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以為大直者,有不可得而控者矣。
謂之不求其肆者,此也,豈非若屈之意欤?莊子於《人間世》言:内直者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為徒。
蓋人間世者,出而應乎人也。
内既徒於人,不可以徑庭,宜其外曲焉,則大直若屈可知矣。
大巧若拙, 徽宗注曰:賦物之形,而圓方曲直,不睹其妙,故若拙。
疏義曰:聖人至無,以供其求,善貸且成而其巧妙者,亦猶造化賦物之形者也。
是以圓方而不離於規矩,曲直而不違其繩墨,形體自着,藻色自彰,若有真宰而不得其朕焉。
是雖方圓曲直,各盡其妙,所以為大巧者,有不可得而測識者矣。
謂之莫睹其妙者此也,豈非若拙之謂欤?莊子於《大宗師》言:履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為巧。
蓋大宗師者,萬物之所宗也。
萬物既宗,則生而不有,宜其不為巧,則大巧若拙可知矣。
大辯若讷。
徽宗注曰:不言之辮,是謂大辮,惠施多方,其辦小矣。
疏義曰:至言去言,得於忘言,然後為言之至。
所責千不言之辮者,其至言去言之謂欤?莊子曰:大辮不一唁言。
夫惟不言,是謂大辮。
聖人不以善辦為能,深造默識,至理所存,不官而喻,無俟於容聲,故若饷。
彼惠施之多方,特辨者之囿也,支離曼衍而不得其要,曾何足以語極,飲其道舛而一不合,駁而不純,自謂辮且博,不幾於一蚊一虻之勞,則其辮亦以小矣,孰知不官之辦?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徽宗注曰:陽動而躁,枚勝寒。
陰止而靜,故勝熱。
二者毗乎陰陽而不适乎中,方且為物汨,方且與動争,烏能正天下?惟無勝寒之躁,勝熱之靜,則不雜而清,抱神而靜,天下将自正。
疏義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受天地之中,禀沖和之氣。
一動而躁,則發於陽,而其熱焦火,故勝寒。
一止而靜,則息於陰,而其寒凝冰,故勝熱。
二者既有陰陽之患,則喜毗於陽,怒毗於陰,而不适厭中,非所謂發而皆中節也。
若然則方且為物汨,淪胥於波蕩之域,方且與動争,交戰於利害之塗,陰陽為之寇,宜其不能正天下也。
惟無勝寒之躁,使之陽而不散,無勝熱之靜,使之陰而不密,然後能清靜為天下正。
蓋不雜而清,斯為請之至,若所謂嘐乎其清者是也。
抱神以靜,斯為靜之至,若所謂寂然不動者是也。
必靜必清,則表正而影必端,天下不期正而官正矣。
老氏於道常無為亦曰: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謂之無為,則澹然而已。
求其勝寒之躁,勝熱之靜,蓋無有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徽宗注曰:以道治天下者,民各樂其業而無所争,糞其田疇而已。
疏義曰:在天下以道,故天下不淫其性;宥天下以道,故天下不遷其德。
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則耕而食,識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遊,民各樂其業,而無誇跋外慕之争矣。
方且力本務農,服勤南畝,糞其田疇而已,雖有追風逐電之骥足,亦将卻之而不用也,惟天下有道能知此。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徽宗注曰:強淩弱,衆暴寡,雖疆界不能正也。
疏義曰: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
義以分則和,和則一。
群而無分則争,争則亂。
強者恃力,或至於淩弱。
衆則恃勢,或至於暴寡。
争地以戰,殺人盈野,戎馬生於郊,而疆界不能正,蓋不知以道治天下故也。
罪莫大於可欲, 徽宗注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人之有欲,至於次性命之情以争之,罪之所起也。
疏義曰:心本湛然,欲慮不萌,物誘於外,情斯有欲。
志者,氣之帥。
氣者,體之充。
以志師氣,交物而忘返,則氣為之餒,而心始亂矣。
故不見可欲,則使心不亂,蔽蒙之民,昧此而罔覺。
累於名高者,則見名之可欲,累於厚利者,則見利之可欲,得失交戰於胸中,至於次性命之情以争之,貪污誣僞,無不為己,罪之所以起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徽宗注曰:平為福,有餘為禍,知足不辱,何禍之有? 疏義曰:陽明以晉富而為福,陰晦以退耗而為禍,是以福主衍而禍則武。
然福與禍鄰,而禍福相倚伏,故平為福,而有餘為禍焉。
《傳》所謂福莫長於無禍者,以此。
苟不知足而務食得,則高明之家固有鬼瞰其室者,禍孰大於是?惟處乎不淫之度,則知足不辱矣,何禍之有? 咎莫大於欲得。
徽宗注曰:欲而得,則人所咎也。
疏義曰:如谷虛而受,受而不積;如谷虛而應,應而不着。
有道者非無欲也,欲在於不欲而已。
苟為以物易己,見得而忘形,不能以公義勝私欲,人之所違也,咎孰大於是?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徽宗注曰: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争端起而禍亂作,甚至則戎馬生於郊。
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無所施其智巧也,曰用飲食而已,何争亂之有? 疏義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内觀一己,無物不備。
至足之分,非外铄也,惟知至足之在我,而不志乎期費,則有萬不同,其應不匮,豈不常足乎?惟其人見可欲,則貴貨而不知足,不知足則矜攬外慕而欲得,欲得則争端起,而至於戎馬生於郊矣。
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則機心不生而純白備,耕田而食,鑿井而飲,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争之有?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徽宗注曰:天下雖大,聖人知之以智;天道雖遠,聖人見之以心。
智周乎萬物,無遠之不察,放無待於出戶。
心潛於神明,無幽之不燭,故無待於窺牖。
莊子曰:其疾俛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
茲聖人所以密運而獨化。
疏義曰:生齒至衆,機務至繁,天下之大,宜難知也。
然揆理則天下雖大,無所遁其情,所謂知之以智者,揆以理故也。
窈然無際,漢然無分,天道之遠,宜難見也。
然視於無形,則天道雖遠,與之同其妙,所謂見之以心者,視於無形故也。
蓋道降而出,出而生智,玄升而入,入而生神,智者通於神者也。
神之無方,利用出入,無遠弗屆,智與乎神,所以能周乎萬物,雖遠在八荒之外而無不察,又何待於出戶而知天下哉?莊子曰大智觀於遠,近智周萬物者,以此。
道心惟微,搏之不得,潛天而
謂之不求其肆者,此也,豈非若屈之意欤?莊子於《人間世》言:内直者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為徒。
蓋人間世者,出而應乎人也。
内既徒於人,不可以徑庭,宜其外曲焉,則大直若屈可知矣。
大巧若拙, 徽宗注曰:賦物之形,而圓方曲直,不睹其妙,故若拙。
疏義曰:聖人至無,以供其求,善貸且成而其巧妙者,亦猶造化賦物之形者也。
是以圓方而不離於規矩,曲直而不違其繩墨,形體自着,藻色自彰,若有真宰而不得其朕焉。
是雖方圓曲直,各盡其妙,所以為大巧者,有不可得而測識者矣。
謂之莫睹其妙者此也,豈非若拙之謂欤?莊子於《大宗師》言:履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為巧。
蓋大宗師者,萬物之所宗也。
萬物既宗,則生而不有,宜其不為巧,則大巧若拙可知矣。
大辯若讷。
徽宗注曰:不言之辮,是謂大辮,惠施多方,其辦小矣。
疏義曰:至言去言,得於忘言,然後為言之至。
所責千不言之辮者,其至言去言之謂欤?莊子曰:大辮不一唁言。
夫惟不言,是謂大辮。
聖人不以善辦為能,深造默識,至理所存,不官而喻,無俟於容聲,故若饷。
彼惠施之多方,特辨者之囿也,支離曼衍而不得其要,曾何足以語極,飲其道舛而一不合,駁而不純,自謂辮且博,不幾於一蚊一虻之勞,則其辮亦以小矣,孰知不官之辦?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徽宗注曰:陽動而躁,枚勝寒。
陰止而靜,故勝熱。
二者毗乎陰陽而不适乎中,方且為物汨,方且與動争,烏能正天下?惟無勝寒之躁,勝熱之靜,則不雜而清,抱神而靜,天下将自正。
疏義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受天地之中,禀沖和之氣。
一動而躁,則發於陽,而其熱焦火,故勝寒。
一止而靜,則息於陰,而其寒凝冰,故勝熱。
二者既有陰陽之患,則喜毗於陽,怒毗於陰,而不适厭中,非所謂發而皆中節也。
若然則方且為物汨,淪胥於波蕩之域,方且與動争,交戰於利害之塗,陰陽為之寇,宜其不能正天下也。
惟無勝寒之躁,使之陽而不散,無勝熱之靜,使之陰而不密,然後能清靜為天下正。
蓋不雜而清,斯為請之至,若所謂嘐乎其清者是也。
抱神以靜,斯為靜之至,若所謂寂然不動者是也。
必靜必清,則表正而影必端,天下不期正而官正矣。
老氏於道常無為亦曰: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謂之無為,則澹然而已。
求其勝寒之躁,勝熱之靜,蓋無有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徽宗注曰:以道治天下者,民各樂其業而無所争,糞其田疇而已。
疏義曰:在天下以道,故天下不淫其性;宥天下以道,故天下不遷其德。
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則耕而食,識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遊,民各樂其業,而無誇跋外慕之争矣。
方且力本務農,服勤南畝,糞其田疇而已,雖有追風逐電之骥足,亦将卻之而不用也,惟天下有道能知此。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徽宗注曰:強淩弱,衆暴寡,雖疆界不能正也。
疏義曰: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
義以分則和,和則一。
群而無分則争,争則亂。
強者恃力,或至於淩弱。
衆則恃勢,或至於暴寡。
争地以戰,殺人盈野,戎馬生於郊,而疆界不能正,蓋不知以道治天下故也。
罪莫大於可欲, 徽宗注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人之有欲,至於次性命之情以争之,罪之所起也。
疏義曰:心本湛然,欲慮不萌,物誘於外,情斯有欲。
志者,氣之帥。
氣者,體之充。
以志師氣,交物而忘返,則氣為之餒,而心始亂矣。
故不見可欲,則使心不亂,蔽蒙之民,昧此而罔覺。
累於名高者,則見名之可欲,累於厚利者,則見利之可欲,得失交戰於胸中,至於次性命之情以争之,貪污誣僞,無不為己,罪之所以起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徽宗注曰:平為福,有餘為禍,知足不辱,何禍之有? 疏義曰:陽明以晉富而為福,陰晦以退耗而為禍,是以福主衍而禍則武。
然福與禍鄰,而禍福相倚伏,故平為福,而有餘為禍焉。
《傳》所謂福莫長於無禍者,以此。
苟不知足而務食得,則高明之家固有鬼瞰其室者,禍孰大於是?惟處乎不淫之度,則知足不辱矣,何禍之有? 咎莫大於欲得。
徽宗注曰:欲而得,則人所咎也。
疏義曰:如谷虛而受,受而不積;如谷虛而應,應而不着。
有道者非無欲也,欲在於不欲而已。
苟為以物易己,見得而忘形,不能以公義勝私欲,人之所違也,咎孰大於是?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徽宗注曰: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争端起而禍亂作,甚至則戎馬生於郊。
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無所施其智巧也,曰用飲食而已,何争亂之有? 疏義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内觀一己,無物不備。
至足之分,非外铄也,惟知至足之在我,而不志乎期費,則有萬不同,其應不匮,豈不常足乎?惟其人見可欲,則貴貨而不知足,不知足則矜攬外慕而欲得,欲得則争端起,而至於戎馬生於郊矣。
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則機心不生而純白備,耕田而食,鑿井而飲,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争之有?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徽宗注曰:天下雖大,聖人知之以智;天道雖遠,聖人見之以心。
智周乎萬物,無遠之不察,放無待於出戶。
心潛於神明,無幽之不燭,故無待於窺牖。
莊子曰:其疾俛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
茲聖人所以密運而獨化。
疏義曰:生齒至衆,機務至繁,天下之大,宜難知也。
然揆理則天下雖大,無所遁其情,所謂知之以智者,揆以理故也。
窈然無際,漢然無分,天道之遠,宜難見也。
然視於無形,則天道雖遠,與之同其妙,所謂見之以心者,視於無形故也。
蓋道降而出,出而生智,玄升而入,入而生神,智者通於神者也。
神之無方,利用出入,無遠弗屆,智與乎神,所以能周乎萬物,雖遠在八荒之外而無不察,又何待於出戶而知天下哉?莊子曰大智觀於遠,近智周萬物者,以此。
道心惟微,搏之不得,潛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