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十三
太學生江澄疏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徽宗注曰:武,下道也,士尚志曰仁義而已。
孔子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疏義曰: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此武所以為下道也。
士志於道,故以尚志為先。
《記》曰:士先志。
莊子曰:賢士尚志。
皆謂士之所事,在乎抗高明之志,不以德之末為務也。
志之所尚,請循其本曰仁義而已。
居仁之安宅,則有不忍人之心,故殺一無罪,非仁也。
由義之正路,則義然後取,故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善為士者不武,亦惡夫殺之傷吾仁,取之害吾義而已。
孔子之垂訓亦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然則士志於道,可不務本而由仁義行乎?此仲由能勇不能怯,所以得罪於聖人之門。
善戰者不怒, 徽宗注曰:上兵伐謀,而怒實勝思。
疏義曰:道德之威,成乎安強誠在。
夫聖武布昭,速不疾而至不行;神武不殺,幽無形而深不測。
運籌次勝,收功於萬裡,雖有智者無所用謀,蓋如兵法有取於上兵伐謀,固不戰而屈人兵矣,又奚待抗兵相加而遷於怒哉?蓋五行之理木勝土,則七情之中怒勝思。
所謂怒實勝思者,以其非良心也,累於物為所使焉。
然則上兵伐謀,固無俟於怒也。
文王所以赫斯怒者,特人怒亦怒耳。
人怒亦怒,是乃所以與民同息,而異乎人之私怒也。
若所謂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者也。
惟明乎此,然後可以言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争, 徽宗注曰:争,逆德也。
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勝敗特未定也。
不武所以成其武,不怒所以濟其怒,不争所以弭其争,三者皆出于德,故曰善。
疏義曰:兵戢而時動,有道者耀德不觀兵,順民之心,從民之欲而已,此争所以為逆德也。
争則強戰而嗜殺,争地以戰,殺人盈野,而不知禦外侮,争城以戰,殺人盈城,而不知消内患。
若然則代翕代張,相為雌雄,勝敗特未定也。
惟善為士者,不武所以成其武,故仁無不懷,義無不畏,有所謂征之以仁義者矣。
惟善戰者,不怒所以濟其怒,故動而有名,出而有功,若所謂不怒而威者矣。
惟善勝敵者,不争所以弭其争,故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有所謂不争而善勝者矣。
以此保大定功,安民和衆,武之七德於是乎在。
信斯三者,皆出于德。
既出于德,則其盡善可知,故曰善。
此有常德以立武事,所以為常武之美者欤? 善用人者為之下。
徽宗注曰:智雖落天地,不自慮也,故智者為之謀。
能雖窮海内,不自為也,故能者為之役。
辮雖雕萬物,不自說也,故辮者為之使。
疏義曰:任道者無為而尊,任事者有為而累。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任道者也。
下必有為,為天下用,任事者也。
惟其任道,則任事者為之責。
惟其無為,則有為者為之用。
是以聖人智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謂之落天地,則智通於神矣,不自慮則用人之智,故智者為之謀,所謂至智不謀是也。
能雖窮海内,不自為也,不自為則用人之能,故能者為之役,所謂大巧若拙是也。
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不自說則用人之辮,故辯者為之使,所謂大辯不言是也。
夫如是,則不自用而人樂為之用矣。
是謂不争之德, 徽宗注曰:德蕩乎名,知出乎争,才全而德不形者,未嘗聞其唱也,常和人而已。
疏義曰:成和之修,内保而不蕩,何事於名?智者以恬相養,和理出於性,何事於争?德蕩乎名,彼亦以名勝我矣。
智出乎争,彼亦以智與我争矣。
惟才全而德不形者,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然後無名争之累焉。
何謂才全?不滑其和,而與物為春。
何謂德不形?勿失其性,而德同於初。
獨立乎不争之地,未嘗先人而常随人,若哀馳他之和而不唱,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故仲尼言未嘗有聞其唱者,常和人而已矣。
非不争之德,何以與此? 是謂用人之力, 徽宗注曰:聰明者竭其視聽,智力者盡其謀能,而位之者無知也。
疏義曰:司耳目之任者,必有聰明以竭其視聽。
蓋視之辮者,以明為先,聽之察者,以聰為貴,惟近者獻厥明,遠者通厥聰,然後足以周事物之情。
當心膂之寄者,必有智力以盡其謀能。
蓋謀之善者,其智無壅,能之善者,其力無倦,惟内能用其智,外能勤其力,然後足以收功業之效。
聖人廣覽兼聽,任賢使能,其視聰明智力特餘事耳,所以用天下而不自用者,以其體道之無為故也。
《傳》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勇力撫世,守之以怯。
所謂位之者無知也,宣其然乎? 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徽宗注曰:無為為之之謂天,不争而用人,故可以配天。
可以配天則至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古之極。
極,至也。
木之至者,屋極是也。
疏義曰:天無為以之清,而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無為為之之謂天。
聖人處無為之事,則與天合德,不争而用人,猶太虛寥廓,造,化密移,付六子之自運而已,故可以配天。
記禮者稱高明配天,必繼之以無為而成,是與天合德者也。
與天合德,則上與造物者遊,而超出萬有,是謂可以配天,若是則至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古之極。
蓋極言其至也,若太極者,則以高為至,若無極者,則以遠為至,所謂屋極者,言木之至而已。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徽宗注曰:感之者為主,應之者為客,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謂之應兵。
應兵為客者也。
疏義曰:聖人之武,力旋天地而世莫睹其健,智極神明而人莫窺其奧,其於命将俱師出而與民同患者,感之斯應,亦不敢取強焉。
惟不以強勝人,故以感之者為主,應之者為客。
迫而後動,則其動也時,所謂兵戢而時動者是矣。
不得已而後起,則其起也果而不得已,所謂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者是矣。
若然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而為應兵
孔子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疏義曰: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此武所以為下道也。
士志於道,故以尚志為先。
《記》曰:士先志。
莊子曰:賢士尚志。
皆謂士之所事,在乎抗高明之志,不以德之末為務也。
志之所尚,請循其本曰仁義而已。
居仁之安宅,則有不忍人之心,故殺一無罪,非仁也。
由義之正路,則義然後取,故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善為士者不武,亦惡夫殺之傷吾仁,取之害吾義而已。
孔子之垂訓亦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然則士志於道,可不務本而由仁義行乎?此仲由能勇不能怯,所以得罪於聖人之門。
善戰者不怒, 徽宗注曰:上兵伐謀,而怒實勝思。
疏義曰:道德之威,成乎安強誠在。
夫聖武布昭,速不疾而至不行;神武不殺,幽無形而深不測。
運籌次勝,收功於萬裡,雖有智者無所用謀,蓋如兵法有取於上兵伐謀,固不戰而屈人兵矣,又奚待抗兵相加而遷於怒哉?蓋五行之理木勝土,則七情之中怒勝思。
所謂怒實勝思者,以其非良心也,累於物為所使焉。
然則上兵伐謀,固無俟於怒也。
文王所以赫斯怒者,特人怒亦怒耳。
人怒亦怒,是乃所以與民同息,而異乎人之私怒也。
若所謂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者也。
惟明乎此,然後可以言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争, 徽宗注曰:争,逆德也。
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勝敗特未定也。
不武所以成其武,不怒所以濟其怒,不争所以弭其争,三者皆出于德,故曰善。
疏義曰:兵戢而時動,有道者耀德不觀兵,順民之心,從民之欲而已,此争所以為逆德也。
争則強戰而嗜殺,争地以戰,殺人盈野,而不知禦外侮,争城以戰,殺人盈城,而不知消内患。
若然則代翕代張,相為雌雄,勝敗特未定也。
惟善為士者,不武所以成其武,故仁無不懷,義無不畏,有所謂征之以仁義者矣。
惟善戰者,不怒所以濟其怒,故動而有名,出而有功,若所謂不怒而威者矣。
惟善勝敵者,不争所以弭其争,故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有所謂不争而善勝者矣。
以此保大定功,安民和衆,武之七德於是乎在。
信斯三者,皆出于德。
既出于德,則其盡善可知,故曰善。
此有常德以立武事,所以為常武之美者欤? 善用人者為之下。
徽宗注曰:智雖落天地,不自慮也,故智者為之謀。
能雖窮海内,不自為也,故能者為之役。
辮雖雕萬物,不自說也,故辮者為之使。
疏義曰:任道者無為而尊,任事者有為而累。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任道者也。
下必有為,為天下用,任事者也。
惟其任道,則任事者為之責。
惟其無為,則有為者為之用。
是以聖人智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謂之落天地,則智通於神矣,不自慮則用人之智,故智者為之謀,所謂至智不謀是也。
能雖窮海内,不自為也,不自為則用人之能,故能者為之役,所謂大巧若拙是也。
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不自說則用人之辮,故辯者為之使,所謂大辯不言是也。
夫如是,則不自用而人樂為之用矣。
是謂不争之德, 徽宗注曰:德蕩乎名,知出乎争,才全而德不形者,未嘗聞其唱也,常和人而已。
疏義曰:成和之修,内保而不蕩,何事於名?智者以恬相養,和理出於性,何事於争?德蕩乎名,彼亦以名勝我矣。
智出乎争,彼亦以智與我争矣。
惟才全而德不形者,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然後無名争之累焉。
何謂才全?不滑其和,而與物為春。
何謂德不形?勿失其性,而德同於初。
獨立乎不争之地,未嘗先人而常随人,若哀馳他之和而不唱,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故仲尼言未嘗有聞其唱者,常和人而已矣。
非不争之德,何以與此? 是謂用人之力, 徽宗注曰:聰明者竭其視聽,智力者盡其謀能,而位之者無知也。
疏義曰:司耳目之任者,必有聰明以竭其視聽。
蓋視之辮者,以明為先,聽之察者,以聰為貴,惟近者獻厥明,遠者通厥聰,然後足以周事物之情。
當心膂之寄者,必有智力以盡其謀能。
蓋謀之善者,其智無壅,能之善者,其力無倦,惟内能用其智,外能勤其力,然後足以收功業之效。
聖人廣覽兼聽,任賢使能,其視聰明智力特餘事耳,所以用天下而不自用者,以其體道之無為故也。
《傳》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勇力撫世,守之以怯。
所謂位之者無知也,宣其然乎? 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徽宗注曰:無為為之之謂天,不争而用人,故可以配天。
可以配天則至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古之極。
極,至也。
木之至者,屋極是也。
疏義曰:天無為以之清,而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無為為之之謂天。
聖人處無為之事,則與天合德,不争而用人,猶太虛寥廓,造,化密移,付六子之自運而已,故可以配天。
記禮者稱高明配天,必繼之以無為而成,是與天合德者也。
與天合德,則上與造物者遊,而超出萬有,是謂可以配天,若是則至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古之極。
蓋極言其至也,若太極者,則以高為至,若無極者,則以遠為至,所謂屋極者,言木之至而已。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徽宗注曰:感之者為主,應之者為客,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謂之應兵。
應兵為客者也。
疏義曰:聖人之武,力旋天地而世莫睹其健,智極神明而人莫窺其奧,其於命将俱師出而與民同患者,感之斯應,亦不敢取強焉。
惟不以強勝人,故以感之者為主,應之者為客。
迫而後動,則其動也時,所謂兵戢而時動者是矣。
不得已而後起,則其起也果而不得已,所謂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者是矣。
若然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而為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