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食夫徇利,其所得者,名與貨,而其亡也,乃無名之樸,不贊之軀,病孰甚焉? 疏義曰:求諸性分之内者,有益於得;求諸性分之外者,無益於得。

    有益於得,則其得也裕然而有餘;無益於得,則其得也歉然常不足。

    夫惟不足,故烈士徇名,則累於名高而不知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黃夫徇利,則累於利厚而不知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為己。

    蓋萬物之理相為消長,有得則亡或繼之,故諸所病。

    然其得之也,是豈真得之哉?名與貨皆傥來之寄耳,寄之其來不可圖,其去不可止。

    而其亡也,乃至於損德塞性,苦身疾作,喪無名之樸而失其至真,忘不赀之軀而舍其至貴,則其病大矣。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徽宗注曰:無慕於外,則啬而不費。

    無累於物,則守而不失。

    取予之相權,積散之相代,其至可必,若循環然,豈可長久。

     疏義曰:重内而不重外,然後能無慕於外;見性而不見物,然後能無累於物。

    不生外慕,則無多欲之逐,故啬而不費,非至於甚愛必大費者也。

    不為物累,則無食積之憂,故守而不失,非至於多藏必厚亡者也。

    雖然利之在天下,民鹹用之,無所不通,有取斯有予,其出入常相權,有積斯有散,其盈虛常相代,乃必至之理。

    勢若循環之不能自已,又烏可恃為長久而認為己有哉?雖執之使留,且自冥冥中去矣,惜夫世俗莫之悟。

    經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知足不辱, 徽宗注曰:處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疏義曰:一性之真,萬善充足,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不假勢物而無所歉,則亦處乎不淫之度而已。

    蓋不淫之度者,不皦不昧,适與之當而不過也。

    以此安其性命之情,則真君高世,良貴在我J所以為義榮者,物無以尚之,又何辱之有哉? 知止不殆, 徽宗注曰:遊乎萬物之所終始,故無危殆之患。

     疏義曰:域於流動之機者,一息不停。

    固有默使之者,若有機緘而不得已,其運轉而不能自止。

    雖行之於無止,而不知有真止者。

    存勢物之徒,不能徐觀一性,镒淵靜不遷之宗,乃與物為偶,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且将菁然痕役而不知其所歸,豈不危其身耶?真人則不然,超然獨立乎形器之上,與造物者進,與無終始者為友,蓋将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故能遊乎萬物之所終始,虛靜之中默與道會,其天守全,其神無卻,物無自入而莫之能傷,又何危殆之患哉?老氏於道常無名亦曰知止所以不殆,蓋非通乎物之所造者,不能與此。

     可以長久。

     徽宗注曰:物有聚散,性無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

    聖人盡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長久而與天地并。

     疏義曰:即理以觀物,則無常之分,有積有做。

    即妙以觀性,則真常湛專,無古無今。

    以性逐物則性與物俱馳,以性辨物則物無自而入。

    世之人昧於至理,馳其形性,港之萬物,以易所固有,於是好名者困於志,徇利者忘其真,至於名辱而罔覺,身危而莫顧,交戰於利害之域,何可長也。

    聖人盡性而足,故能貴愛其身,不以害其生,三萬歲而一成純,與天地相為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徽宗注曰: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

    體道之全,故可洛於大。

    無成與虧,是謂大成。

    不有其成,故若缺。

    知化合變,而不以故自持,故其用不弊。

    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為聖之時。

     疏義曰:道未始有封,強為之名曰大。

    既謂之大,則未離方體,寓於域中,而居四大之一焉。

    蓋道覆載萬物者也,天無不覆,地無不載,聖人位乎兩問,體道之全以配天地,故皆名於大。

    則其由是道以出應天下,天造地設,發越顯着,以彰制作之妙,其成也可謂大矣。

    然而道無成虧,烏至而倪小大?世之人徒知聖人以道之緒餘土直緻天下之大利,成天下之大順,豐功茂烈,巍乎其成,而不知道之妙用,本於精神心術之微。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惟其無成與虧,所以謂之大成。

    夫萬物之理,成極而壞,功成者環,名成者虧,能不有其成,然後成矣而不壞。

    是以神人無功,非無功也,功成不居;聖人無名,非無名也,名成不恃。

    故能去功與名,還與衆人,所以謂之若缺。

    大成若缺,非特不自有其成而已,又見其知化合變,而不以故自持。

    《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神無方,無方則化而栽之以盡其變,變而通之以盡其利,又豈膠於故常,而不能利用出入者哉?宜乎其用不弊也。

    孔子集清和任之大成,所以為聖之時,得此故也。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之也者,始條理也。

    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三聖之制行,玉振之謂也。

    執一不變,能成其終而已。

    至於金聲而玉振,則知化合變,所以能成始而成終也,故曰大哉孔子。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徽宗注曰:充塞無外,贍足萬有,大盈也。

    虛以應物,沖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窮,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

     疏義曰:道之真體,包裹六極,廓然而無所不存。

    道之妙用,周流六虛,廣乎其無所不被。

    聖人得道之渾全以出應天下,充塞無外,覆禱萬物而莫見其吵,贍足萬有,鼓舞群衆,而求者與之,則其用之所以妙有,不可得而知,其為盈也,豈不優優大哉。

    然而酬醉之用常本於淵靜之宗,盈而不能虛,則無以應物。

    惟以道之虛應彼群實,然後能沖而用之淵泉而時出之矣。

    是以注焉不滿,資焉不匮,施之不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其用不窮,故謂之大盈若沖。

    雖然有積也,故不足。

    無藏也,故有餘。

    至人無積,亦虛而已,故保此道者不欲盈。

    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宜老子以是言告孔子也。

    夫有若無,實若虛,學者之能事,良賈之深藏,亦若是也。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聖人之虛己、君子之容貌在是焉。

    即此以觀,則大盈若沖可以類推矣。

     大直若屈, 徽宗注曰:順物之變,而委蛇曲折,不求其肆,故若屈。

     疏義曰:聖人虛己以遊世,泛應曲當,無往而不直者,以順物之變故也。

    是以委蛇而不傷其全,曲折而不失其正,從其強粱,随其曲轉,未嘗崖異以自處焉。

    是雖委蛇曲折,與之宛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