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之俗,則徇末而棄本,非可久之道。
疏義曰:正朝廷以正百官,則朝廷者,出治之原。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則富庶者興治之本,欲出緻治之道,必在能興治之本。
故舜之命契,文在於命稷播種之後,孟子言不違農時,爻在於申以孝悌之前。
凡以農者,國之本也。
王者所以能長且久,實本是道。
然則尚賢使能,以緻朝廷之治而不知力穑積用,以成富庶之俗,是為徇末棄本,非可久之道。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徽宗注曰:券内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
行乎無名,則惟施是畏,志乎期費,則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财有餘以為榮,不足以為辱,估侈滅義,驕淫矜誇,豈道也哉? 疏義曰:券内者,有諸己而行之者也。
券外者,無諸己而為之者也。
無名者,妙道之體。
期費者,有待乎物。
券内者行乎無名,故取足於身而惟施是畏。
券外者志乎期費,故樂通於物,而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
服文采,厭飲食,則恥惡衣惡食而未足與議也。
帶利劍,則不知以恬惔為上也。
資财有餘以為榮,不足以為辱,則非窮亦樂、通亦樂也。
若是則估侈滅義,驕淫矜誇,豈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徽宗注曰:建中以該上下,故不拔。
疏義曰:中者,天下之大本。
惟允執厭中,然後能成位乎兩間,無所偏倚,貫通上下而該之得非,建中以該上下之謂乎,得中則制命,故拔。
《書》曰:建中于民。
惟能用其中於民,則民不能忘。
善建而不拔可知矣。
善抱者不脫, 徽宗注曰:抱一以應萬變,故不脫。
疏義曰:一者,天下之至精。
惟協于克一,然後能丕冒乎群動,出而交物,酬醉萬變,而應之得非,抱一以應萬變之謂乎,守一則勿失,故不脫。
經曰:抱一能無離乎?惟能抱一而不離於精,則精與神合,善抱而不脫可知矣。
子孫以祭祀不辍。
徽宗注曰: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離於精,若是者,豈行一國與當年,蓋将及天下與來世,其傳也遠矣。
疏義曰:孟子曰:中道而立,建中而不外乎道,則能應天下以妙用。
莊子曰:一之精通,抱一而不離於精,則能合天下之至神。
妙用不窮,曆萬世而無弊;至神周流,妙萬物而無方。
若是者,功被海宇,澤及祚裔。
所施彌博,豈特行於一國之近,蓋将普及於天下。
所曆彌久,豈特行於當年之頃,蓋将覃及於來世。
子子孫孫保祭祀於億萬斯年之永,其傳也遠矣,甯不諒哉。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徽宗注曰: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謂道之真以治身也。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所謂其緒餘以治人也。
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謂其土直以治天下國家也。
其修彌遠,其德彌廣,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耳。
故餘而後長,豐而後普,於道為外。
疏義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始則修之身,終則修之天下。
自内以及外,自近以及遠,修德之序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者,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具者,精誠之至,故修之身而真,所謂道之真以治身也。
《書》曰:道積于厥躬。
則治身以道之真可知矣。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者,蓋德既足乎己矣,以齊其家則綽有餘裕,以施諸鄉則悠久不息,所謂其緒餘以治人也。
莊子曰:行於萬物者道,上治人者事。
則治人以緒餘可知矣。
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者,蓋德既分於人矣,施之邦國則充足飽滿,達之天下則兼覆廣被,所謂其土直以治天下國家也。
楊子曰:天下雖大,治之在道。
則治天下國家以土直可知矣。
其修彌遠,則德音不已,至於悠遠,所謂迩可遠在茲是也。
其德彌廣,則盛德曰新,至於廣運,所謂德廣所及是也。
在我者皆其真也,則真在内,所以受於天。
在彼者特其末耳,則末在外,所以播之遠,故餘而後長,豐而後普,於道為外也。
蓋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乃餘乃長,乃豐乃普,皆道出而為德,所以於道為外。
然則聖人以道治身而不離於真,至於修之天下,特其緒餘土直時出而應之耳。
所以為真者,無所損益焉,聖人所以貴真,有在是欤?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徽宗注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故以身觀身而身治,推此類也。
天下有常然,以之觀天下,而天下治矣。
疏義曰:一身之微,萬物畢足,至理全於性真,天樂融於大和,其或波流,與物俱徘,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者,誠不足以明之耳。
惟反身而誠,至虛而無件,至靜而勿撄,然後能内觀取足,物無不備,且将欣然自得於性命之際,其為樂莫大矣。
蓋所樂在外,則其樂也小,所樂在内,則其樂也大,此反身而誠,所以為莫大之樂也。
孟子之言爻及於此者,蓋以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已。
故以身觀身而身治,推此類也。
天下有常然,誘然皆生,同焉皆得,以我心之所同然者,推而達之天下,則類焉者應而不失其常然之心矣。
以之觀天下,則不治天下而天下治矣。
觀之為義,必上有以觀下,然後下得以觀上。
以上觀下,若《易》所謂中正以觀天下是也;以下觀上,若《周官》所謂使萬民觀治象是也。
其上下觀也如此,則從之者輕矣。
《記》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正與此合。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徽宗注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疏義曰:夫乾确然,其道若難,而示人常易。
夫坤頹然,其道若繁,而示人常簡。
乾坤以易簡示人,故法象為可觀,以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故也。
易知而不病其難知,易從而不病其難從,則天下才理雖隐於至迹,可以洞察而無餘蘊,又奚往而不得之哉?由是觀之,則知聖人所守彌約,所施彌博,以易簡而得之者也,故曰觀天地則見聖人。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徽宗注曰:惟民生厚,因物有遷,含德之厚,不遷於物,則氣專而志一。
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疏義曰:秉彜之民,孰不好是懿德?然與接為構,故鮮克舉之。
惟民生厚,言德之根於性也,因物有、遷,則性之淪於僞矣。
惟含德之厚者,然後不見異物而遷焉,不遷於物,則氣專而志一。
故列子曰: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
氣者虛而待物,氣專則靜而不雜,與《經》所謂專氣政柔者是也。
志者心之所之,志一則
疏義曰:正朝廷以正百官,則朝廷者,出治之原。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則富庶者興治之本,欲出緻治之道,必在能興治之本。
故舜之命契,文在於命稷播種之後,孟子言不違農時,爻在於申以孝悌之前。
凡以農者,國之本也。
王者所以能長且久,實本是道。
然則尚賢使能,以緻朝廷之治而不知力穑積用,以成富庶之俗,是為徇末棄本,非可久之道。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徽宗注曰:券内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
行乎無名,則惟施是畏,志乎期費,則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财有餘以為榮,不足以為辱,估侈滅義,驕淫矜誇,豈道也哉? 疏義曰:券内者,有諸己而行之者也。
券外者,無諸己而為之者也。
無名者,妙道之體。
期費者,有待乎物。
券内者行乎無名,故取足於身而惟施是畏。
券外者志乎期費,故樂通於物,而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
服文采,厭飲食,則恥惡衣惡食而未足與議也。
帶利劍,則不知以恬惔為上也。
資财有餘以為榮,不足以為辱,則非窮亦樂、通亦樂也。
若是則估侈滅義,驕淫矜誇,豈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徽宗注曰:建中以該上下,故不拔。
疏義曰:中者,天下之大本。
惟允執厭中,然後能成位乎兩間,無所偏倚,貫通上下而該之得非,建中以該上下之謂乎,得中則制命,故拔。
《書》曰:建中于民。
惟能用其中於民,則民不能忘。
善建而不拔可知矣。
善抱者不脫, 徽宗注曰:抱一以應萬變,故不脫。
疏義曰:一者,天下之至精。
惟協于克一,然後能丕冒乎群動,出而交物,酬醉萬變,而應之得非,抱一以應萬變之謂乎,守一則勿失,故不脫。
經曰:抱一能無離乎?惟能抱一而不離於精,則精與神合,善抱而不脫可知矣。
子孫以祭祀不辍。
徽宗注曰: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離於精,若是者,豈行一國與當年,蓋将及天下與來世,其傳也遠矣。
疏義曰:孟子曰:中道而立,建中而不外乎道,則能應天下以妙用。
莊子曰:一之精通,抱一而不離於精,則能合天下之至神。
妙用不窮,曆萬世而無弊;至神周流,妙萬物而無方。
若是者,功被海宇,澤及祚裔。
所施彌博,豈特行於一國之近,蓋将普及於天下。
所曆彌久,豈特行於當年之頃,蓋将覃及於來世。
子子孫孫保祭祀於億萬斯年之永,其傳也遠矣,甯不諒哉。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徽宗注曰: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謂道之真以治身也。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所謂其緒餘以治人也。
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謂其土直以治天下國家也。
其修彌遠,其德彌廣,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耳。
故餘而後長,豐而後普,於道為外。
疏義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始則修之身,終則修之天下。
自内以及外,自近以及遠,修德之序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者,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具者,精誠之至,故修之身而真,所謂道之真以治身也。
《書》曰:道積于厥躬。
則治身以道之真可知矣。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者,蓋德既足乎己矣,以齊其家則綽有餘裕,以施諸鄉則悠久不息,所謂其緒餘以治人也。
莊子曰:行於萬物者道,上治人者事。
則治人以緒餘可知矣。
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者,蓋德既分於人矣,施之邦國則充足飽滿,達之天下則兼覆廣被,所謂其土直以治天下國家也。
楊子曰:天下雖大,治之在道。
則治天下國家以土直可知矣。
其修彌遠,則德音不已,至於悠遠,所謂迩可遠在茲是也。
其德彌廣,則盛德曰新,至於廣運,所謂德廣所及是也。
在我者皆其真也,則真在内,所以受於天。
在彼者特其末耳,則末在外,所以播之遠,故餘而後長,豐而後普,於道為外也。
蓋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乃餘乃長,乃豐乃普,皆道出而為德,所以於道為外。
然則聖人以道治身而不離於真,至於修之天下,特其緒餘土直時出而應之耳。
所以為真者,無所損益焉,聖人所以貴真,有在是欤?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徽宗注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故以身觀身而身治,推此類也。
天下有常然,以之觀天下,而天下治矣。
疏義曰:一身之微,萬物畢足,至理全於性真,天樂融於大和,其或波流,與物俱徘,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者,誠不足以明之耳。
惟反身而誠,至虛而無件,至靜而勿撄,然後能内觀取足,物無不備,且将欣然自得於性命之際,其為樂莫大矣。
蓋所樂在外,則其樂也小,所樂在内,則其樂也大,此反身而誠,所以為莫大之樂也。
孟子之言爻及於此者,蓋以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已。
故以身觀身而身治,推此類也。
天下有常然,誘然皆生,同焉皆得,以我心之所同然者,推而達之天下,則類焉者應而不失其常然之心矣。
以之觀天下,則不治天下而天下治矣。
觀之為義,必上有以觀下,然後下得以觀上。
以上觀下,若《易》所謂中正以觀天下是也;以下觀上,若《周官》所謂使萬民觀治象是也。
其上下觀也如此,則從之者輕矣。
《記》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正與此合。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徽宗注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疏義曰:夫乾确然,其道若難,而示人常易。
夫坤頹然,其道若繁,而示人常簡。
乾坤以易簡示人,故法象為可觀,以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故也。
易知而不病其難知,易從而不病其難從,則天下才理雖隐於至迹,可以洞察而無餘蘊,又奚往而不得之哉?由是觀之,則知聖人所守彌約,所施彌博,以易簡而得之者也,故曰觀天地則見聖人。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徽宗注曰:惟民生厚,因物有遷,含德之厚,不遷於物,則氣專而志一。
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疏義曰:秉彜之民,孰不好是懿德?然與接為構,故鮮克舉之。
惟民生厚,言德之根於性也,因物有、遷,則性之淪於僞矣。
惟含德之厚者,然後不見異物而遷焉,不遷於物,則氣專而志一。
故列子曰: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
氣者虛而待物,氣專則靜而不雜,與《經》所謂專氣政柔者是也。
志者心之所之,志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