺人,故難進而易退。
難進以言其有所守,非怯於進也,知以守則固而已。
易退以言其有所戒,非勇於退也,不趨利犯難而已。
《大司馬》閑戰陣之法,於田獵之間教以坐作進退,有疾徐疏密之節,或以鼓進則鳴镯以節之,或以鼓退則鳴铙以止之,況於赴敵,可不慎其進退之機乎?兵法曰:不動如山,取其止而能靜。
又曰:其疾如風,取其疾而能速。
惟明乎此,然後能知用兵者之深意於不敢進寸而退尺,是為得之。
是謂行無行, 徽宗注曰:善為士者不武,行而無迹。
疏義曰:武於道為下,於德為末,士志於道而據於德者,故善為士者不武。
又況三軍五兵,爻須精神心衛之運動而後從之,微乎微乎至於無形,則武豈可觌哉?宜其行而無述,在武志而不在武事,妙而不可以邊觀,無盛鶴列於麗谯之間,無徒骥於锱壇之宮者欤? 攘無臂, 徽宗注曰:善戰者不怒。
疏義曰:仁者必有勇,雖不怒而威。
《詩》曰:如震如怒。
謂之如怒,則怒出於不怒,是謂善戰者不怒。
仍無敵, 徽宗注曰:善勝敵者不争。
疏義曰:仁者無敵,雖不争而勝。
《詩》曰:時靡有争。
夫惟不争,故人亦弭其争,是謂善勝敵者不争。
執無兵。
徽宗注曰:用人之力,故無事於執兵。
疏義曰:兵要以附民為先,用兵以人和為道,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也。
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軍同力,若子弟之事父兄,若手臂之捍頭目。
延則若莫耶之長刃,嬰之者斷,銳則若莫耶之利鋒,當之者潰,無非用人之力而已,又何事於執兵哉?孟子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有所不戰,戰必勝矣,所謂用人之力者如此。
為弧矢以威天下,則威天下非不以兵革之利也。
以本勝末,言之在用力而不在兵革,所謂無事於執兵者如此。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徽宗注曰:輕敵則好戰,好戰是樂殺人也。
樂殺人者,喪其慈而失仁民愛物之心,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疏義曰:敵之不可輕也久矣,古之善用兵者,貴夫量敵而後進,戒在於輕敵故也。
觀《采薇》之師,於一月三捷,則言我之能勝敵;於小人所腓,則言敵之不能勝我。
我雖能勝敵,敵雖不能勝我,猶不忘於日戒,則敵果可輕乎?輕敵則好戰,好戰是樂殺人也。
惟其樂殺人,則喪其慈,而不能寶而持之矣。
舍其慈且勇,則於民不能施仁,於物不能博愛,而失仁民愛物之心,是以不可得志於天下。
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則知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與老氏之言不約而契。
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
徽宗注曰:聖人之用兵,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
神武不殺,而以慈為寶,故仁眇天下而無不懷,義眇天下而無不畏,是謂常勝。
疏義曰:聖人家天下,子兆民,天覆地載,海涵春育,豈使斯民堕塗炭,而不為之禁暴哉?於是不得已而用兵,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則虐民者有所不容也。
自非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其孰能與此?蓋神武不殺者,不以威形服萬物也,是緻是附,懷之以德,而以慈為寶爾。
然所謂德者,仁義而已。
故七者愛人,惡人之害之也,故仁眇天下而無不懷,所謂懷于有仁是也。
義者循理,惡人之亂之也,故義眇天下而無不畏,所謂德威惟畏是也。
然則既曰以慈為寶,又曰仁無不懷,義無不畏者,何耶?蓋由仁義行則威愛兼濟,慈故能勇矣,與莊周言熏然慈仁,而不忘於以仁為恩,以義為理同意。
惟仁無不懷,義無不畏,則民之歸之,心悅誠服,其於次勝真餘事耳,是謂常勝,不其然乎?昔成湯以不競不絿敷其政,則仁之事盡矣,以不震不動奏其勇,則義之事盡矣,七義兩盡,故能動而不括,而收莫我敢曷之效,豈非常勝之道有在於七義耶?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徽宗注曰:道炳而易見也,故載之言則甚易知;要而易守也,故見之事則甚易行。
孟子曰: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故道無難而天下無不能,有欺不能者,不知反求諸己耳。
疏義曰:道則高矣美矣,炳而易見也,故載之言則昭若日星,所以甚易知。
道一以貫之,要而易守也,故見之事則畫若準繩,所以甚易行。
即六經之說以明之,則知道之較且易也。
如溫柔敦厚《詩》之教,疏通知遠《書》之教,以至廣博易良,潔靜精微,恭儉莊欽,屬辭比事,無非載之官也。
因其言以求其旨,則知之非難矣。
《詩》以導志,《書》以導事,以至導行,導和,導陰陽,導名分,無非見之事也。
因其事以導其法,則行之非難矣。
.善夫孟子之言,有曰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蓋道者,人所共由,猶大路也,出入往來,不外是焉。
天下無不能,有欺不能者,失之.冥行而已,惑多岐者有之,好小徑者有之,或自崖而反,或半塗而廢,皆弗思之甚也,其所以不能者,不知反求諸己耳。
使其知人人有貴於己,能反而求之,則道在迩,不必求之遠,而道将為汝居矣。
老子垂教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誠歌使天下後世皆知求諸己,深造之以道也。
言有宗,事有君。
徽宗注曰:言不勝窮也,而理為之本。
事不勝應也,而道為之主。
順理而索,循道而行,天下無難矣。
疏義曰:心聲之發,自無适有,不能以巧曆計,是言不勝窮也。
故寓之筌蹄,無非言者,理雖非荃蹄之可盡,然未始外於荃蹄,則言者理為之本也。
機務之繁,日馳無窮,不可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