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九
太學生江激疏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徽宗注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疏義曰:有太易,有太初。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
謂之太初,則以雜乎芒芴之間,神化為氣之時也,當是時,未始有物,窅然空然,惟無而已,則太初之先一無所有者,有無故也。
莊子所謂有無也者,是已謂之者無,蓋無有矣。
既曰無有,斯無名矣。
且天無立物之名,物有生而名自着,物成數定,然後多寡可名焉。
方其無有,則未始有物,未始有物,則非貌像聲色之可求也,孰得而名之?經曰無名天地之始,又曰道常無名。
然則無名有無者,道之體也,道之體本無也,而無不廢有,是以無動.不生無而生有,象茲所兆,自無适有,數始立焉,則一之所起,本於太初而已,此道降而出者爾。
若夫道冥於無,則複於渾淪,氣且未見,一亦不可得矣,所謂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列子所謂易變而為一是也。
一生二, 徽宗注曰:,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從之。
疏義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則以有天有地,然後上下有差故爾。
乾,天也,其數奇。
坤,地也,其數耦。
故易稱天一地二,有天然後有地,則天一而地二次之也。
水淵而虛,因實以成體,辨而後有,察於卦為坎,坎藏一也,故一曰水。
火動而速,因止以成體,合而後有,見於卦為離,離圍二焉,故二曰火。
自道而降,水幾於道,然水中有火,相繼以成,則水一而火二次之也。
天一生水,於物為精,地二生火,於物為神,惟天下之至精能為天下之至神,則人之生也,因精集神,體像斯具,精為身之本,精全則神王,守而勿失,與神為一矣。
是以不離精謂之神人,則精具而神從之也。
二生三, 徽宗注曰: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疏義曰:數始於一,立於兩,成於三。
一者奇也,獨奇不生。
二者耦也,獨耦不成。
一奇一耦,而三且生矣。
推本言之,道之大原,其獨無對,萬物雖多,與我為一。
既謂之一,不得無言,則一者一物,而言之者又一物也,是一與言為二矣。
一為奇,二為耦,奇耦相生,有二則有三也,是二與一為三矣。
夫自無适有,以至於三,婁以聚之至於無窮,蓋數之自然而不可易者也。
三生萬物。
徽宗注曰:天筆一於北,地耦二於南,人成位於三,三才具而萬象分矣。
号物之數謂之萬,自此以往,曆不能計。
疏義曰:渾淪既判,輕清上積得乎陽,而其數奇,故天兆一於北。
重濁下凝得乎陰,而其數耦,故地耦二於南。
然天統元氣,地統元形,必有統元識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必有職教化者,是則天地設位而人成位乎其中矣。
三才既具,則本乎天者親上屬,天清而散,本乎地者親下屬,地濁而聚,類聚群分之殊情,飛走動植之異狀,林林以生,職職以殖,而萬象分矣。
舉天下萬物之多,莫不因於此,故《易》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三生萬物,自此以往,巧曆不能計。
然号物之數謂之萬,以其多者号而讀之也,彼其芸芸紛錯,可勝計耶?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微宗注曰:陰止而靜,萬物負焉,君子所以曰入而息。
陽融而亨,萬物抱焉,聖人所以向明而治。
必有陰陽之中,沖氣是已。
莊子曰:至陽赫赫,至陰肅肅。
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疏義曰:瑩天功明萬物之謂陽,幽無形深不測之謂陰,陽以動吐,陰以靜翕,故陰止而靜。
陽以熙之,陰以凝之,故陽融而亨。
惟止而靜,故萬物之生,其後之所負者,皆陰而背北。
惟融而亨,故萬物之生,其前之所抱者,皆陽而胸南。
以萬物負陰,故君子順陰之義,所以日入而息,以夜道極陰也,《易》所謂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是已。
以萬物抱陽,故聖人所以向明而治,以晝道極陽也,《語》所謂恭己正南面而已是也。
非陰陽無以成沖氣,沖氣則天一為之本,天五為之中也。
非沖氣無以成至和,和則不偏於陽,不毗於陰,陰陽之中也。
莊子曰:至陽赫赫,至陰肅肅。
蓋陽明陰晦,赫赫則遂於大明之上,至彼至陽之·原也;陽生陰殺,肅肅則入於窈冥之門,至彼至陰之原也。
肅肅出乎天而天氣下降,赫赫發乎地而地氣上騰,天地氤氲,萬物化醇,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楊雄亦曰:天地交而萬物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徽宗注曰:物罔隆而不殺,事靡盛而不衰,陰陽之運,事物之理也。
消息盈虛,與之偕行而不失其和,其惟聖人乎?故孤寡不谷,人之所惡,而王公以為稱,己極而返,己滿而損,所以居上而不危。
疏義曰:升極而降,故高者下之。
盛極而衰,故饒者取之。
妙而為陰陽,散而為事物,莫不皆然,則物罔隆而不殺,事靡盛而不衰,陰陽之運,事物之理也。
聖人探本知微,是以時消而消,時息而息,彼為盈虛,與之為盈虛,保合大和,與時偕行而不失,故雖孤寡不谷,名之賤者以為稱而不恥也。
彼天下之勢,極者雖必虧,此則守其成而不虧,知己極而返也;滿者雖又溢,此則持其盈而不溢,知己滿而損也。
所以長守富貴,居上而不危欤?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徽宗注曰:木落則糞本,損之而益故也。
月盈則必食,益之而損故也。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然則王公之所稱,乃所以緻益而處貴高之道。
疏義曰:凡木之生,以敷榮蕃鮮為益,以凋瘁搖落為損,木落則有所損,然且糞其本焉,是乃所以為益也。
《易》言損而不已必益,所謂損之而益也。
月昱乎晝,至陰之精,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方其盈也,可謂益矣,然過滿而食,損之者至矣。
《易》言益而不已鈴次,所謂益之而損也。
然則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況於人乎?是以孤寡不谷,王公以為稱,雖若自損,乃所以政益而處貴高之道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為教父。
徽宗注曰:以強制弱,以剛勝柔,人之所教也。
我之所教,則異乎此。
強粱者有我而好争,有死之道。
智者觀之,因以為戒,故将以為教父。
疏義曰:自事言之,弱固不可敵強,柔亦不能
疏義曰:有太易,有太初。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
謂之太初,則以雜乎芒芴之間,神化為氣之時也,當是時,未始有物,窅然空然,惟無而已,則太初之先一無所有者,有無故也。
莊子所謂有無也者,是已謂之者無,蓋無有矣。
既曰無有,斯無名矣。
且天無立物之名,物有生而名自着,物成數定,然後多寡可名焉。
方其無有,則未始有物,未始有物,則非貌像聲色之可求也,孰得而名之?經曰無名天地之始,又曰道常無名。
然則無名有無者,道之體也,道之體本無也,而無不廢有,是以無動.不生無而生有,象茲所兆,自無适有,數始立焉,則一之所起,本於太初而已,此道降而出者爾。
若夫道冥於無,則複於渾淪,氣且未見,一亦不可得矣,所謂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列子所謂易變而為一是也。
一生二, 徽宗注曰:,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從之。
疏義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則以有天有地,然後上下有差故爾。
乾,天也,其數奇。
坤,地也,其數耦。
故易稱天一地二,有天然後有地,則天一而地二次之也。
水淵而虛,因實以成體,辨而後有,察於卦為坎,坎藏一也,故一曰水。
火動而速,因止以成體,合而後有,見於卦為離,離圍二焉,故二曰火。
自道而降,水幾於道,然水中有火,相繼以成,則水一而火二次之也。
天一生水,於物為精,地二生火,於物為神,惟天下之至精能為天下之至神,則人之生也,因精集神,體像斯具,精為身之本,精全則神王,守而勿失,與神為一矣。
是以不離精謂之神人,則精具而神從之也。
二生三, 徽宗注曰: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疏義曰:數始於一,立於兩,成於三。
一者奇也,獨奇不生。
二者耦也,獨耦不成。
一奇一耦,而三且生矣。
推本言之,道之大原,其獨無對,萬物雖多,與我為一。
既謂之一,不得無言,則一者一物,而言之者又一物也,是一與言為二矣。
一為奇,二為耦,奇耦相生,有二則有三也,是二與一為三矣。
夫自無适有,以至於三,婁以聚之至於無窮,蓋數之自然而不可易者也。
三生萬物。
徽宗注曰:天筆一於北,地耦二於南,人成位於三,三才具而萬象分矣。
号物之數謂之萬,自此以往,曆不能計。
疏義曰:渾淪既判,輕清上積得乎陽,而其數奇,故天兆一於北。
重濁下凝得乎陰,而其數耦,故地耦二於南。
然天統元氣,地統元形,必有統元識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必有職教化者,是則天地設位而人成位乎其中矣。
三才既具,則本乎天者親上屬,天清而散,本乎地者親下屬,地濁而聚,類聚群分之殊情,飛走動植之異狀,林林以生,職職以殖,而萬象分矣。
舉天下萬物之多,莫不因於此,故《易》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三生萬物,自此以往,巧曆不能計。
然号物之數謂之萬,以其多者号而讀之也,彼其芸芸紛錯,可勝計耶?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微宗注曰:陰止而靜,萬物負焉,君子所以曰入而息。
陽融而亨,萬物抱焉,聖人所以向明而治。
必有陰陽之中,沖氣是已。
莊子曰:至陽赫赫,至陰肅肅。
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疏義曰:瑩天功明萬物之謂陽,幽無形深不測之謂陰,陽以動吐,陰以靜翕,故陰止而靜。
陽以熙之,陰以凝之,故陽融而亨。
惟止而靜,故萬物之生,其後之所負者,皆陰而背北。
惟融而亨,故萬物之生,其前之所抱者,皆陽而胸南。
以萬物負陰,故君子順陰之義,所以日入而息,以夜道極陰也,《易》所謂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是已。
以萬物抱陽,故聖人所以向明而治,以晝道極陽也,《語》所謂恭己正南面而已是也。
非陰陽無以成沖氣,沖氣則天一為之本,天五為之中也。
非沖氣無以成至和,和則不偏於陽,不毗於陰,陰陽之中也。
莊子曰:至陽赫赫,至陰肅肅。
蓋陽明陰晦,赫赫則遂於大明之上,至彼至陽之·原也;陽生陰殺,肅肅則入於窈冥之門,至彼至陰之原也。
肅肅出乎天而天氣下降,赫赫發乎地而地氣上騰,天地氤氲,萬物化醇,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楊雄亦曰:天地交而萬物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徽宗注曰:物罔隆而不殺,事靡盛而不衰,陰陽之運,事物之理也。
消息盈虛,與之偕行而不失其和,其惟聖人乎?故孤寡不谷,人之所惡,而王公以為稱,己極而返,己滿而損,所以居上而不危。
疏義曰:升極而降,故高者下之。
盛極而衰,故饒者取之。
妙而為陰陽,散而為事物,莫不皆然,則物罔隆而不殺,事靡盛而不衰,陰陽之運,事物之理也。
聖人探本知微,是以時消而消,時息而息,彼為盈虛,與之為盈虛,保合大和,與時偕行而不失,故雖孤寡不谷,名之賤者以為稱而不恥也。
彼天下之勢,極者雖必虧,此則守其成而不虧,知己極而返也;滿者雖又溢,此則持其盈而不溢,知己滿而損也。
所以長守富貴,居上而不危欤?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徽宗注曰:木落則糞本,損之而益故也。
月盈則必食,益之而損故也。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然則王公之所稱,乃所以緻益而處貴高之道。
疏義曰:凡木之生,以敷榮蕃鮮為益,以凋瘁搖落為損,木落則有所損,然且糞其本焉,是乃所以為益也。
《易》言損而不已必益,所謂損之而益也。
月昱乎晝,至陰之精,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方其盈也,可謂益矣,然過滿而食,損之者至矣。
《易》言益而不已鈴次,所謂益之而損也。
然則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況於人乎?是以孤寡不谷,王公以為稱,雖若自損,乃所以政益而處貴高之道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為教父。
徽宗注曰:以強制弱,以剛勝柔,人之所教也。
我之所教,則異乎此。
強粱者有我而好争,有死之道。
智者觀之,因以為戒,故将以為教父。
疏義曰:自事言之,弱固不可敵強,柔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