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蓋愛之利之,所以得其心也。
緻其所惡,則失其心也。
此有以愛之,彼斯愛我矣,故親若父母。
此有以利之,彼斯利我矣,故襁負其子而至焉。
苟咈人以從欲,厲民以自養,緻其所惡焉,則莫不相攜持而去矣。
然則無愛利之心,而肆虐以為威,多忌諱之禁,而苛察以為明,則不能以政裕民,民将散而之四方,百姓且不足矣,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孰知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之道乎?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徽宗注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生則純白不備,而或罔上以非其道。
疏義曰: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故掊鬥折衡而民不争。
然則存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爻有機心,所以發漢陰丈人之論也。
蓋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而天下之理得。
機械既作則機事必形,機事既形則機心必生,機心生,則昔之虛者俄且實,昔之一者俄且散,所謂無所與雜,潔而不污者,殆或虧矣,此純白所以不備也。
将見智詐相攻,巧僞日滋,或罔上以非其道者有之,此聖人有作,在宥天下,所以去此患也。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徽宗注曰:仗巧勝則人趨末,而異服奇器出以亂俗。
疏義曰: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饑,故先王使民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慮夫末作以傷農也。
至德之世,其民愚而樸,惟知日用飲食,孰有多伎巧者哉?蓋使巧勝則人趨末,而異服奇器出以亂俗。
古之為治者,凡異服奇器鬻于市,入于宮,則國有常刑,所以敦本抑末,使斯民複敦痝淳固之俗爾。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微宗注曰:克核太至者,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疏義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故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
苟為簡發數米,滋法令以蓋其衆,将以止盜而盜不盡矣,莊子所謂克核太至,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蓋謂是也。
蓋民愚無知,撫之則後,虐之則雠,自非以寬服民,孰肯遷善遠罪者哉?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徽宗注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甯,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聖人天地而已,故民曰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疏義曰:天其運乎,惟運之以無為,故純粹不雜,職生覆而無所不覆。
地其處乎,惟處之以無為,故靜止不變,職形載而無所不載。
純粹而不雜,其清可知,靜止而不變,其甯可知,凡以得夫無為故也。
天地氤氲,萬物化生,以兩無為相合而萬物化也。
觀天地則見聖人,夫何為哉?法天地而已。
夫然故暴悍勇力者化而為願,旁僻曲私者化而為公,舉滅其賊心,皆進其獨志,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矣。
我好靜而民自正, 徽宗注曰: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夫豈待鈎繩規矩而後正哉? 疏義曰:镒明則塵垢不止,水靜則須眉可燭,镒與水所以能若是者,以一而不變,能定能應故也。
《傳》以謂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蓋言其靜也。
至人之用心,守靜笃而不以動違性,亦若是而已。
順其自然,勿撄勿擾而已。
夫豈待鈎繩規矩而後正哉?是以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經曰:清靜為天下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徽宗注曰: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耳。
無以擾之,民将自富。
疏義曰:治大國若烹小鮮,蓋烹魚煩則漬,治民煩則惑,在宥天下,相忘於道術,如魚之相忘於江湖,則無事而生定矣。
足國裕民之道,其本於無事乎?然則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爾。
後之變古亂常以取禍敗者,安知富民之道。
我無欲而民自樸。
徽宗注曰:不尚賢則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同乎無欲而民性得矣。
疏義曰:舉賢則民相軋,故不尚賢使民不争。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故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也,不貴貨也,則不見可欲矣。
聖道群心之用,我無欲則同乎無欲矣。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而素樸民性得矣。
蓋樸者,道之全體,未散於器者也。
民複其樸,則見道不見物,而所見勝所睹。
苟不能酒心去欲,方且為物紋,方且為緒使,則民失其樸,湛於人僞,尚何能還太古之風哉?老氏着書,有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有曰罪莫大於可欲,有曰少私寡欲,以欲之害性,不可不去之也。
孟子曰: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也。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 徽宗注曰:在宥天下,下知有之,而無欣欣之樂。
疏義曰:天下有常性,一性有常德,不可為也,為之則僞,不可擾也,擾之則憂。
惟在之使不淫其性,宥之使不遷其德,舉一世於澹漢之域,然後百姓皆謂我官然,所謂下知有之者如此。
下知有之,則性不益其生,德不虧其全,舒通平泰,無欣欣之樂而親譽有所不及矣。
孟子曰:王者之民,皡皡如也。
其政悶悶之謂欤? 其民淳淳; 徽宗注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疏義曰:素樸者,民之性。
能見素抱樸,然後純粹不雜,靜一不變,且至於明白入素,無為複樸焉。
私欲者,民之情。
能少私寡欲,然後克於勝己,善於養心,且至於背私為公,不見可欲焉。
其民淳淳,莫大乎此。
其政察察, 徽宗注曰: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然以苛為明,此察察之政。
疏義曰:治之要在知道,道要不煩。
聖人以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蓋愛之利之,所以得其心也。
緻其所惡,則失其心也。
此有以愛之,彼斯愛我矣,故親若父母。
此有以利之,彼斯利我矣,故襁負其子而至焉。
苟咈人以從欲,厲民以自養,緻其所惡焉,則莫不相攜持而去矣。
然則無愛利之心,而肆虐以為威,多忌諱之禁,而苛察以為明,則不能以政裕民,民将散而之四方,百姓且不足矣,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孰知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之道乎?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徽宗注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生則純白不備,而或罔上以非其道。
疏義曰: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故掊鬥折衡而民不争。
然則存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爻有機心,所以發漢陰丈人之論也。
蓋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而天下之理得。
機械既作則機事必形,機事既形則機心必生,機心生,則昔之虛者俄且實,昔之一者俄且散,所謂無所與雜,潔而不污者,殆或虧矣,此純白所以不備也。
将見智詐相攻,巧僞日滋,或罔上以非其道者有之,此聖人有作,在宥天下,所以去此患也。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徽宗注曰:仗巧勝則人趨末,而異服奇器出以亂俗。
疏義曰: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饑,故先王使民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慮夫末作以傷農也。
至德之世,其民愚而樸,惟知日用飲食,孰有多伎巧者哉?蓋使巧勝則人趨末,而異服奇器出以亂俗。
古之為治者,凡異服奇器鬻于市,入于宮,則國有常刑,所以敦本抑末,使斯民複敦痝淳固之俗爾。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微宗注曰:克核太至者,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疏義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故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
苟為簡發數米,滋法令以蓋其衆,将以止盜而盜不盡矣,莊子所謂克核太至,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蓋謂是也。
蓋民愚無知,撫之則後,虐之則雠,自非以寬服民,孰肯遷善遠罪者哉?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徽宗注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甯,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聖人天地而已,故民曰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疏義曰:天其運乎,惟運之以無為,故純粹不雜,職生覆而無所不覆。
地其處乎,惟處之以無為,故靜止不變,職形載而無所不載。
純粹而不雜,其清可知,靜止而不變,其甯可知,凡以得夫無為故也。
天地氤氲,萬物化生,以兩無為相合而萬物化也。
觀天地則見聖人,夫何為哉?法天地而已。
夫然故暴悍勇力者化而為願,旁僻曲私者化而為公,舉滅其賊心,皆進其獨志,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矣。
我好靜而民自正, 徽宗注曰: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夫豈待鈎繩規矩而後正哉? 疏義曰:镒明則塵垢不止,水靜則須眉可燭,镒與水所以能若是者,以一而不變,能定能應故也。
《傳》以謂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蓋言其靜也。
至人之用心,守靜笃而不以動違性,亦若是而已。
順其自然,勿撄勿擾而已。
夫豈待鈎繩規矩而後正哉?是以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經曰:清靜為天下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徽宗注曰: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耳。
無以擾之,民将自富。
疏義曰:治大國若烹小鮮,蓋烹魚煩則漬,治民煩則惑,在宥天下,相忘於道術,如魚之相忘於江湖,則無事而生定矣。
足國裕民之道,其本於無事乎?然則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爾。
後之變古亂常以取禍敗者,安知富民之道。
我無欲而民自樸。
徽宗注曰:不尚賢則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同乎無欲而民性得矣。
疏義曰:舉賢則民相軋,故不尚賢使民不争。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故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也,不貴貨也,則不見可欲矣。
聖道群心之用,我無欲則同乎無欲矣。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而素樸民性得矣。
蓋樸者,道之全體,未散於器者也。
民複其樸,則見道不見物,而所見勝所睹。
苟不能酒心去欲,方且為物紋,方且為緒使,則民失其樸,湛於人僞,尚何能還太古之風哉?老氏着書,有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有曰罪莫大於可欲,有曰少私寡欲,以欲之害性,不可不去之也。
孟子曰: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也。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 徽宗注曰:在宥天下,下知有之,而無欣欣之樂。
疏義曰:天下有常性,一性有常德,不可為也,為之則僞,不可擾也,擾之則憂。
惟在之使不淫其性,宥之使不遷其德,舉一世於澹漢之域,然後百姓皆謂我官然,所謂下知有之者如此。
下知有之,則性不益其生,德不虧其全,舒通平泰,無欣欣之樂而親譽有所不及矣。
孟子曰:王者之民,皡皡如也。
其政悶悶之謂欤? 其民淳淳; 徽宗注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疏義曰:素樸者,民之性。
能見素抱樸,然後純粹不雜,靜一不變,且至於明白入素,無為複樸焉。
私欲者,民之情。
能少私寡欲,然後克於勝己,善於養心,且至於背私為公,不見可欲焉。
其民淳淳,莫大乎此。
其政察察, 徽宗注曰: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然以苛為明,此察察之政。
疏義曰:治之要在知道,道要不煩。
聖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