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而動之死地,所謂不及者也。
蓋生之徒溺於或使,不能忘年而喪我,常悅生而累形。
死之徒蔽於莫為,不能為壽而存形,常趣寂而忘身。
二家之議,各得其一,察焉以自好,雖然不該不徧,一曲之士也,是以與民不畏威。
動之死地者,同於不能攝生焉。
蓋為内刑者,陰陽賊之;為外刑者,金木訊之。
惟宵人之離外刑,是以桁楊者相接也,刑獄者相望也,陷于罪罟亦雲多矣,是皆不知身之為大息,生之為有涯,存生之太厚爾。
古之得道者異乎此,知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故富貴不以養傷生,異乎食生而背理者;知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故食賤不以利累形,異乎忘生而徇利者。
知有所謂未嘗死,未嘗生,故不樂壽而不為生之徒;知吾有不忘者存,故不哀夭而不為死之徒。
疏觀洞照,獨立乎萬物之上,物無得以偶之者,殆将先天地而無始,後天地而無終,亘古今而常存矣,是豈生生之厚哉。
莊子所謂朝徹而見獨,故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蓋得乎此。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過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徽宗注曰:善攝生者,形全精複,與天為一,其天守全,其神無卻,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故沓物而不折,物莫之能傷也。
《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出入于死生之機者,物莫不然。
知死生之說,而超然通乎物之所造,其惟至人乎。
疏義曰:造乎不形,而知形之不形,所以形全;不搖其精,而能精而又精,所以精複。
形全而不虧,精複而不失,則去彼人為之僞,合於自然之天,庸詛知天之非人,人之非天耶?且将與天為一矣。
若然則得全於天而其天守全,塗卻守神而其神無卻,潛行不窒,實之所不能礙,蹈火不熱,火之所不能焚,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高之所不能危,死生驚懼不入乎胸中,故物而不懾,物莫之能傷焉。
則其不遇兕虎而禽獸弗能賊,不被甲兵而白刃無所加宜矣。
《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夫一晦一明。
晝夜相承,負陰抱陽,囿於出入之機者,莫逃乎此。
如枭之夜明晝昏,鹞之晝明夜昏,非晝夜之異果枭也,不能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也。
凡謂之物而不明乎道者,莫不皆然。
唯至人達萬物之理,而知死生之說,超然通乎物之所造,故能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而無所聽,參萬歲而一成純,曾何死生之足累欤?謂之無死地,不其然乎? 道生之章第五十 道生之, 徽宗注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
疏義曰:《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然不動,道之體也,故常無為。
感而遂通,道之用也,故無不為。
萬物之多,職職陳露,原其生出,皆本乎道,所謂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也。
莊子民:兩無為相合而萬物化。
其幾是欤? 德畜之, 徽宗注曰:物得以生謂之德。
疏義曰:生者,德之光。
物之未形,無以見德,及其有生,各得其得焉。
即其有生言之,故謂之德,蓋德以得之故也。
莊子所謂物得以生謂之德,則德畜之也。
物形之, 徽宗注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疏義曰:陰止而靜,則留者陰也。
陽動而吐,則動者陽也。
獨陽不生,故不留不足以生物。
獨陰不成,故留而不動亦不足以生物。
物以陰陽留動而後生,生理以物成而後具,茲非物形之之謂乎? 勢成之。
徽宗注曰:形質既具,體勢斯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其勢然也。
疏義曰:一囿於物,形質之所以具也。
形質既具,體勢之所以成也。
若鶴經之長,若凫經之短,自然相形;若天之自高,若地之自下,自然相傾。
茲非形質具而體勢成乎?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徽宗注曰:萬物莫不首之者,道也。
成而上者,德也。
尊故能勝物而小之,貴故物莫能賤之。
孟子曰: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非德故也。
疏義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故萬物首之所以為道,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故成而上者,所以為德,以道對德,則道尊而德貴,惟尊也,故勝物而小之,若莊子言天地雖大,未離其内是也。
以德對物,則德為貴而物為賤,惟貴也,故物莫能賤之,莊子言至貴國爵并焉是也。
孟子曰趙孟之貴,趙孟能賤之,則以趙孟之貴非所謂良貴,在物而非德爾。
若夫德,則所謂人人有貴於己者,不可得而賤也,故為天下貴。
《傳》曰:獨有之人,是之謂至貴。
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徽宗注曰:物有時而弊,勢有時而傾,真君高世,良貴在我,不假勢物,而常自若也。
疏義曰:或作之而動,或止之而止者,物也。
或相形以長短,或相傾以高下者,勢也。
時運無窮,勢物有盡,一囿於物,烏能無弊?一麗於勢,烏能無傾?惟夫真君高世,萬物莫能卑,良貴在我,不因人而得,非假於物也,故無時而弊,非假於勢也,故無時而傾,此所以無古無今而常自若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徽宗注曰:别而言,則有道德勢物之異;合而言,則皆出于道。
道者,萬物之奧也。
萬物化作而道與之生,萬物斂藏而道與之成。
出乎震,成乎艮,養乎坤,覆乎乾,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已,道實冒之。
疏義曰:自道生之至勢成之,别而言之,四者所以不同,合而言之,則皆總乎道。
故天地為大,皆有其奧,而道則生天生地;人卒雖衆,皆有其奧,而人則相造乎道,此道所以為萬物之奧也。
春氣發而百草生,萬物之化作也,道則由天之人,與之出而不辭。
正得秋而萬寶成,萬物之斂藏也,道則由人之天,與之入而不拒。
以至雷以動之而出乎震,艮以止之而成乎艮,坤以藏之而養焉,乾以君之而覆焉,剛柔相摩,生出六子而成變化,八卦相蕩,運行日月而為寒暑,品物由是以流形,百昌由是以出入,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已。
孰使之然哉?道實冒之爾。
老氏於生畜長育成熟養覆皆歸於道,蓋合而言之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徽宗注曰:生則兆於動出,為則效於變化,長則見於統壹,道之降,而在德者爾。
然生而不有其功,為而不恃其能,長而不睹其刻制之巧,非德之妙而小者,孰能與此?故曰是謂玄德。
疏義曰:莊子曰昭昭生於冥冥,則反隐而之顯,故有兆於動出之意。
《易》曰變化雲為,為則作之而不止,故有效於變化之意。
經曰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長則以貴得民,故有見於統一之意。
此三者,降於道而在德者爾。
生者自生,化者自化,無愛利之心,此之
蓋生之徒溺於或使,不能忘年而喪我,常悅生而累形。
死之徒蔽於莫為,不能為壽而存形,常趣寂而忘身。
二家之議,各得其一,察焉以自好,雖然不該不徧,一曲之士也,是以與民不畏威。
動之死地者,同於不能攝生焉。
蓋為内刑者,陰陽賊之;為外刑者,金木訊之。
惟宵人之離外刑,是以桁楊者相接也,刑獄者相望也,陷于罪罟亦雲多矣,是皆不知身之為大息,生之為有涯,存生之太厚爾。
古之得道者異乎此,知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故富貴不以養傷生,異乎食生而背理者;知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故食賤不以利累形,異乎忘生而徇利者。
知有所謂未嘗死,未嘗生,故不樂壽而不為生之徒;知吾有不忘者存,故不哀夭而不為死之徒。
疏觀洞照,獨立乎萬物之上,物無得以偶之者,殆将先天地而無始,後天地而無終,亘古今而常存矣,是豈生生之厚哉。
莊子所謂朝徹而見獨,故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蓋得乎此。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過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徽宗注曰:善攝生者,形全精複,與天為一,其天守全,其神無卻,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故沓物而不折,物莫之能傷也。
《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出入于死生之機者,物莫不然。
知死生之說,而超然通乎物之所造,其惟至人乎。
疏義曰:造乎不形,而知形之不形,所以形全;不搖其精,而能精而又精,所以精複。
形全而不虧,精複而不失,則去彼人為之僞,合於自然之天,庸詛知天之非人,人之非天耶?且将與天為一矣。
若然則得全於天而其天守全,塗卻守神而其神無卻,潛行不窒,實之所不能礙,蹈火不熱,火之所不能焚,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高之所不能危,死生驚懼不入乎胸中,故物而不懾,物莫之能傷焉。
則其不遇兕虎而禽獸弗能賊,不被甲兵而白刃無所加宜矣。
《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夫一晦一明。
晝夜相承,負陰抱陽,囿於出入之機者,莫逃乎此。
如枭之夜明晝昏,鹞之晝明夜昏,非晝夜之異果枭也,不能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也。
凡謂之物而不明乎道者,莫不皆然。
唯至人達萬物之理,而知死生之說,超然通乎物之所造,故能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而無所聽,參萬歲而一成純,曾何死生之足累欤?謂之無死地,不其然乎? 道生之章第五十 道生之, 徽宗注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
疏義曰:《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然不動,道之體也,故常無為。
感而遂通,道之用也,故無不為。
萬物之多,職職陳露,原其生出,皆本乎道,所謂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也。
莊子民:兩無為相合而萬物化。
其幾是欤? 德畜之, 徽宗注曰:物得以生謂之德。
疏義曰:生者,德之光。
物之未形,無以見德,及其有生,各得其得焉。
即其有生言之,故謂之德,蓋德以得之故也。
莊子所謂物得以生謂之德,則德畜之也。
物形之, 徽宗注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疏義曰:陰止而靜,則留者陰也。
陽動而吐,則動者陽也。
獨陽不生,故不留不足以生物。
獨陰不成,故留而不動亦不足以生物。
物以陰陽留動而後生,生理以物成而後具,茲非物形之之謂乎? 勢成之。
徽宗注曰:形質既具,體勢斯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其勢然也。
疏義曰:一囿於物,形質之所以具也。
形質既具,體勢之所以成也。
若鶴經之長,若凫經之短,自然相形;若天之自高,若地之自下,自然相傾。
茲非形質具而體勢成乎?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徽宗注曰:萬物莫不首之者,道也。
成而上者,德也。
尊故能勝物而小之,貴故物莫能賤之。
孟子曰: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非德故也。
疏義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故萬物首之所以為道,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故成而上者,所以為德,以道對德,則道尊而德貴,惟尊也,故勝物而小之,若莊子言天地雖大,未離其内是也。
以德對物,則德為貴而物為賤,惟貴也,故物莫能賤之,莊子言至貴國爵并焉是也。
孟子曰趙孟之貴,趙孟能賤之,則以趙孟之貴非所謂良貴,在物而非德爾。
若夫德,則所謂人人有貴於己者,不可得而賤也,故為天下貴。
《傳》曰:獨有之人,是之謂至貴。
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徽宗注曰:物有時而弊,勢有時而傾,真君高世,良貴在我,不假勢物,而常自若也。
疏義曰:或作之而動,或止之而止者,物也。
或相形以長短,或相傾以高下者,勢也。
時運無窮,勢物有盡,一囿於物,烏能無弊?一麗於勢,烏能無傾?惟夫真君高世,萬物莫能卑,良貴在我,不因人而得,非假於物也,故無時而弊,非假於勢也,故無時而傾,此所以無古無今而常自若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徽宗注曰:别而言,則有道德勢物之異;合而言,則皆出于道。
道者,萬物之奧也。
萬物化作而道與之生,萬物斂藏而道與之成。
出乎震,成乎艮,養乎坤,覆乎乾,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已,道實冒之。
疏義曰:自道生之至勢成之,别而言之,四者所以不同,合而言之,則皆總乎道。
故天地為大,皆有其奧,而道則生天生地;人卒雖衆,皆有其奧,而人則相造乎道,此道所以為萬物之奧也。
春氣發而百草生,萬物之化作也,道則由天之人,與之出而不辭。
正得秋而萬寶成,萬物之斂藏也,道則由人之天,與之入而不拒。
以至雷以動之而出乎震,艮以止之而成乎艮,坤以藏之而養焉,乾以君之而覆焉,剛柔相摩,生出六子而成變化,八卦相蕩,運行日月而為寒暑,品物由是以流形,百昌由是以出入,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已。
孰使之然哉?道實冒之爾。
老氏於生畜長育成熟養覆皆歸於道,蓋合而言之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徽宗注曰:生則兆於動出,為則效於變化,長則見於統壹,道之降,而在德者爾。
然生而不有其功,為而不恃其能,長而不睹其刻制之巧,非德之妙而小者,孰能與此?故曰是謂玄德。
疏義曰:莊子曰昭昭生於冥冥,則反隐而之顯,故有兆於動出之意。
《易》曰變化雲為,為則作之而不止,故有效於變化之意。
經曰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長則以貴得民,故有見於統一之意。
此三者,降於道而在德者爾。
生者自生,化者自化,無愛利之心,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