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徽宗注曰:淵者,魚之所以藏其身。
利器者,國之所以制人。
吞舟之魚,場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不可脫于淵。
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君見罰則人臣乘其威,賞罰者,治之具,且不可示,況治之道乎?聖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強也,蓋有妙道焉。
能窮海内而無智名,威服萬物而無勇功,不薪於勝物,而得常勝之道。
陽開陰閉,變化無窮,馭群臣,運天下,而莫之測,故制人而不制於人。
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疏義曰:淵,水反流全一,水之深而難測者也。
魚潛逃隐伏,不厭深渺而已,則淵者,魚之所以藏其身也。
利器,人主之至權,所以宰制萬物者也。
故勢在上,則臣制於君,則利器者,國之所以制人也。
然魚之在水,猶人之在道,人不可須突離道,則魚不可須臾失水。
吞舟之魚旸而失水,則蟻能苦之,以脫於淵故也。
賞罰者,勵世之見,人主自用之,則群臣畏威而服利。
於賞善而不周密,是君見賞也,人臣則用其勢矣。
於罰惡而不周密,是君見罰也,人臣則乘其威矣。
夫賞罰治之具,且不可示,況治之道乎?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已。
韓非亦曰:賞罰者,邦之利器。
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為德;君見罰,臣則盜之以為威。
亦是意也。
故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矣。
夫聖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強也,立乎不測,行乎無有,有妙道存焉,所以能運神器而無執,有大物而不失。
能窮海内而無智力,非無智力也,智力之所用,人無得而名也。
威服海内而無勇功,非無勇功也,勇功之所施,世無得而睹也。
若然,則非有心於勝物,而拘拘為是也,不薪於勝物,而得常勝之道焉。
得道之弛張,而陽開陰閉,《傳》所謂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是也。
知神之所為,而變化無窮,《傳》所謂兆於變化是也。
以之馭群臣、運天下而莫之測,制人而不制於人,非善持勝者,能若是乎?此無他,本在於上,正其本而萬事理;要在於主,得其要而萬事治。
不治天下,而天下固已治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徽宗注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疏義曰:道有體有用,無為其體也,無不為其用也。
一於無為以求道,則溺於幽寂,失道之體。
一於無不為以求道,則滞於形器,失道之用。
夫惟寂然不動,無為而不廢於有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無不為而不離於無為,則道之至妙無餘蘊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徽宗注曰: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
侯王守道以禦世,出為無為之境,而為出于無為,化貸萬物,而萬物化之,若性之自為,而不知為之者,故曰自化。
疏義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水靜則明燭須眉。
镒之與水,應而不藏,人所取監也,故《傳》以謂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
道之應物,何以異此?得此者,上為皇,下為王,故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未興事造業者,王之道。
制節謹度者,侯之事。
則侯王者,萬物之所系也。
誠能守道以禦時,其於治天下國家有餘裕矣。
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治國家,土直以治天下。
惟能體道之無,應物之有,意其有為而未嘗有為,意其無為而未嘗不為,出為無為之境,而為出於不為,以是化貸萬物,則曲成而不遺,運量而不匮,自有情以至於無情,莫不得於觀感之際,而其化均矣。
猶一氣港運,大化密移,芸芸職職,自生自殖,若性之自為而不知為之者,自化而已,此何與焉。
化而欲作,吾将鎮以無名之樸。
徽宗注曰: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民惟上之從,化而欲作則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将去性而從心,不足以定天下。
惟道無名,樸而未散,故作者鎮焉。
救僿者莫若忠,為是故也。
疏義曰: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而被其化者,莫不興起。
故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惟風之偃,故民惟上之從。
所謂上之化下,猶金之在镕,惟冶者之所鑄;猶泥之在鈞,惟甄者之所為也。
暴悍勇力者,化而願;旁僻曲私者,化而公;矜糾收缭者,化而調,因形移易而未免有作也。
化而欲作,則離道以善,道之全或虧;險德以行,而德之體或失。
蓋道無善無不善,繼之以善,則不合而離矣。
上德不德,成德為行,則不易而險矣。
道與德皆性也,善與行則性之發於心者也。
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則是去性而從心也。
以心定天下,則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矣。
惟道無名,樸而未散,故作者鎮焉。
無名無實,在物之虛,唯道集虛,大樸無名。
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形而上,不囿於器,故樸而未散。
無名之樸,道之全體,以是鎮之,孰有恌薄之患哉?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徽宗注曰:季真之莫為,在物一曲,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雖然寡能備天地之體,故亦将不欲,此老氏所以袪其惑,解其蔽。
疏義曰:聚塊也,積塵也,雖無為而,非理也,則季真之莫為,猶在物一曲焉,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此少知有二家之議,以發問於太公調也。
雖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天地則無為而為之也。
無名之樸,若季真之莫為也。
莫之為則寡能備天地之美,故亦将不欲焉。
老氏所以袪其言之之蔽,而解後世之惑,其見於此欤?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徽宗注曰:水靜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不欲以靜,則不失則正#2,先自正矣,故天下将自正。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乾道變化,則無為也;各正性命,則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也。
以道治天下,至於各正性命,此之謂治之至。
疏義曰:君子見大水必觀者,以上善若水,幾於道故也。
水之為物,方圓曲直,雖趣變無常,及其靜也,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所謂莫動則平,與夫主量必平是也。
道之體如之,古之人所以有取於水也。
蓋水靜則平中準,則不欲以靜也,大匠取法焉,則天下将自正也。
不欲以靜則一而不變,不失其正矣。
不失其正而先自正,是為正己而物正,故天下将自正也。
莊子所謂幸能正生以正衆正,惟止能止衆止,正此意也。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蓋離形頓革謂之變,因形移易謂之化。
乾道見於變化,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且然無間謂之命。
萬物各正性命,則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也。
此篇始言道常無為無不為,終言天下将自正,政治之效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此之謂治之至。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七竟 #1莫與之争:此句疑有脫。
#2不失則正:『則』疑作『其』。
徽宗注曰:淵者,魚之所以藏其身。
利器者,國之所以制人。
吞舟之魚,場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不可脫于淵。
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君見罰則人臣乘其威,賞罰者,治之具,且不可示,況治之道乎?聖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強也,蓋有妙道焉。
能窮海内而無智名,威服萬物而無勇功,不薪於勝物,而得常勝之道。
陽開陰閉,變化無窮,馭群臣,運天下,而莫之測,故制人而不制於人。
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疏義曰:淵,水反流全一,水之深而難測者也。
魚潛逃隐伏,不厭深渺而已,則淵者,魚之所以藏其身也。
利器,人主之至權,所以宰制萬物者也。
故勢在上,則臣制於君,則利器者,國之所以制人也。
然魚之在水,猶人之在道,人不可須突離道,則魚不可須臾失水。
吞舟之魚旸而失水,則蟻能苦之,以脫於淵故也。
賞罰者,勵世之見,人主自用之,則群臣畏威而服利。
於賞善而不周密,是君見賞也,人臣則用其勢矣。
於罰惡而不周密,是君見罰也,人臣則乘其威矣。
夫賞罰治之具,且不可示,況治之道乎?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已。
韓非亦曰:賞罰者,邦之利器。
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為德;君見罰,臣則盜之以為威。
亦是意也。
故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矣。
夫聖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強也,立乎不測,行乎無有,有妙道存焉,所以能運神器而無執,有大物而不失。
能窮海内而無智力,非無智力也,智力之所用,人無得而名也。
威服海内而無勇功,非無勇功也,勇功之所施,世無得而睹也。
若然,則非有心於勝物,而拘拘為是也,不薪於勝物,而得常勝之道焉。
得道之弛張,而陽開陰閉,《傳》所謂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是也。
知神之所為,而變化無窮,《傳》所謂兆於變化是也。
以之馭群臣、運天下而莫之測,制人而不制於人,非善持勝者,能若是乎?此無他,本在於上,正其本而萬事理;要在於主,得其要而萬事治。
不治天下,而天下固已治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徽宗注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疏義曰:道有體有用,無為其體也,無不為其用也。
一於無為以求道,則溺於幽寂,失道之體。
一於無不為以求道,則滞於形器,失道之用。
夫惟寂然不動,無為而不廢於有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無不為而不離於無為,則道之至妙無餘蘊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徽宗注曰: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
侯王守道以禦世,出為無為之境,而為出于無為,化貸萬物,而萬物化之,若性之自為,而不知為之者,故曰自化。
疏義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水靜則明燭須眉。
镒之與水,應而不藏,人所取監也,故《傳》以謂鑒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
道之應物,何以異此?得此者,上為皇,下為王,故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未興事造業者,王之道。
制節謹度者,侯之事。
則侯王者,萬物之所系也。
誠能守道以禦時,其於治天下國家有餘裕矣。
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治國家,土直以治天下。
惟能體道之無,應物之有,意其有為而未嘗有為,意其無為而未嘗不為,出為無為之境,而為出於不為,以是化貸萬物,則曲成而不遺,運量而不匮,自有情以至於無情,莫不得於觀感之際,而其化均矣。
猶一氣港運,大化密移,芸芸職職,自生自殖,若性之自為而不知為之者,自化而已,此何與焉。
化而欲作,吾将鎮以無名之樸。
徽宗注曰: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民惟上之從,化而欲作則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将去性而從心,不足以定天下。
惟道無名,樸而未散,故作者鎮焉。
救僿者莫若忠,為是故也。
疏義曰: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而被其化者,莫不興起。
故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惟風之偃,故民惟上之從。
所謂上之化下,猶金之在镕,惟冶者之所鑄;猶泥之在鈞,惟甄者之所為也。
暴悍勇力者,化而願;旁僻曲私者,化而公;矜糾收缭者,化而調,因形移易而未免有作也。
化而欲作,則離道以善,道之全或虧;險德以行,而德之體或失。
蓋道無善無不善,繼之以善,則不合而離矣。
上德不德,成德為行,則不易而險矣。
道與德皆性也,善與行則性之發於心者也。
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則是去性而從心也。
以心定天下,則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矣。
惟道無名,樸而未散,故作者鎮焉。
無名無實,在物之虛,唯道集虛,大樸無名。
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形而上,不囿於器,故樸而未散。
無名之樸,道之全體,以是鎮之,孰有恌薄之患哉?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徽宗注曰:季真之莫為,在物一曲,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雖然寡能備天地之體,故亦将不欲,此老氏所以袪其惑,解其蔽。
疏義曰:聚塊也,積塵也,雖無為而,非理也,則季真之莫為,猶在物一曲焉,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此少知有二家之議,以發問於太公調也。
雖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天地則無為而為之也。
無名之樸,若季真之莫為也。
莫之為則寡能備天地之美,故亦将不欲焉。
老氏所以袪其言之之蔽,而解後世之惑,其見於此欤?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徽宗注曰:水靜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不欲以靜,則不失則正#2,先自正矣,故天下将自正。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乾道變化,則無為也;各正性命,則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也。
以道治天下,至於各正性命,此之謂治之至。
疏義曰:君子見大水必觀者,以上善若水,幾於道故也。
水之為物,方圓曲直,雖趣變無常,及其靜也,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所謂莫動則平,與夫主量必平是也。
道之體如之,古之人所以有取於水也。
蓋水靜則平中準,則不欲以靜也,大匠取法焉,則天下将自正也。
不欲以靜則一而不變,不失其正矣。
不失其正而先自正,是為正己而物正,故天下将自正也。
莊子所謂幸能正生以正衆正,惟止能止衆止,正此意也。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蓋離形頓革謂之變,因形移易謂之化。
乾道見於變化,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且然無間謂之命。
萬物各正性命,則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也。
此篇始言道常無為無不為,終言天下将自正,政治之效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此之謂治之至。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七竟 #1莫與之争:此句疑有脫。
#2不失則正:『則』疑作『其』。