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以及遠,則遠必自於近也。

    将緻千裡,積於跬步之不休,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可知。

    是三者,其作始也簡,原其始則小,其将畢也必巨,要其終則大,其理然也。

    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聖人見端而思末,所以索其至;睹指而知歸,所以要其宿。

    觀於遠近,默與理契,故不為福先,福亦不至,不為禍始,禍亦不來,因時而起,循理而動,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緣於有感而應之耳。

    彼天下之事日投吾前,将謝之而莫為,則眇綿之中固有不可不為者,然有而為之其易耶?必待於躊躇而後興,則不以易而為之也。

    惟不以易而為,故事之所興,鹹底成績,巍乎其有成功欤?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徽宗注曰:聖人不從事於務,故無敗。

    不以故自持,故無失。

    昧者規度而固守之,去道愈遠矣,能無敗失乎? 疏義曰:天下之理,可因不可為,可任不可執。

    為之以求成,适所以敗之;執之以求得,适所以失之。

    聖人體道之無,靜而無為,不從事於務也,斯無事任之責,故無敗。

    變而無執,不以故自持也,斯無事故之累,故無失。

    世之昧者,殊不知時無止,分無常,乃規度而固守之,蔽於一曲,不該不徧,是何異刻舟求劍、膠柱調瑟?宜其去道愈遠而不能趨變也,能無敗失者鮮矣。

     故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徽宗注曰:中道而止,半塗而廢,始勤而終怠者,凡民之情,蓋莫不然,故事常幾成而至於敗。

     疏義曰:《傳》曰:有足者可至於丘。

    則道必緻其至,中道而止則無所至矣。

    又曰:塗雖曲而通諸夏。

    則塗必同其歸,半塗而廢則無所歸矣。

    仲尼有吾弗為己之語,蓋以是也,非特為學如此。

    雖從事者亦然,使其志厭於所守,力倦於所行,始勤而終怠,則事亦無所濟矣。

    始動則悅於須臾,終怠則厭於持久,凡民之情易遷於物,始動終怠,蓋莫不然。

    惟其止而不進,廢而自畫,故事常幾成而至於敗。

    孟子興有為者之歎,所以譬掘井九仞而不及泉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徽宗注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施之於事,何為而不成? 疏義曰:成王戒卿士,必言功崇惟志,業廣惟動者,蓋内盡其心所謂志,外盡其力所謂勤。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則心已怠而力已疲,烏能不倦以終之哉?伊尹曰: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惟終始惟一,故能至誠不息,圖惟厥終。

    惟時乃日新,故能力行不倦,雖休勿休。

    以此施之於事,則事必就緒而後已,何為而不成?所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者,宣其然矣。

    《語》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以複衆人之所過。

     徽宗注曰:欲利者,以物易己。

    務學者,以博溺心。

    夫豈足以造乎無為?聖人不以利累形,欲在於不欲,人我之養,畢足而止,故不貴難得之貨,不以人滅天。

    學在於不學,緝熙於光明而已,故以複衆人之所過。

    道之不明也,賢者過之,況衆人乎?複其過而反之性,此絕學者所以無憂而樂。

     疏義曰:莊子言次性命之情以饕富貴,則欲利者,以物易己而汩歌於俗。

    列子言學者以多方喪生,則務學者,以博溺心而維學無統。

    夫豈足以造乎無為?夫所謂無為莫貴乎虛,莫善乎靜而已。

    以物易己則喪己於物,方且與動馳,不知即動而靜。

    以博溺心則心枝而疑,方且為實礙,不知損實為虛。

    故不足以造乎無為也。

    聖人不然,不以利累形,求之在我也,所欲在内而不在外,欲出於不欲而已。

    共利為悅,共給為安,不拘一世之利為己私分,在乎兼足天下焉,正莊子所謂人我之養,畢足而止。

    是以不貴難得之貨,不以人滅天,則去人為之僞也。

    所學在心而不在進,學在於不學而已。

    因性所有,習以成之,不以支離曼衍益其真,期於朝徹見獨焉,正《詩》所謂學有緝熙於光明也,故以複衆人之所過。

    蓋窮巧極珍,難得之貨也。

    聖人不貴之者,欲使民不遷於物而已,可謂我無欲而民自足矣。

    舍本趨末,衆人之所過也。

    聖人以複其過者,欲救其過,使歸諸道而已,可謂常善救人而無棄人矣。

    蓋道之不明也,賢者過之。

    賢人則異乎衆人,賢者之智,猶有所謂過,況衆人乎?複其過而反之性,則性修反德,德至而同於初,将至於見道而絕學,任其性命之情,無适而不樂,此絕學所以無憂也。

    若顔氏之子忘仁義禮樂,而箪瓢捽茹不改其樂,其於聖人樂以忘憂,為殆庶幾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徽宗注曰: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豈或使之,性之自然而已。

    輔其自然,故能成其性。

    為者敗之,故不敢為。

    此聖人所以恃道化而不任智巧。

     疏義曰:天運乎上,不産而化,地處乎下,不長而育,萬物盈於天地之間,若動若植,萌區異狀,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也。

    聖人贊天地之化育,而萬物得由其道者,豈或使之?其生化形色,智力消息,性之自然而已。

    輔其自然,則不益生,不勸成,因其固然,付之自爾,故能成其性也。

    然而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甯,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所以成其性者,豈假人力為之哉?為者敗之,且有助長之失,故不敢為。

    此聖人所以恃道化,而不恃智巧也。

    恃道化則順物自然而無容私,不任智巧則去智與故而循天理,将無為而萬物化矣。

    彼刻楮者,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鮮矣,何足以語道化之妙。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徽宗注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之善為道者,使由之而已。

    反其常然,道可載而與之俱,無所施智巧焉,故曰愚。

    三代而下,釋夫恬惔無為,而悅夫哼哼之意,屈折禮樂以正天下之形,籲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将以明民,名曰治之,而亂孰甚焉? 疏義曰:聖人以道在天下,善貸曲成而其仁顯,故民可使由之。

    巧妙功深而其用藏,故不可使知之。

     《易》所謂百姓曰用而不知,孟子言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矣是也。

    古之善為道者,每得乎此,以謂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推此以化民,則民莫不由之。

    得之於觀感,反其常然,而複性之本,将以愚之也。

    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故無所施其智巧焉。

    蓋天下有常然,曲直無待於鈞繩,圓方無待於規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纏索,相忘於道術,而去其智巧之心,斯不失其常然矣。

    自非善為道者,何以臻此?三代而下,釋夫恬惔無為,而不知處無為之事,悅夫哼哼之意,而不知行不言之教。

    屈折禮樂,以正天下之形而失之戕賊,是待鈞繩規矩而後正也。

    籲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過於村伛,是待繩約膠漆而後固也。

    若是則失其常然矣,将以明民,名曰治之,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