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十子以觀仲尼,則小大固可知已。

    然聖人所以能成其大者,以其得道之本宗焉。

    夫道覆載萬物者也,以道為萬物祖,故有萬不同,莫不由之,天地雖大,秋毫雖小,皆不外於覆載之内。

    所謂洋洋乎大哉,言其無不該徧,廣乎能容也。

    為物所肖而非肖物,故似不肖。

    若肖則道外有物,可名於小,豈得為大乎?自道之外,何物之有?即未始有對言之,固不可以議,其将強為之名曰大爾。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

     徽宗注曰:異乎俗世之見,而守之不失者,我之所寶也。

     疏義曰:聖人則異賢人矣,以賢視聖,猶有所異,況世俗之見?其異之也,固亦遠矣。

    所謂三寶者,在世俗則蔽於私見,妄以為小,殊不知即理以觀,乃所以為大也。

    異乎世俗之見而守之不失,則善抱而不脫,未始須臾離也,可謂寶而持之矣。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則知我有三寶,在内不在外,持之不可不至也。

    惜夫世俗之人,知寶其寶,而不知寶其所以寶,适為身之累,是以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一曰慈, 徽宗注曰:慈以愛物,仁之實也。

     疏義曰:慈以惠物為心,仁以愛人為本,故天倫以父慈為先,燕飲以慈惠為示,要之皆本於愛也,得非慈為仁之實乎?老君言道德,絕仁而寶此,曾非絕之也,欲明仁之實而已。

     二曰儉, 徽宗注曰:儉以足用,禮之節也。

     疏義曰:儉者德之共,禮於用貴稱,故儉不中禮則徧急,儉而用禮則适宜,要之皆貴於足用也,得非儉為禮之節乎?孔子言禮,與其奢也甯儉,曾非啬之也,欲明禮之節而已。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徽宗注曰:先則求勝人,尚力而不貴德。

     疏義曰:天下有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剛。

    柔則不求勝人,以濡弱謙下為表,而天下莫能與之争。

    剛則求勝人,雖以出衆為心,曷常出乎衆哉?苟或能剛不能柔,為先以求勝人,是尚力而不貴德也。

    力者争之端,尚力則好勇,而物與之敵,若莊子所謂以巧鬥力是也。

    謙者德之柄,貴德則柔巽,而物莫能賤,若《易》言天地人神皆取於謙是也。

    然則求勝人者,尚力而不貴德,孰若不求勝人者,貴德而不尚力哉?能不尚力,則知不敢為天下先,能謙抑而進於德矣,是以抑抑威儀,為德之隅。

     夫慈,故能勇; 徽宗注曰:文王視民如傷,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疏義曰:仁者必有勇,故愛人者惡人之害也。

    有德者必有威,故有常德足以立武事也。

    文王懷保小民,惠鮮鳏寡,孟子稱其視民如傷,可謂能慈矣。

    逮至赫赫斯怒,以整其旅,有武功以伐于崇,則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其勇莫能加也。

    慈故能勇,有見於是。

     儉,故能廣; 徽宗注曰:閉藏於冬,故蕃鮮於春。

    天地尚不能常侈常費,而況於人乎? 疏義曰:《易》曰:坎為隐伏。

    坎以方則北,於時為冬,萬物之所歸也,故伏藏者又於冬言之。

    又曰:震為蕃鮮。

    震以方則東,於時為春,萬物之所出也,故蕃鮮者必於春言之。

     惟閉藏於冬,然後蕃鮮於春,一氣之運而萬物之理,其消長自有時,其盈縮自有數,贍足一切而未嘗侈,化出萬有而未嘗費,天地尚然,況於人乎?且地道無成而代有終,觀夫坤為吝音,其靜也翕,是以廣生焉,則知天地不能常侈常費可知矣。

    惟其無所侈費,所以能緻其廣大,驗之人事,亦若儉故能廣而已。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徽宗注曰:不争而善勝者,天之道。

    道之尊,故為器之長。

     疏義曰:天為萬物父,化貸覆育,默旋於太虛之中,職職群動,出於機者,與之出而不辭,歸其根者,與之歸而不逆,順物自然,因其成理而已。

    然囿於生成之數者,鹹於此受命,而不能外其棄鑰,則天之道不争而善勝矣。

    道之尊,首出庶物,而天下莫能卑,故為器之長。

    老氏於知雄守雌亦曰: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蓋聖人體道之無虛,己以遊世,處乎不争之地,而天下莫能與之争,大道已行矣,豈非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欤?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徽宗注曰:世之人知勇之足以勝人,而不知慈乃能勇。

    知廣之足以誇衆,而不知儉乃能廣。

    知器長之足尚,而不知自後之為要。

    則強之徒而已,有死之道焉。

     疏義曰:三寶者,一性之真,非人為之僞也,惟物我兩忘,然後能寶而持之。

    世之人拾真逐僞,昧於至理,以我敵物,與接為構,知勇之足以勝人,以力相誇,而不知慈乃能勇,有所謂七者無敵。

    知廣之可以誇衆,以侈相靡,而不知檢乃能廣,有所謂用之不可既。

    知器長之足尚,以能 相矜,而不知自後之為要,有所謂自後者人先之。

    是皆剛強之徒而已,有死之道焉,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

    昔莊周論博大真人有曰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則慈可知矣;有曰徐而不費,以約為紀,則儉可知矣;有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後,則不敢為天下先可知矣。

    若老氏者,可謂能允蹈之,其於垂訓,非獨載之空言,又見於行事。

    世之人乃拾此而謂剛強,危其身亦弗思之甚也,真所謂蔽蒙之民。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徽宗注曰:仁人無敵於天下,故以戰則勝。

    民愛其上,若手足之捍頭目,子弟之衛父兄,效死而弗去,故以守則固。

     疏義曰:孟子曰: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所謂仁人無敵於天下,以民之所好在於七也。

    仁者無敵,則能興大利,緻大順,民之歸仁,猶水之就下,故以戰則勝,而舉萬全之功也。

    《書》曰民罔常懷,懷于有仁,荀子所謂民愛其上,若手足之捍頭目,子弟之衛父兄,然則效死勿去,以守則固者,以民之所懷在於仁也。

    昔成湯克寬克仁,乃能敷奏其勇,而莫敢不來享,是仁人無敵於天下也。

    太王有至仁,故邠人從之如歸市,是民愛其上也。

    在上者以德行仁而無敵,在下者心悅誠服而愛上,故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慈之為寶,豈小補哉。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徽宗注曰:志於仁者,其衷為天所誘。

    志於不仁者,其鑒為天所奪。

    則天所以救之衛之者,以慈而已,此三寶所以慈為先。

     疏義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蓋仁根於心性所有,天所命也。

    惟體仁則能盡性,惟盡性則能得天,故志於仁者,其衷為天所誘,所謂栽者培之,善者福之,作善降之百祥之類是也。

    志於不仁者,其鑒為天所奪,所謂傾者覆之,禍者淫之,作不善降之百殃之類是也。

    然則繼道者善,首善者仁,天道無私,常予善人,所以救之使安,衛之使固者,以其善於慈而已。

    此三寶所以慈為先,又以見仁為百善之總名,人道之大成也,好仁者無以尚之。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十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