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十一 太學生江澄疏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徽宗注曰:道無問,問無應,知道者默而識之,無所事言。

    齧缺問於王倪,所以四問而四不知,多言數窮,離道遠矣。

     疏義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政者,物之精也。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雖欲言之,不可得也,故無問。

    蓋有門故可問,道無門也,孰得而問之?有問故可應,道無問也,孰得而應之?然則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為道者解乎此,謂道可以神受而不可以言傳,謂道可以心契而不可以迹求,於是至言去言,造忘言之妙,必以默而識之。

    方将目擊而道存,不可以容聲,又奚事於言哉?《易》言默而成之,列子言默而得之,謂是故也。

    昔齧缺之問於王倪也,既問之以物之所同是,又問之以知其所不知,複問之以物無知,與夫知之非不知,不知之非知,四問而王倪四不知。

    非不知也,蓋知之為淺,不知為深,知之為外,不知為内,其不知是乃真知也。

    若夫辮者之囿言多而未免乎累,孰知道不可言,言而非欤? 塞其兌,閉其門, 徽宗注曰:塗卻守神,退藏於密。

     疏義曰: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鍵,塞其兌則無内外之韄,和豫通而不失其兌矣。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曰以心鬥,閉其門則無心鬥之患,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矣。

    莊子所謂塗卻守神,《易》所謂退藏於密是也。

    蓋塗其卻則冥於無問,不為物誘,故能抱神以靜而與神為一,所謂塞其兌也。

    藏於密則複性之本,物無自而入,故能藏於天而與天為一,所謂閉其門也。

    廣成子曰:慎汝内,閉汝外。

     挫其銳,解其紛, 徽宗注曰:以深為根,以約為紀。

     疏義曰:銳如火之形,不能無傷,有以挫之則不傷矣。

    紛如絲之紛,不能無亂,有以解之則不亂矣。

    莊子所謂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是也。

    蓋深與《易》言極深而研幾之深同,以深為根,則不逐於末流,處物不傷物,物莫之能傷,所謂挫其銳也。

    約與孟子言守約而施博之約同,以約為紀,則不以博溺心,萬方陳乎前而不得以入合,所謂解其紛也。

    和其光,同其塵, 徽宗注曰:與物委蛇,而同其波。

     疏義曰:和以言其不乖,同以言其不異。

    和其光則光而不耀,非若形碟成光者也。

    同其塵則大同於物,非若離世異俗者也。

    莊子所謂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已。

    惟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委蛇曲折,不與物逢,未嘗崖異以自處,然後能之。

     是謂玄同。

     徽宗注曰:道複乎至幽,合乎至一,至幽之謂玄,一之謂同。

    玄同則萬物與我,将擇焉而不可得,豈竊竊然自投於親疏利害貴賤之問為哉? 疏義曰:入於窈冥之門,秘而不示道,複乎至幽也。

    冥於渾淪之初,斂萬為一道,合乎至一也。

    複乎至幽,則藏諸用,妙而小矣,故至幽之謂玄。

    合乎至一,則總攝萬殊,不同同之矣。

    惟夫小而辮於物,得其所一而同焉,則知物自無物,我亦非我,物我兩忘,萬物與我為一,将擇焉而不得,豈竊竊然自投於親疏利害貴賤之間為哉?凡以本無是數者故也。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徽宗注曰:世之人愛惡相攻而有戚疏之态,情僞相感而有利害之見,用拾相權而有貴賤之分,反複更代,未始有極,奚足為天下貴?知道者忘言,忘言者泯好惡,忘情僞,離用舍,而玄同於一性之内,良貴至足,天下兼忘,故為天下貴。

     疏義曰: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自為是非,自為得失。

    同於己則愛之,異於己則惡之,愛惡相攻而有戚疏之态。

    離乎情者則為非,離乎僞者則為是,情僞相感而有利害之見。

    已用者賤失之而憂,當時者貴得之而喜,用舍相權而有貴賤之分。

    是數者橋起片合,反複更代,一消一息,未始有極,其去道也遠矣,奚足為天下貴?則以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知道者解乎此,極物之真而守其本,忘言而去言之之累,好非所好,惡非所惡,而泯好惡,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不可得而親疏。

    情非為真,僞非為妄,而忘情僞,故不就利,不違害,不可得而利害。

    無用為用,用非有用,而離用舍,故何貴何賤,貴賤不在己,不可得而貴賤。

    惟知一性之有真,不見天下之有僞,良貴至足,天下兼忘,故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徽宗注曰:正者道之常,奇者道之變,無事者道之真。

    國以正定,兵以奇勝,道之真,無容私焉。

    順物自然,而天下治矣。

     疏義曰:正直為正,正者止於一也,惟止於一,則獨存常今矣,以正者道之常也。

    正複為奇,奇者反於正也,惟反於正,則不主故常矣,以奇者道之變也。

    真變於物,未始有無,真在於内,則不外從事者矣,以無事道之真也。

    正國何先?定於一而已。

    蓋國以正定故也,孟子所謂一正而國定是已。

    持勝有道,尚謀而已。

    蓋兵以奇勝故也,莊子所謂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是已。

    真者精誠之至,虛緣然後可以葆真,以道之真無容私焉故也。

    無容私則非人為之僞,順物自然而已,若然則不治天下而天下治矣。

    經曰: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

     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徽宗注曰: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政其所惡則散。

    今也無愛利之心,而多忌諱之禁,民将散而之四方,故民彌貧。

     疏義曰: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