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十
太學生江澄疏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徽宗注曰:聖人之心,萬物之照也。
虛而能受,靜而能應,如鑒對形,以彼妍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何常之有?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
此之謂以百姓心為心。
莊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疏義曰:心虛一而靜,惟虛故能運實,惟靜故能攝動。
虛靜者,萬物之本也。
聖人極物之真而守其本,是以無所不包,而照知四方。
莊子以謂聖人之心,萬物之照,蓋言虛而能受,靜而能應,無常心故也。
猶之鑒焉,不将不迎,妍醜畢見,無所次擇;猶之谷焉,受而能應,巨細皆赴,無所去取,何常之有?雖然《易》以立心勿怛為兇,孟子以無怛産有。
怛心者,惟士為能,此言無怛心何耶?蓋道所謂怛以變故常,所謂無常者,非若《易》所謂勿怛也,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則其無常是乃所以為有常也。
觀諸天道,其視聽自民,其明畏自民,以無心也。
聖人無心,法天而已,故莊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徽宗注曰:善否相非,誕信相譏,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豈德也哉?德善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則見萬情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
真僞兩忘,是非一緻,是謂全德之人。
此舜之於象,所以誠信而喜之。
疏義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善否相非也。
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誕信相譏也。
蓋有善而惡為之惡,則善否不并行,離乎僞必着乎情,則誕信不相伴,事物之常分也。
世俗之情,膠於物而不探其理,執於事而不揣其本,方且好好而惡惡,方且排非而提是,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自徇殊面而不知大同,豈德也哉。
聖人以真冥妄,萬态一視而無取舍之心,善否信誕,蓋将簡之而不得,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知本無善惡也。
見萬情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知本無誕信也。
真妄同於一真,而真僞兩忘,彼是莫得其偶,而是非一緻,則其善也,其信也,皆出於德,異乎世俗之所謂善與信焉,是為全德之人。
此舜之於象,誠信而喜之,非僞也,故聖人不億不信。
聖人之在天下喋喋,為天下渾其心。
徽宗注曰:方其在天下,則吉兇與民同患,雖無常心,而不可以不戒也。
故所以為己,則惵惵然不自暇逸;所以為天下,則齊善否,同信誕,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
疏義曰:知此而辨焉者,聖人所以處己;覺此而冥焉者,聖人所以待。
物。
是以責己重以周,而待人輕以約,故方其在天下,則自為之時也,方且與民同患,兢兢以為之戒,業業以緻其慎,雖無常心,不敢易也,故雖休勿休,惵惵然不自暇逸。
及其為天下,則應物之時也,是以冥美惡於一緻,付是非於兩行,齊善否,同信誕,恢詭谲怪,道通為一,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徽宗注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故聖人以百姓為心,聖人作而萬物睹,故百姓皆注其耳目。
百姓惟聖人之視聽,則聖人者,民之父母也。
矜憐撫奄,若保赤子而仁覆天下。
疏義曰:天雖高而其監卑,天雖遠而其察迩,以天道無心,因物為心故也。
是以未嘗用目,自我民視而無所不視,未嘗用耳,自我民聽而無所不聽,惟天聰明,惟聖時憲,亦以百姓心為心而已。
以百姓心為心,則無所容心而得民之心,故動而有作,如大明東升,有目有趾者,待是以成功焉,百姓有不注其耳目者乎?《易》所謂聖人作而萬物睹是也。
大觀在上,下觀而化,視儀而動,聽唱而行,則百姓惟聖人之視聽也。
百姓惟聖人之視聽,則聖人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之於子,愛之惟恐其不至,保之惟恐其或傷,鞠我育我,顧我複我,其德厚矣。
聖人之於人,不翅於父母,則其矜憐撫奄,若保赤子,不可以已也。
聖人之治化覆天下,以此故也。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徽宗注曰: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天機自張,與出俱生,天機自止,與入俱死。
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
疏義曰:無動而生有,有極而歸無,有無之相生,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己。
凡類聚群分之殊情,飛走動植之異狀,莫不皆然,則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也。
且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自無出有,則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天機自張,與出俱生;從有入無,則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天機自止,與入俱死。
然生者死之始,死者生之終,死於此者未必不生於彼,死生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紀,則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也。
造化之所始,所謂精氣為物也。
陰陽之所變,所謂遊魂為變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徽宗注曰:與死生為徒者,出入乎死生之機,固未免夫累。
疏義曰:大道既隐,裂為多岐,悅生者累於形,而不知身非我有,故蔽于道之動,憑其強陽而為生之徒。
趨寂者忘其身,而不知不形之形,故溺于道之靜,止於枯槁而為死之徒。
與死生為徒,固已囿於出入之機,而未免生死之累,皆非道之全也。
夫數始於一,立於兩,成於三,天地相合而為十,則三者數之成,十者數之全也。
與死生為徒者,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以數該之,於其十而得三焉,則以囿於出入之機者,固莫逃乎陰陽之數故也。
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徽宗注曰:責麼而背理,忘生而徇利,凡民之生,動之死地,則其生也,與死奚擇? 疏義曰:生非我有,則責生者非也。
是以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一或責生而背理,固有形不離而生亡者矣。
生者德之光,則忘生者亦非也。
是以能尊生者,不以利累形,一或忘生而徇利,固有物有餘而形不養者矣。
蚩蚩之民,大惑大愚,不解不靈,伥伥而往,沖沖而活,食生者矜生大厚而不知遺生,忘生者殘生傷性而不知衛生,摘壇索塗,動之死地,形雖未亡而心且死矣。
莊子謂之宵人,楊子謂之夜人者,此也。
雖謂之不死奚益?則其生也,與死奚擇?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徽宗注曰:生之徒悅生而累形,死之徒趣寂而忘身。
動之死地,桁楊者相接也,刑獄者相望也,是皆不知身之為大患,生之為有涯,而存生之過厚耳。
古之得道者,富貴不以養傷身,貧賤不以利累形,不樂壽,不哀夭,朝徹而見獨,故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
疏義曰:道之不明,以智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與死生為徒,所謂過之者
徽宗注曰:聖人之心,萬物之照也。
虛而能受,靜而能應,如鑒對形,以彼妍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何常之有?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
此之謂以百姓心為心。
莊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疏義曰:心虛一而靜,惟虛故能運實,惟靜故能攝動。
虛靜者,萬物之本也。
聖人極物之真而守其本,是以無所不包,而照知四方。
莊子以謂聖人之心,萬物之照,蓋言虛而能受,靜而能應,無常心故也。
猶之鑒焉,不将不迎,妍醜畢見,無所次擇;猶之谷焉,受而能應,巨細皆赴,無所去取,何常之有?雖然《易》以立心勿怛為兇,孟子以無怛産有。
怛心者,惟士為能,此言無怛心何耶?蓋道所謂怛以變故常,所謂無常者,非若《易》所謂勿怛也,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則其無常是乃所以為有常也。
觀諸天道,其視聽自民,其明畏自民,以無心也。
聖人無心,法天而已,故莊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徽宗注曰:善否相非,誕信相譏,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豈德也哉?德善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則見萬情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
真僞兩忘,是非一緻,是謂全德之人。
此舜之於象,所以誠信而喜之。
疏義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善否相非也。
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誕信相譏也。
蓋有善而惡為之惡,則善否不并行,離乎僞必着乎情,則誕信不相伴,事物之常分也。
世俗之情,膠於物而不探其理,執於事而不揣其本,方且好好而惡惡,方且排非而提是,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自徇殊面而不知大同,豈德也哉。
聖人以真冥妄,萬态一視而無取舍之心,善否信誕,蓋将簡之而不得,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知本無善惡也。
見萬情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知本無誕信也。
真妄同於一真,而真僞兩忘,彼是莫得其偶,而是非一緻,則其善也,其信也,皆出於德,異乎世俗之所謂善與信焉,是為全德之人。
此舜之於象,誠信而喜之,非僞也,故聖人不億不信。
聖人之在天下喋喋,為天下渾其心。
徽宗注曰:方其在天下,則吉兇與民同患,雖無常心,而不可以不戒也。
故所以為己,則惵惵然不自暇逸;所以為天下,則齊善否,同信誕,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
疏義曰:知此而辨焉者,聖人所以處己;覺此而冥焉者,聖人所以待。
物。
是以責己重以周,而待人輕以約,故方其在天下,則自為之時也,方且與民同患,兢兢以為之戒,業業以緻其慎,雖無常心,不敢易也,故雖休勿休,惵惵然不自暇逸。
及其為天下,則應物之時也,是以冥美惡於一緻,付是非於兩行,齊善否,同信誕,恢詭谲怪,道通為一,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徽宗注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故聖人以百姓為心,聖人作而萬物睹,故百姓皆注其耳目。
百姓惟聖人之視聽,則聖人者,民之父母也。
矜憐撫奄,若保赤子而仁覆天下。
疏義曰:天雖高而其監卑,天雖遠而其察迩,以天道無心,因物為心故也。
是以未嘗用目,自我民視而無所不視,未嘗用耳,自我民聽而無所不聽,惟天聰明,惟聖時憲,亦以百姓心為心而已。
以百姓心為心,則無所容心而得民之心,故動而有作,如大明東升,有目有趾者,待是以成功焉,百姓有不注其耳目者乎?《易》所謂聖人作而萬物睹是也。
大觀在上,下觀而化,視儀而動,聽唱而行,則百姓惟聖人之視聽也。
百姓惟聖人之視聽,則聖人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之於子,愛之惟恐其不至,保之惟恐其或傷,鞠我育我,顧我複我,其德厚矣。
聖人之於人,不翅於父母,則其矜憐撫奄,若保赤子,不可以已也。
聖人之治化覆天下,以此故也。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徽宗注曰: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天機自張,與出俱生,天機自止,與入俱死。
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
疏義曰:無動而生有,有極而歸無,有無之相生,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己。
凡類聚群分之殊情,飛走動植之異狀,莫不皆然,則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也。
且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自無出有,則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天機自張,與出俱生;從有入無,則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天機自止,與入俱死。
然生者死之始,死者生之終,死於此者未必不生於彼,死生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紀,則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也。
造化之所始,所謂精氣為物也。
陰陽之所變,所謂遊魂為變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徽宗注曰:與死生為徒者,出入乎死生之機,固未免夫累。
疏義曰:大道既隐,裂為多岐,悅生者累於形,而不知身非我有,故蔽于道之動,憑其強陽而為生之徒。
趨寂者忘其身,而不知不形之形,故溺于道之靜,止於枯槁而為死之徒。
與死生為徒,固已囿於出入之機,而未免生死之累,皆非道之全也。
夫數始於一,立於兩,成於三,天地相合而為十,則三者數之成,十者數之全也。
與死生為徒者,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以數該之,於其十而得三焉,則以囿於出入之機者,固莫逃乎陰陽之數故也。
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徽宗注曰:責麼而背理,忘生而徇利,凡民之生,動之死地,則其生也,與死奚擇? 疏義曰:生非我有,則責生者非也。
是以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一或責生而背理,固有形不離而生亡者矣。
生者德之光,則忘生者亦非也。
是以能尊生者,不以利累形,一或忘生而徇利,固有物有餘而形不養者矣。
蚩蚩之民,大惑大愚,不解不靈,伥伥而往,沖沖而活,食生者矜生大厚而不知遺生,忘生者殘生傷性而不知衛生,摘壇索塗,動之死地,形雖未亡而心且死矣。
莊子謂之宵人,楊子謂之夜人者,此也。
雖謂之不死奚益?則其生也,與死奚擇?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徽宗注曰:生之徒悅生而累形,死之徒趣寂而忘身。
動之死地,桁楊者相接也,刑獄者相望也,是皆不知身之為大患,生之為有涯,而存生之過厚耳。
古之得道者,富貴不以養傷身,貧賤不以利累形,不樂壽,不哀夭,朝徹而見獨,故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
疏義曰:道之不明,以智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與死生為徒,所謂過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